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索契举行的冬奥会中,吉林姑娘李坚柔为中国代表团夺得奥运会首金的那场面始终令人难忘。
细想起来,发生在李坚柔身上的那一幕幕确实堪称奇迹。在中国短道速滑队,她22 岁才入队,其后又因稳定性不足,被退回到省队。参加500米短道速滑,她是替补上位的,而且是副项。决赛中,她一起跑就落在最后,然而随着前3名运动员的相继摔倒,李坚柔竟成了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虽然比赛有一定的偶然性,成败也在须臾之间,但李坚柔在500米速滑赛道上的经历再次证明了“输了起跑,你也可能赢在终点”。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很多家长笃信“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忙着给孩子“培优”,上各式兴趣班,殊不知这种“抢跑”或“偷跑”违背了孩子年龄与身心发展的特点,得不偿失。不仅令他们对学习心生厌烦,丢掉了可贵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还束缚了孩子的想象空间。
教育部一而再再而三地严禁幼儿园“小教化”,明确要以游戏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不得提前教授小学的知识内容。其目的也是为了避免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引导教师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对孩子感知力、注意力、想象力、判断力、语言表达力、创造力以及个性品质等的培养。因为说到底,人的一生是场漫漫长跑,它需要的是耐力,而不是瞬间的爆发力,那些只练跑步技术的孩子一定会被综合素质更突出的同龄人实现弯道超越。
我特别欣赏李坚柔夺冠后那宠辱不惊的样子。没有一定的岁月
积累,没有坎坷的人生经历,很难如此淡定。对于这名老将来说,能踉跄地挤进500米短道速滑决赛,已经是胜利;而她的对手们则需要奖牌甚至是金牌,才能带来内心的狂喜。所以,只有她可以轻装上阵,只有她可以心如止水。在那条你争我夺、碰撞不断的赛道上,只有学会了等待与蓄力,才能最终赢得胜利。(www.daowen.com)
无论在赛场内还是赛场外,这种立较高下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你家孩子学奥数,我家孩子也得学;你们学校搞应试教育,我们不搞,那就吃大亏了……孩子一上学,各种比赛或考试便接踵而至,非排出个三六九等、我好你差不可。名次高了,自然得意;名次跌了,则像是世界末日。这种过于关注个体间输赢的教育,其实已经偏离了把学生培养成人、成社会公民的第一要义。
竞技体育虽然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但胜负心太重,反而欲速则不达。教育也同样如此,从幼儿园到大学,那么漫长的学习生涯,一个时点、一个阶段的成绩起落真的不算什么。就像你看到了李坚柔从国家队退回到省队,就认定她此生无缘奥运会;看到了李坚柔在500米短道速滑决赛中落到最后一名,就认定她无缘金牌。只要你坚持,命运就会随时“变脸”,把愁容换成笑靥。
所以,最要紧的是告诉孩子、告诉学生,做好自己,跟自己比赛,不断地去超越自己,而不是想着如何把别人挤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像极了索契那场500米短道速滑决赛,先等待着发令枪响,没必要偷跑,有人在争位次,大可以先让一让,蓄积力量,等机会来临时再全力通过,滑向终点。如果你认定李坚柔式的夺冠是个“异数”、是个小概率事件,拼了命地一路占先,横冲直撞地向前,那么你不仅有可能会输掉一场比赛,还会输掉人生。
2014年2月1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