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趴倒,教育成难题

大学生趴倒,教育成难题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理说,面对如此德高望重的长者,小辈们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趴倒并沉沉睡去,但这一幕却真实地发生在前不久的人民大会堂。此情此景让不少与会的人为之动容,但放眼台下,就在吴老做报告的过程中,后排的学生却大批“倒”下,趴在桌上睡去。那天,台下坐着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若要近6000名大学生个个正襟危坐、洗耳恭听,除非他们都是科学的发烧友、吴老的追星族。

大学生趴倒,教育成难题

按理说,面对如此德高望重的长者,小辈们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趴倒并沉沉睡去,但这一幕却真实地发生在前不久的人民大会堂。

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吴良镛院士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缓缓走上了人民大会堂报告台。他坚持站着,用35分钟时间讲完了以《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此情此景让不少与会的人为之动容,但放眼台下,就在吴老做报告的过程中,后排的学生却大批“倒”下,趴在桌上睡去。那天,台下坐着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

这是一个具有鲜明反差与镜头感的场面:老与少,名家与新手,站着与趴下……在倡导“程门立雪”的儒家文化圈里,很容易勾起人们的一片斥责声。怎么能趴倒?那是千载难逢受教育的良机,很多人求都求不来。怎么能睡去?即便吴老只是一个上了年纪的普通人,就凭他的姿态,也应该报以炯炯的眼神、挺立的身躯,而不是哈欠与倦容。那种场合本该鸦雀无声、毕恭毕敬,现在却代之以大片的失神、慵懒和困顿,确实煞风景。

批评他们几句是应该的。既然想从事科学研究,怎么执好弟子礼、怎么恰如其分地表达对知识与学养应有的尊重与景仰,就是登堂入室的“第一课”。但也没必要“上纲上线”,就此认定现在的大学生素质有多差、当下的高等教育导向出了什么大问题。还原整件事情,也就是在一个秋日的午后,一群年轻人抵挡不住睡意的侵袭,低下了他们本该求知若渴、见贤思齐的头颅。

科学本来就寂寞,如今的科学家也早已不复陈景润华罗庚那个时代的荣光。如果不了解吴老,不熟悉他一辈子所从事的事业,没有那种发自内心的服膺,没有宗教般的热忱,相信能架住沉重的眼皮、把一颗年轻而骚动的灵魂安放在座椅上的学生不会太多。你可曾见过摇滚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唱会上,有粉丝嘴角流涎、鼾声四起?你可曾见过激烈的NBA赛场边,有球迷歪着脑袋、坠入梦乡?(www.daowen.com)

现在的一些大学生,骨子里其实也没有成人。想睡就睡,不分场合、不加克制、不懂劳逸结合、不分轻重缓急,就是最生动的注解。这里面固然暴露出了他们粗疏与稚气的一面,但有谁想过,他们又何尝不是那个被父母带进演唱会或球场的孩子呢?

若要近6000名大学生个个正襟危坐、洗耳恭听,除非他们都是科学的发烧友、吴老的追星族。对于那些兴趣不大、阅历不深、习惯于浅思维的人来说,一场午后的学术报告、励志演说很容易就会变成一首催眠曲。他们是趴下了,被身体的极限反应打败了。但更应该追问的是,为什么要让他们走进人民大会堂,而不是让那些与科学、与吴老精神上更贴近的人来听演讲?

“一呼”没有“百应”,也是这个芜杂时代的烙印。把榜样、楷模视为“万人迷”的,可以回到现实中来。别急着道德审判,也不要一上来就精神问责。学会宽容、不苛责,对于所有关注这场报告会的人来说,它应该成为另一个教育主旨。

2014年9月2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