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齐鲁工业大学保卫处在学校侧门贴出的一则通知引发了很多学生的吐槽。该通知的具体内容是:为维护校园秩序,保障食品卫生安全,经研究,2014年10月22日起禁止外卖进入校园。
事情的起因是,每到饭点,就会有很多送餐员骑着电瓶车进校。食品卫生质量能否得到保障且不论,一闪而过的电瓶车还影响校园的交通安全。而学生则认为,禁止这些人进校园无疑剥夺了他们叫外卖的权利。更有人把矛头直指学校的伙食,“要是学校食堂的饭好吃,我们也不会去叫外卖”。
在学生们强烈的反对声中,校方做出了让步。等媒体记者进校查看时,该通知已被撤掉,而且相关负责人也一再声称,他们只是提醒并非强制。很明显,把所有外卖人一律挡在校门外,属于失当行为。高校又不是要害部门或涉密单位,只要身份信息准确无误,且愿意接受校方的管理,外卖员出入校园的权利不应该被剥夺。
但类似的“禁令”也不像舆论说的那样荒唐。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如今的校园简直就像一个小社会,稍有疏忽,就会埋下安全隐患,引发这样那样的事故。而切实保护师生生命财产的安全,正是学校保卫部门的职责所在。学生因叫外卖而吃坏了肚子或被穿梭进校的电瓶车撞了,各种追责的板子同样会打在学校身上。
未雨绸缪虽然值得点赞,但也要合理合规地开展才行。尤其在这样一个稍微起一点火星就有可能酿成“火灾”的年代,学校管理不能想当然,更不能摆出一副颐指气使的姿态,“我不让你进,你就不能进”。
所以,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少点“禁止”,多些“疏导”;少点“大规章”,多些“细规定”;少点“命令”,多些“服务”。(www.daowen.com)
解决与处理问题时,能禁可禁,当然好,也简单省事。但关乎到学生衣食住行这些自然的需求时,有时硬性的禁止反而会激起更大的反弹。以前大学生校外住宿是如此,如今叫外卖也是如此。原本双方应该能达成共识,结果却演变为一场“暗战”,你不满意,我也委屈。就是因为没有好好地引导,只知道堵而不晓得疏,只知道蛮力推进而不晓得迂回之术。
譬如:你不能阻止送外卖的进校,但可以要求他们下车推行,遵守校内的交通规则;你不能确保外卖是否卫生安全,但可以引导学生少吃一点;你不能说服学生减少叫外卖,但可以把校内的餐饮搞得红红火火……这才是管理者的分内事。
有朋友说,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那是因为你对需要帮助的主体本身了解不够。他需不需要帮助,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帮助的方式、方向以及尺度是否适宜等,都需要仔细揣摩与拿捏,否则就变成了“帮倒忙”,弄得最后大家都不高兴。
无论是维持校园秩序,还是保障饮食卫生,都是在为学生做事,所以不妨先听听他们的想法与意见,然后再决定如何管理“外卖进校园”,如何把这条“食物链”打造得更安全。
2014年10月2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