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放弃这种体验,教育难题

放弃这种体验,教育难题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参加考试,顶着“换位体验”的美名,我却看不出有多么美好。所以,当这些“男神”“女神”被喝令放下身段、体验一把受教育者的状态、与学生“同甘共苦”时,很多旁观者禁不住发出了啧啧赞叹声。然而,这样的“体验”不要也罢。类似的“创伤体验”如果有价值,那也仅仅是提醒老师要善待学生,别为难他们,别用繁难偏旧的试题把他们全都“考”翻在地。

放弃这种体验,教育难题

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参加考试,顶着“换位体验”的美名,我却看不出有多么美好。

无锡市中小学期中考试的第一天,广丰中学相关学科的任课教师也经历了和学生一样的考试。8 点半,广丰中学的校园里响起了期中考试的铃声,孩子们惊奇地发现,本该到场监考的语文老师却坐进了另一间教室,同他们一样紧张地答题,校长亲自监考。校方认为,此举不仅有利于老师及时、高效地进行期中试卷的阅卷和质量分析,还可以促使他们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力挺者大多站到了师生平等的高度来看待这场多少有些被夸大的考试,把教师摁在板凳上应试被当成贴近学生,把重温“被考”的滋味当作与学生打成一片。或许在他们内心,一直有这样的认知与想象:校园里的老师从来高高在上,与学生泾渭分明,俨然神一般的存在。所以,当这些“男神”“女神”被喝令放下身段、体验一把受教育者的状态、与学生“同甘共苦”时,很多旁观者禁不住发出了啧啧赞叹声。

然而,这样的“体验”不要也罢。哪一名老师不是从学生成长起来的,对考试的苦与乐、爱与恨,他们比学生有更深的体会、更复杂的心结。从小学到大学,再到走向教师岗位,人生很多的重要节点,都是在考试中度过的。不管结果如何,那种由考试带来的紧迫、焦虑、忧惧与狂喜,那种患得患失的情绪,很多年后仍挥之不去。逼着他们重新走进考场,说好听一点是“体验”,怎么看都像“揭伤疤”。

并非所有的换位都有意义。把老张的帽子戴在小李头上就很滑稽,所以才有人说:“物各有主,貌贵相宜。”拿测量学生的试卷去评价教师当然不合适,至于用它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推进教育民主,更显得荒谬。类似的“创伤体验”如果有价值,那也仅仅是提醒老师要善待学生,别为难他们,别用繁难偏旧的试题把他们全都“考”翻在地。但需要问一句的是,除“以身试考”外,就没有更人性化一点的办法吗?(www.daowen.com)

让老师与学生同场竞技,同答一份试卷,变相“施压”的考量恐怕要大于所谓的换位体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把这样不对等的较量当作“摸底测验”也丝毫不为过。所有参加考试的老师都应该明白,考分高低意味着什么;输给同事,甚至输给学生,又意味着什么。这是一场不能轻易放弃、不能轻松面对的考试,考试后的一个模糊的、类似“教学能力”的排名,成了教师的“软肋”。

也不排除一些老师真的想挑战自我,只要他们愿意,跟学生同场答卷也未尝不可。但硬性规定所有学科教师都必须参加考试,而且还把这样的举动与有没有勇气、愿不愿尝试、敢不敢突破、是不是贴近学生等紧密连在一起,将学校的一些小心思拔高到道德层面,裹了一层“高大上”的外衣,这既不尊重工作量普遍超负荷的教师,也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相抵牾。关心学生没错,但不能拉教师“垫背”。

俗话说得好,“事有反常即为妖”。经过那么多年的发展,老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其实已经形成了一些定数。让他们与学生一起参加考试不仅有违常理,也实在没必要,类似的教育创新不要也罢。

2014年11月2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