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特色办学已过时-教育,它是个难题

特色办学已过时-教育,它是个难题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特色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特色办学也是兴校、强校的必由之路。君不见,每年招生期间,身边的学校便呼啦啦地捧出一大堆所谓的“特色”。在那里,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口号化和庸俗化的特色学校建设大行其道,目的就是多快好省地让办学上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台阶。

特色办学已过时-教育,它是个难题

年初,教育领域里的部分“大家”坐在一起同台论道。其间,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一番话让人大跌眼镜。

他声称,自己不太主张把学校办成特色学校,倒是希望学校没有多少特色,但是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如果一所学校太有个性,就可能使一些不太适合这种个性的学生和老师无法张扬自己,甚至被边缘化。他还举例说,一位特别优秀的高中化学教师,影响了班上70%以上的学生填报和化学相关的专业。而事实上,一个班里肯定没有那么多适合学习化学的学生。

毫无疑问,有个性才能上水平,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无差别教育”肯定无法培育出创新型人才。所以,特色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特色办学也是兴校、强校的必由之路。这既是常识,也是国家发展教育的一项大计方针。在学校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的李校长没理由因为标新立异,而发出质疑或反对的声音。可能的解释是,这么多年来特色办学这道“真经”被一些学校念歪了,走上了歧路。

君不见,每年招生期间,身边的学校便呼啦啦地捧出一大堆所谓的“特色”。高大上一点的,有国学特色、艺术特色、双语特色等;再不济,一些学校也会整几个围棋特色、轮滑特色或笛子特色等。但是如果你仔细地去琢磨琢磨,就会发现有不少“特色”是赶鸭子上架,是凑拢班子,纯粹属于为特色而特色。学校既没有这方面的历史文化积淀,学生的覆盖面也不广。把兴趣班、选修课包装一下,摇身一变就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这样的特色,有不如无。因为它经常表现为强人所难、“被兴趣”、“被特色”以及乱点鸳鸯谱。全校皆兵、集体特色,场面确实壮观,印象也够深刻,只是我们不知道这究竟压抑了多少孩子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他们会不会因为“不合群”而被学校边缘化?当特色变成“紧箍咒”或“镣铐”时,它还是我们期待的办学方向吗?(www.daowen.com)

不主张办特色学校,话听上去有些偏激,但它的确戳穿了那种已经沦为运动式的教育发展之道。在那里,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口号化和庸俗化的特色学校建设大行其道,目的就是多快好省地让办学上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台阶。所以,特色建设很容易滑向特长培养。也不是说特长培养不好,但把两者混为一谈、甚至对等起来,却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毕竟,集中全力抓几项特长培养,容易出成绩,而特色建设却是需要文火慢炖的。

人们常说,北大自由,清华严谨,一个像诗人,一个如学者。没有经年的积累,不经过岁月的洗礼,无法沉淀下来这样的办学特色。它们不是形式,也不是名称,更不是几项特长,而是渗透在办学理念、育人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其他做事方式中的价值体系。说它是精神也好,称它为文化也罢,总之是对学生成长的浸润或影响,是其离开学校后,在待人处世上一种最鲜明的印记。

可以从特长培养慢慢地走向特色建设,但需要学校把发现、尊重与保护学生兴趣特长的意识,从技能训练扩展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有时候,我们称赞这所学校有艺术特色,不是夸耀学生的琴棋书画技能,而是感受到了他们因为尚美而带来的求真与求善,那种自然率性、不拘一格的雅趣。这大概就是李校长所期待的“学校没特色,学生有个性”。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学生走到台前,而学校特色却退到幕后,成为一方无声的、巨大的培养基地。

2015年3月1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