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华东交大毕业发碗”的微博非常火爆。有网友透露,该校毕业生今年每人发一个碗。碗发下来后,又有网友爆料,校方的解释是“出门在外,勿砸饭碗”。还有好事者,把泸州医学院赠送给毕业生的勺子、西北师范大学的杯具与华东交大的碗,凑成了“实用三件套”,认为这是高校毕业赠礼的“绝配”。
毕业赠礼的用意一目了然,无非是想在大学生毕业离校之际,用一个颇具纪念意义的物品,让他们记住在象牙塔里度过的青葱岁月,记住母校带给他们的美好与温暖,记住他们在校园里许下的对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的承诺……那应该是一个不大的物件,有别于校徽,但一定具有与校徽同样的功能,让人在若干年后依然能从中辨识出那段历久弥新的情感。
1835年,美国西点军校发给毕业生人手一枚戒指,上面刻有班级徽章。因其独特的收藏与纪念价值,而成为除毕业证外的另一个信物,并开始在20世纪初的大学校园风靡起来。受此启发,中国科大也将姓名、学号、班级之类的信息刻在其上,从而打造出一个个独一无二的毕业戒指。确实,这样的毕业赠礼精致、大气、庄重,哪怕离开校园N年,也会让人从手指到内心都感觉沉甸甸的。
而把戒指替换成勺子、杯具或碗等日常用品,其中的仪式感与意蕴肯定会大打折扣。就像有学者指出的一样,只有礼器而非用器,才具有“纪念性”。为什么恋人之间用戒指,而不是用碗来誓言携手走向未来?因为碗盛的是琐碎而繁杂的生活,而戒指圈住的却是光阴、记忆与情感。如果不披金、戴银或镶玉,如果没有其他特别的象征意义,我们永远不可能把一只碗与一枚戒指等量齐观。
向毕业生赠礼是一个非常仪式化的举动,它应该与颁发毕业证书、穿学位服、拨流苏等集合成一种“毕业文化”。整个过程越细致、复杂与庄重,向学生、社会传递出的信息也就越多。这是对4年辛苦求学的褒奖,也是对社会关系与社会位置即将发生变化的重要提醒,结束了典礼也就开启了新的人生征程,从此以后“大学生”将变成“劳动者”,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www.daowen.com)
其实,送不送毕业礼物并不会影响学生对母校的感情,高等教育的“含金量”也不是从赠礼的种类与成色上可以简单判定。但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既然要送,就得多费一些思量,尽量要让赠礼从形象到气质都符合学校的历史底蕴、时代特征与价值诉求,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青年学生的喜好。把碗等指代不清、模棱两可的日用品当赠礼,它的福利意味多了些,文化气息少了些,应景的内容多了些,纪念的价值少了些。
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确乎有必要把大学生毕业离校看得“重”一些,“形式”一点,赋予这个平凡的日子一些不平凡甚至高贵的含义,用鲜花、戒指和红地毯把它装扮得闪亮无比。这既是向服务了4年的对象致敬,也是大学教育的自我致敬。为什么现在一些大学的存在感不足?就是因为我们在学生进校、离校等很多重要的节点上,缺少尊重与敬畏,没有通过精雕细刻的文化活动,达成一种社会的普遍价值认同。
像勺子、杯具和碗等根本不能上毕业离校的台面,即便不算草率,也过于随意。那么多学生在自嘲与嘲人,我们应该听得见、看得见。
2014年6月2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