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能进重点高中?”
这是妈妈对小诗人朱夏妮的质问,也引起了网友的关注。这样的问题本身就让人很纠结,因为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我们又多么希望它可以成真。虽然每个人对教育的企盼不尽相同,但为那些有天赋、有才情的孩子留一条“直升道”,至少应该成为社会的共识。
我最好奇的不是朱夏妮与传统教育的格格不入,能写下“天上有老师吗/有我就不去了”这样诗句的学生,肯定与众不同,肯定特立独行,但她妈妈当过多年教育杂志编辑,也一直奉行让孩子“自然生长”的教育观,为什么连她这样的人也无法免俗,向升学低头呢?
当然是现实,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教育面临的困境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笑着对孩子说“哪怕你将来上不了学,只要身体健康,能开心地生活就行啦”,与怒气冲冲地问“写诗能进重点高中?”的,往往是同一人。有时这些家长高谈阔论,把教育的大道理说得很溜,但有时他们又催促着孩子上补习班……
似乎只要一碰到考试、升学等教育的“真问题”,学校、教师和家长就容易立场软化,出现“分裂”,做的不再像说的那么漂亮,甚至还会变本加厉。对素质教育大唱赞歌的,应试教育同样毫不松弛;把减负时常挂在嘴边的,布置的作业比谁都多;说要尊重孩子选择的,也最喜欢越俎代庖……(www.daowen.com)
正是这样的教育让很多孩子觉得既熟悉又陌生,就像一个多声部的喇叭、一支不协奏的曲子,唱得孩子们分不清方向、乱了方寸。
关于教育,成人世界有那么多口是心非。什么补课、奥数、兴趣班等,它们都以爱的名义出发,都高扬着“为了孩子”的大旗,但到后来,你会发现很多爱已变成罚,一关心就闹心,教育应有的那种温情与和谐被各种紧张和对立取代。
我想,不是家长对如何教孩子一无所知,而是明知道违背身心成长与发展规律,仍坚持把他们架在应试教育上烘烤,并且成为一种潜意识,人人争相效仿。这样的“为了孩子”,其实很无奈,也很短视。
2014年4月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