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为何教育公平成为最热话题?

为何教育公平成为最热话题?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对过去10年中国的教育发展做剪影式记录,其实并不容易。一些人从个体理性出发,试图通过各种方式维持并扩大既定的教育不公,因此才产生了屡禁不止的择校择师、针锋相对的异地高考之争等社会热点。

为何教育公平成为最热话题?

最近,腾讯网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回归·教育梦”的教育年度盛典,对过去10年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在这场庆典上,由网民们推荐的10 年“十大教育热词”也正式向社会公布。其中,“教师生存状况”位列第一,接下来还有“教育投入”“义务教育”“异地高考”“校园性侵”“校车安全”“择校问题”“减负政策”“留守儿童”以及“就业难”等。

要对过去10年中国的教育发展做剪影式记录,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国家那么大,教育现象纷繁芜杂,一两句话都说不清楚,更何况几个词。好在这是一道选择题,只要有观察、有思索、有提炼,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而那些被网络民意挑中的教育热词,就像是一扇扇窗,打开了一些人内心的企盼与爱憎、关注点与兴奋点,也帮助社会重新认识与评估人们的教育诉求。

虽然上述热词涉及的教育面很广,但仔细一分析,说得最多的还是教育公平。除“异地高考”与“择校问题”直接指向公平外,包括“教师生存状况”“教育投入”“义务教育”、“留守儿童”以及“就业难”等在内的热词,多多少少都与公平有关。以教师的生存状况为例,人们关注这个群体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也非常留意他们个体在城乡、校际甚至学科上的不同境遇。这里面的体制性因素大过了个人的天赋与努力程度,不是公平问题,又是什么呢?

撇开宏大叙述,单从微观层面来看,教育公平其实就是人们依据某种特定的标准,对“应得”与“实得”是否相符的评价及其体验。本质上,它是一种基于认知与伦理所做的价值判断。而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受价值判断的驱使,是把主体尺度运用于客体对象,使“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的过程。所以,只要一谈到教育,那种是否应得而未得的公平感可能最先浮上人们心头。

由此看来,教育公平不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还有隐含的道德意味和伦理性,具有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所有好的制度安排都能生产出足够多的道德资源。维护教育公平,就是对强势群体提出更高的道德约束,以此来换取其他人对现行制度和秩序的认同;反之,当他们为攫取利益而不受教育公平的束缚时,也就意味着整个社会开始面临道德沦丧、人性溃败的窘境。(www.daowen.com)

过去10年里,教育公平不断推进,早已经在法律层面实现突破,但它的应然意义却没有转化成全社会共同遵守的、实然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一些人从个体理性出发,试图通过各种方式维持并扩大既定的教育不公,因此才产生了屡禁不止的择校择师、针锋相对的异地高考之争等社会热点。毫无疑问,这种矛盾与冲突会将寄予德行诉求的教育推向不道德的深渊,使学校必须承受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双重考验。

所有那些与教育公平相关的热词,其实都是“教育合不合理”的另一种表述,是民众将教育公平置于道德高地所做的拷问。因为教育是人与人互动、产生各种行为与关系的过程,在这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中,合不合理远比合不合法更为重要。而现阶段国家提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同样也充满了道德意味。在为各种办学行为加上无法推卸的道德责任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共识,使发展教育具有了坚实的道德内核。

有人说,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公平可能不会再成为它的主题。而我们确信,与质量、效率等其他教育维度相比,公平的伦理意义更为突出,它是道德的起点。所以,人们对于教育公平的言说与追逐不仅将长期存在,而且热度丝毫不会减退。

2013年12月1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