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花名册,却认不得其中的一些字,张开了嘴,却喊不出学生的姓名……在那么重要的场合出模、犯难,不说自己没准备好,反怪家长取名太生僻,这不应该啊!
想想也有些尴尬,若新生见面会从头到尾点将下来卡了壳,憋得脸红脖子粗,真是让学生当场看笑话。有教师直言,生僻字是家长设下的“陷阱”,是给包括老师在内所有想认识孩子的人的一个下马威。他们搞不懂,汉字千千万,美丽又大方的也不少,干嘛非得从犄角旮旯里“出土”一些字,用来点缀孩子的尊姓大名。
如果这不是课堂上的聚首,而是十字街头的偶遇,如果这不是事先就拿到的花名册,而是寒暄时递上的一帧名片,那么即便被其中的个别生僻字“噎”住了,你也大可不必介怀。因为我们不是吕叔湘、王力、周有光,也不是刚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里走出来的选手,读不出、读不准再正常不过。但若是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与相互问候,走进教室前先熟悉一下每名学生的大致情况,包括他们名字的正确读音,这是最起码的。
更何况,只要稍稍花点时间、下些工夫,哪怕再生僻的名字,我们也能很方便、很快捷地查到它们的音与义。就像“懋”字虽少见,但《隋唐演义》里的徐懋功、原名陈懋平的台湾女作家三毛以及高等教育界泰斗潘懋元等,不都是带“懋”取名的吗?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过程,因为通过研读那些生僻字,我们或多或少可以揣摩出学生家长的文化背景以及他们对孩子未来所倾注的心思。
连花名册都不看一眼,就急急忙忙地进教室,遭遇点名尴尬自然在所难免。它折射出时下一些教师重视“备课本”“备教学”,而轻视“备学生”。点名事小,但“名不正而言不顺”。因名字里的个别生僻字而眉头紧锁、舌头打结、窘态毕现、洋相百出,既有损为人师的形象,也失去了一个很好的能瞬间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教育契机。用不用心、重不重视完全可以从这些小细节上看出端倪。(www.daowen.com)
在美丽的“初相见”里,一定有这样的元素:老师用亲切的语气、平和的语调、正确的读音喊出学生的名字,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一份尊重、信任和关爱,这叫“先声夺人”。如果你不仅知道读音,还了解它的含义,那么带给学生的就不只是惊喜了。那种一见如故之感和亲近老师的愿望便会油然而生,一段难忘的师生缘或许就此开始。
记得有位特级教师曾说过,“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放在这里,这句话似乎可以改成:“名字是教育的第一个影响”。确实,如果教师目中有人,连小小的点名都细致地准备、小心地求证、认真地对待,那么区区几个生僻字根本不在话下。大概只有那些不认为“片言亦教育”的人,才会有“犯难”一说。
2015年9月2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