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出百万奖金,对于那些生产经营单位来说,不稀奇;但发生在被誉为“象牙塔”的校园里,就足够轰动了。
前不久,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苏德矿因长年坚持在本科教学一线并受到学生广泛认可,在该校“心平奖教金”的评选中,以最高票数获得1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能把高等数学上得深入浅出,各种数学段子层出不穷,难怪苏老师聚集了大量的人气,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矿哥”。他开设的那门《微积分》课程,选课比例高达20∶1。
在越来越物质化的今天,不少人习惯以钱的多寡来衡量一个奖项的分量,评判一个人的价值。诺贝尔奖为什么举世瞩目,与它丰厚的奖金不无关系。那金灿灿的光芒确实具有抓人眼球的效应,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开在墙内的花墙外也飘香。所以有人戏言,与其说是奖励,不如说是广告。浙大花费100万元,做了一则如何教书、如何育人的广告。内含的信息简单明了:“老师,您得把课上好。”
100万元说少不少,说多还真不多,但它带给人们的震撼却特别大。因为在这之前,上好课从来没有被大张旗鼓地褒奖过。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常琐碎的教学摆放到那么光鲜的位置,给精彩火爆的课堂那么高的含“金”量,相信包括苏老师在内的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过。唯一的解释是,课堂教学又回到了高等教育的中心,三尺讲台的“立德树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苏老师获奖的示范效应不言而喻,但教学能否就此“上位”仍然存疑。毕竟,这些年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在“瘸腿”前行,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并不平衡。其中,国内那些顶尖的、具有标杆意义的高校,无一例外地都把科学研究当作自己的首要职能,把发展知识的重要性置于传播知识之上。按理说,这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但很显然,一些高校割裂或扭曲了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www.daowen.com)
即便在一些教学型大学里,人们看重的仍是科研经费、立项课题、SCI、CSSCI等更容易量化的指标。很多学校出台了各种科研奖励办法,鼓励老师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攻关,却一直不肯给老师涨一涨课时补贴,激励他们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说实话,与动辄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的科研经费相比,上课正像一些教师所言“是个良心活”,上得用不用心、努力不努力、效果好不好,全在一念之间。
因此,值得为那些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肯花心思研究产业、课本、学生与教学技巧的老师点个赞。但对于他们的重奖,显然不足以扭转当前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因为这既不现实,也不可持续。如果没有一种“教学优先”的顶层设计,没有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制度跟进,那么百万重奖顶多也就冲击一下大家的眼球,而不会触发一场深入灵魂的教育观念大变革。
突出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我们更需要的是制度“红利”,而不是一年才一次、一次才一人的重奖。提高教学绩效在教师考核中的权重,畅通教学型教授的晋升通道,让教学创新与科研创新、技术创新平起平坐……这些才是我们最企盼的。而在不远的将来,它们都可以“破题”吗?
2014年9月1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