理论教育 教育实名上课,你是否感到疲惫?

教育实名上课,你是否感到疲惫?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系领导虽然直言,推出课堂席卡制的初衷不是为了防止学生逃课,而是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良好习惯,但有谁会相信呢?否则,即便用席卡制强行地把他们摁在板凳上,他们的心、他们的魂也早已不在了。然而,从点名叫号、封存手机到如今的“实名”上课,学生被摆到了一个“对立者”而不是“合作者”的位置,各种防范措施可谓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教育实名上课,你是否感到疲惫?

我一直反对简单地依靠点名叫号、封存手机等手段来规范高校的课堂教学秩序,这是治标不治本。

而常州市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近日又推出新举措,要求每名学生携带印有自己名字的席卡进教室,上课时把席卡放置于座位前,便于老师点名。如果学生忘记携带,班里还有备用的席卡。系领导虽然直言,推出课堂席卡制的初衷不是为了防止学生逃课,而是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良好习惯,但有谁会相信呢?

还是学生们的感受来得真实,席卡制一推出,他们就开始大呼小叫:“以后再也逃不了课了”“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会逃课了”……我总觉得,在国内高校的课堂上,师生的角色定位被颠倒了。学生是缴费上学的,他们是消费者,而学校和教师则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按理来说,消费者不愿意消费,提供者没理由硬要他们消费。就像去餐厅点了一个不对胃口的菜,我不能退,但不吃总可以吧!

学生想逃课,学校不让逃,还绞尽脑汁设计出各种办法来“堵漏”,于是出现了类似餐厅工作人员硬要食客把菜吃完的一幕。用席卡制来规范教学秩序,不是不可以,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工作也必须跟上。只有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他们才不会想着逃离教室。否则,即便用席卡制强行地把他们摁在板凳上,他们的心、他们的魂也早已不在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国内高校的师生还不同于生产者与消费者那种关系,老师更像是家长,学生更像是孩子。老师做了一道不对学生胃口的菜,却偏偏要他们吃下去,因为里面不仅料实而且营养丰富。(www.daowen.com)

我以为,这样的师生关系,导致多年来高校教学的目的性一直混沌不清。因为学费不是自己劳动所得,所以很少有学生心里清楚“我为什么学”“我为谁学”,他们不知道逃课其实是在挥霍父母的辛苦钱。而学校和教师似乎也不大明白“我为什么教”“我教什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在哪里。而当下最时髦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把学情调查前置,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长期以来,国内的大学教学一直以赫尔巴特的“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理论为基本特征,以泰勒原理为课程理论,以系统讲授为手段,追求技术理性和对知识的继承和复现,强调外部章程对教学的规范。这是一种既无选择自由,又缺少对话沟通的教学法,再加上纪律权威,课堂上学生被“捆”得死死的。他们想着窗外那明媚的春光,想着手机外延的那个虚拟世界,精神上已经“逃课”了。

这些年高校教学改革的呼声一直很强烈,尤其是要树立教学民主观,在平等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充分的选择权与表达权,从而形成开放和谐的学习情境。然而,从点名叫号、封存手机到如今的“实名”上课,学生被摆到了一个“对立者”而不是“合作者”的位置,各种防范措施可谓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学生很累,老师和学校更累,但这样的“好心”,又会有多少学生受得了、理解得了?

2014年3月2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