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育规定,不收礼考验智慧

教育规定,不收礼考验智慧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2015年7月中旬,教育部就出台规定,为社会反映强烈的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吃请等问题划出6条“红线”。一边说不准收,一边则坚决要送,相信这样的尴尬与窘迫,很多校长、教师都曾遇到过。但不收受学生及其家长的礼物,这是“红线”,教育工作者决不能越雷池半步。这里面不仅有教育智慧,更有穿透人生的大智慧。先表达谢意,再请家长放心,“老师虽然不收礼物,但孩子在我的班级中一定能健康成长”。

教育规定,不收礼考验智慧

早在2015年7月中旬,教育部就出台规定,为社会反映强烈的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吃请等问题划出6条“红线”。8月底,教育部又强调要发信号、用狠劲、出实招,坚决纠正“四风”,将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和《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金等行为的规定》执行情况纳入秋季开学检查重要内容,监督全体教师自觉拒收学生家长的礼品、礼金,以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

“铁律”虽严,但要不要给老师送礼,送多大的礼,仍让不少学生家长彷徨与焦虑。个中的缘由不言自明,“往年送了,今年能少吗?”“身边的家长都在准备礼品了,我能无动于衷吗?”“厚礼不送,贺卡、鲜花等要给吗?”……如果家中还有个经常在学校里惹祸、让老师不省心的“熊孩子”,生活经验与人情世故一般都会告诉我们:在重要的时间节点,送些礼物聊表一下歉意与谢意,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一边说不准收,一边则坚决要送,相信这样的尴尬与窘迫,很多校长、教师都曾遇到过。但不收受学生及其家长的礼物,这是“红线”,教育工作者决不能越雷池半步。往小了说,是“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往大了说,则是有碍师德师风建设,影响人才培养。正所谓“上行下效”,一个又拿又要的教师怎能熏陶和培养出正直无私的学生?至少,从收下礼物的那一刻起,他的光辉形象已轰然坍塌。

然而,俗话说,“伸手不打笑面人”。更何况,送礼者还是自己朝夕相对的学生的父母。绷起脸来说“不”当然简单,但也极有可能让家长们因此惴惴不安。毕竟,除发自内心的敬重与爱戴外,不少人送礼是寄希望老师能善待、至少公平地对待自己的孩子。他们担心,少了逢年过节那该有的礼数,孩子会被“打入另册”。在要不要送礼上,很多家长都会陷入“囚徒困境”,思绪纷乱,结果不由自主地买了东西,被推搡着上门。

而从教师层面来说,教育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要形成办学合力,就得统合包括家长在内方方面面的资源。有时候,教师就应该八面玲珑、刀切豆腐两面光。对待送礼上门的家长,尤其需要一个圆熟、有礼有节的教师。既坚持原则和底线,又不能让对方难堪、下不了台;既自然地拒绝家长的礼物,又不让他们疑虑与猜忌。这些尺度说说容易,拿捏起来可不比上好一堂公开课或展示课更容易。(www.daowen.com)

婉拒家长送礼绝对是门需要教师不断修习的社会课程,把家长那种感激控制在“发乎情、止乎礼”的层面,更需要高超的沟通技巧。这里面不仅有教育智慧,更有穿透人生的大智慧。只有那些肯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以自己真心换取家长真心的教师才能做得到、做得好,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更可亲可敬。因为他们懂得,在“送”与“拒”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教育契机,形成教育合力。

“2014年上海市十佳班主任”之一、上海市浦东新区华林小学教师罗丽惠在婉拒家长送礼上有“妙招”。她告诉媒体记者,收到礼品后,她会悄悄地退回,并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给家长写一封有针对性的长信。先表达谢意,再请家长放心,“老师虽然不收礼物,但孩子在我的班级中一定能健康成长”。久而久之,在看到自家孩子没有被另眼相待后,也就没有家长再给她送礼了。

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那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2014年9月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