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校购物地点引争议,教育如何化解家长投诉?

学校购物地点引争议,教育如何化解家长投诉?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学校指定了购物地点,这让不少家长心存疑惑,“按说孩子去哪里买,不都能体验吗?为何非要选择这家商场?”一个很平常的教学活动却让学生家长臆测纷纷,甚至还有人向媒体投诉。不说两败俱伤,但家校双方彼此的不痛快显而易见。没有家长的配合,就没有完美的教育。这些看似琐碎、絮叨的细节,其实可以为家校关系加分,也有助于化解一些家长动辄就向媒体投诉的冲动。

学校购物地点引争议,教育如何化解家长投诉?

近日,安徽省庐江县城关小学部分班级的语文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要求他们去该县安德利大卖场购物,然后写篇体验作文。因为学校指定了购物地点,这让不少家长心存疑惑,“按说孩子去哪里买,不都能体验吗?为何非要选择这家商场?”他们怀疑校方与商场之间达成了某种交易,把做作业当成一种“另类”营销,在完成教学活动的同时,又拉动了商场销售

一个很平常的教学活动却让学生家长臆测纷纷,甚至还有人向媒体投诉。不说两败俱伤,但家校双方彼此的不痛快显而易见。

学校很委屈,因为他们没有要求学生必须购物,也没有从中谋一分利。商场更是茫然,他们根本不知道学校以购物为题,策划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而反过来指责家长们的猜疑纯属无中生有,也不近情理。

去哪家商场、要不要买东西,一个电话、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家长宁肯求助媒体,走一条“曲线救国”的路,也不愿面对老师,让整件事变得复杂起来。按理说,为了孩子,家校应该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他们起了争执,应该平心静气地坐下来谈谈,直面疑难。而经常求助于第三方调解,只能说明他们缺乏互信的基础,是一对“最亲密的陌生人”。

在家校关系上,很多学生父母习惯于把自己摆放在“弱势群体”的位置上,把彼此间的一点小分歧动辄就捅到媒体上,炒成一个似乎天大的矛盾,说穿了他们就是找不到合适的沟通渠道,又不想和老师发生正面冲突,更不想因自己的歧见而让孩子在学校里“失分”。所以,他们更愿意隐在媒体身后,以热线投诉、发帖吐槽等方式开道,摆出一副“弱者抗上”的姿态,也把那种既要捧着、又想敲打的小心思体现得淋漓尽致。(www.daowen.com)

说到底,是我们的教育还不够美好,学校还没有真正成为圣洁的殿堂,一些教师也缺乏容人的雅量与气度。再加上时不时爆出的负面新闻以及道听途说,抹黑了师生关系,也抬升了家校沟通的交际成本。当发出困惑与疑虑的声音一定会招致记恨,当家校争议一定会卷入孩子、“牺牲”孩子,当失去了那种推心置腹、无话不说的氛围,还有多少家长愿意与老师敞开心扉、直抒胸臆呢?心里不快的他们一定会转入“地下”,走向“幕后”。

没有家长的配合,就没有完美的教育。尤其是一些走向自然与社会、需要身体力行、突破常规的教学活动,更应该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有些教育创新之所以最后失败或不了了之,倒不是因为其顶层设计上的缺陷,而是因为它们缺乏广泛的认同基础。舒缓、松弛、由爱堆积起来的家校关系实际上可以为改革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不会因短暂的低潮与挫折而立刻被社会舆论“轰下台”或“催逼”着推倒重来。

毫无疑问,让学生逛商场、写体验作文,符合“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但它不应该只停留在发号施令的层面。多想一些活动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多从家长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多费一番口舌说明与讲解,就能减少误读,消弭各种不和谐的声音。这些看似琐碎、絮叨的细节,其实可以为家校关系加分,也有助于化解一些家长动辄就向媒体投诉的冲动。

2014年10月1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