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证实,过早地让孩子加入“补习大军”,其实对于其学业成绩并不会产生正面影响。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从2012年启动了一项调查。相关负责人对北京市小学阶段校外辅导班作了专题研究,他们发现孩子在小学阶段参与过语文、数学或英语等3门课程的补习比例高达92.2%,并且样本中的三届学生进入小学课外补习市场的时间越来越提前。另外,调查还发现,小学阶段过早、大量参与校外辅导,虽然对初始成绩的提升或有帮助,却无益于甚至会阻碍未来学业成绩的增长速度。
我不知道,那些热衷于让孩子在各种补习班之间来回奔波的家长看了之后会作何感想。是惊讶、错愕还是迷茫、后悔?是置若罔闻、不屑一顾还是悔不当初、悬崖勒马?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一定是几秒钟或几分钟的心理反应,很难真正触动灵魂。当那些言之凿凿的科研数据、调查结果从视野里消失后,要补课的、要找家教的、要上培训班的,一切都会照常与继续。在强大的生活惯性面前,这样零星的发声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按理说,现在的学生家长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各种致力于解放孩子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不会陌生,也有知识与能力去保护孩子的兴趣和想象。但实际上,时下的“抢跑”风潮却有愈演愈烈之势,从高中一直向下,延伸至本该呆萌的学前阶段。没经历过“抢跑”的父母却逼着孩子去“抢跑”,就像最懂得教书育人道理的学校和教师有时尽干一些反教育的事情,非常吊诡,很多人想不明白。
在一个竞争激烈、博弈残酷的环境里,即使家长明白“抢跑”无益、补课有害,他们仍然守不住这一底线。尤其是当追逐考试成绩、升学率与发展孩子的兴趣、能力、自由精神、独立意志等不可调和、相互抵牾时,他们很容易向眼前利益妥协,最终倒向声势浩大的“补课大军”,因为形势比人强、比道理强、比遥远的未来强。说得好听一点这是理智,是审时度势,其实就是功利,是竭泽而渔。(www.daowen.com)
面对那些学位有限的名校,没人愿做落跑者,明知不合适也要争一把的心理让今天的教育逐渐演化成为一场家庭甚至全社会的战争。孩子与孩子比、班级与班级比、学校与学校比、县市与县市比……而它们最终的落脚点就是“抢跑”与补课,就是不断的、重复的操练,让孩子在空荡荡的题海里挥霍青春期荷尔蒙,直到将原本旺盛的精神生活凝结成单调的对与错以及一个个冰冷的分数。
在巨大的考试、升学压力之下,选择“抢跑”似乎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形成了“羊群效应”。这会让那些不盲从的声音听上去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也会让那些不愿随大流的家长经常处于犹豫、纠结、分裂或迷惘的状态。一边的声音在说,别让孩子遭受补课的折磨,还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另一边则在不停地反驳,人家的孩子都在补课,你为什么不补,需要那么“特立独行”吗?
是啊,相信很多人对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调查结果深信不疑,但在孩子要不要上补习班这个问题上却做不出果决的选择。因为这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问题或科学问题,需要有强大的内心与定力才行。很多时候,我们就是“不幸”与“不争”的统一体,既是补课的受害者,又成了施害者,在满腹牢骚、斥责与怒骂中,不知不觉助长了身边的“抢跑风”。
2015年10月1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