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育难题解决方案-教育,它是个难题

教育难题解决方案-教育,它是个难题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近,一则上海将派60名数学教师赴英国“支教”的消息广为流传。2014年2月英国教育大臣特鲁斯带领代表团到上海取经,学习“乘法口诀表”;随后,英国政府决定从上海引进教师到英国教数学。现在连英国这样老牌的西方发达国家也放下架子,来上海“引援”,这不能不让国人感到兴奋,甚至浮想联翩,我们的数学教育终于胜人一筹。但就是这样的“差生”,却获得了2012年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

教育难题解决方案-教育,它是个难题

最近,一则上海将派60名数学教师赴英国支教”的消息广为流传。据说,英国人数学能力极差:1/3的民众面对数学题时,如果没有计算器的帮助,就得数指头;成人每年因购物时没有发现商家找回的零钱不够,而多花超过8亿英镑冤枉钱……2014年2月英国教育大臣特鲁斯带领代表团到上海取经,学习“乘法口诀表”;随后,英国政府决定从上海引进教师到英国教数学。

这可能与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2)结果有关。那次调查,在全球65 个国家(地区)中,上海学生的数学、阅读与科学能力等三项成绩均列世界第一,而英国则排在第26名。就数学成绩而言,两者相差了119分。现在连英国这样老牌的西方发达国家也放下架子,来上海“引援”,这不能不让国人感到兴奋,甚至浮想联翩,我们的数学教育终于胜人一筹。

但你要是真的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英国人数学成绩是差,但一点都不妨碍他们当中隔三岔五出个诺奖得主。剑桥大学教授约翰·戈登在伊顿公学读书时,不仅数学成绩不好,生物、物理课程也排名全年级靠后。但就是这样的“差生”,却获得了2012年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而数学成绩那么好的中国人,迄今为何仍在呼唤科学或经济领域诺奖的本土“第一人”?

如果我们把数学能力理解为解题能力与应用能力,可能国内师生确实相对优秀一些。因为只要强化接受性、知识性教学,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就可以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就像背“乘法口诀表”一样,别问为什么,“一一得一、一二得二”,能脱口而出就行。但这个死记硬背的过程却无法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的良好感受,也无助于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数学思维以及数学方法等。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做过统计,学生中学毕业后,研究数学或从事数学教育的人占1%,使用数学的人占29%,基本不用或很少用数学的人占70%。因此有人直言,数学是一门“无用的”学科,而这种思想长期以来主导着英美等国的课堂。他们不认为孩子计算能力差有多么可怕,也不认为买菜、购物要靠计算器有多么荒诞。他们看重的是,通过教学能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特别是能不能用数学的方式来思考和处理问题。(www.daowen.com)

事实上,这也导致了东西方教育的巨大分野。反映在数学上,因为我们特别强调显性的知识传授,如概念、法则、公式等,所以学生基础扎实,计算能力特别差的很少,但数学天才也凤毛麟角,呈现所谓的“扁平化”分布;而英美国家则由于更关注意识、思想以及积极情绪等的获得,故而学生会出现两极分化,有人是“数盲”,同时也有很多对这门学科充满热忱且具创新思维的尖子生脱颖而出。

就像有学者指出的一样,英美等国损失的是多数人的数学能力,而我们损失的是数学尖子。数学能力差,就会出现英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窘态,稀里糊涂地花了一些冤枉钱。但仅就生活而言,损失一点数学能力,不是很致命,毕竟我们还有很多辅助工具;而把数学尖子埋没了,下一个华罗庚、苏步青和陈景润,我们不知道还能不能等来,还需要等多久?

60名教师赴英,帮助那里的学生提升数学能力,我相信上海教师肯定会不辱使命。这是东西方教育趋向融合的一个生动写照,没必要过度解读,更不必沾沾自喜。更何况,英国的数学教育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

2014年3月1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