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减少寒假时教育难题-教育,它是个难题

减少寒假时教育难题-教育,它是个难题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不少高三学生也坦言,因为面临高考,毕业班只放10天假。虽然懵懂混沌、挥霍过青春,但每个人的主动性都能放大到极限,说白一点,就是可以“做回我自己”。贴上一张满满当当的课程表,在培训班之间不停地赶场,把寒假变成“第三学期”,以为这就是爱,就是有责任心的表现,就是为孩子的未来奠基,而从不问他们需要吗?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被上学”“被读书”“被培训”以及时下学生们在喋喋抱怨的“被寒假”。

减少寒假时教育难题-教育,它是个难题

“假期是用来休息的吗?从来都不是!我的假期从来都是用来补课的。”这是兰州三中高二年级一名学生在自己微信上留下的一句话。

我听到了愤怒,看到了火气,还有那万般的无奈。随着寒假的临近,像这样的牢骚又开始在校园里、学生间蔓延。媒体记者走访兰州多家学生补习班时发现,不足10平方米的教室竟然座无虚席,它们多半打着“提分快”“个性化辅导”等招牌来吸引家长。而不少高三学生也坦言,因为面临高考,毕业班只放10天假。即便这样,他们还要去校外上各种补习班,被安排的寒假一点都不快乐。

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体验——特别期待那松弛而闪光的假期能早一点来临,特别享受冲出教室从此再也不搭理考试作业的那一刻,特别憧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那群“野孩子”,是在不上课的时候、是在社会这所学校里长大的。虽然懵懂混沌、挥霍过青春,但每个人的主动性都能放大到极限,说白一点,就是可以“做回我自己”。

我不知道这世界究竟怎么了。在那个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却可以自由地发展个性;素质教育也不像今天这样甚嚣尘上,学校里还有连普通话都不会说的代课教师,却留给很多人温暖、丰厚的回忆;有的父母识字不多,甚至是文盲,从不知道什么叫一张一弛、什么叫劳逸结合,但他们愿意给孩子一方成长的天空。而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当那些曾经的孩子变成人父人母后,我们却听到了更多的钳制与束缚,连一个囫囵的假期都不给。

贴上一张满满当当的课程表,在培训班之间不停地赶场,把寒假变成“第三学期”,以为这就是爱,就是有责任心的表现,就是为孩子的未来奠基,而从不问他们需要吗?能接受吗?快乐吗?事实上,在我们的周遭,就有太多绞尽脑汁为子女筹谋一生、操劳一生、奉献一生的“万能父母”。他们不仅要挣钱养家、张罗吃穿,还决定着孩子上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补什么课程以及如何支配一段属于自己的闲暇时光。(www.daowen.com)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被上学”“被读书”“被培训”以及时下学生们在喋喋抱怨的“被寒假”。在这一切的背后,充斥了各种越俎代庖和家长意志,唯独忘了孩子,忘了他们是鲜活灵动的个体,忘了他们应该像那首歌里唱的一样,“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有时候,这个社会经常反思一些孩子为何会患上依赖症、为何会啃老?而更值得探讨的是,连怎么过寒假的自主权都被剥夺了,又奢谈什么独立精神。

与心灵的扭曲以及被压制、被驯服相比,多做几道试题,多考那几分,真的算不了什么。一些爱之所以会演变成害,就是因为它太沉重,太说一不二,也不管孩子受得了受不了。其实,哪里不能学知识,哪里不能长大成才,不仅仅只有在教室里、在培训班上。卢梭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这句话用在那不由自主、变了味的寒假上,真是再合适不过。

放手吧,让孩子自己来主宰这短短的假期,别凌驾他们的意志,别包办他们的生活,别制造抵触与愤懑的情绪。在这个冬去春来的大好时节里,以商量着办的姿态,不妨多为他们补上一堂“自然课”或“社会课”,品味世间百态,陶冶性格情操,重新回到“成长”而不是“成绩”这一教育的主题上来。

2015年1月3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