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的美国俄克拉荷马发生过一件事情,200名学生聚集在一起围观一个声称要从塔尖上跳下来的同学。他们起劲地喊:“跳!跳!……”最后,那个学生真的从塔尖上跳了下来,当场身亡。
我总觉得,发生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范集初中课堂上的那起学生围殴事件里,也有这样的“喊跳者”。前不久,该校学生上传了一段视频。视频中,晚自修期间,一名中年男教师与一名男生发生了争吵,两人情绪都比较激动。随后,相互推搡就演变成了多名男生对老师的拳打脚踢,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此事。
交考试卷都能交出这么大的动静,教室里上演全武行,有人上阵,有人笑看,有人摄影,有人上传……也真是够奇葩的。当港片《古惑仔》里那些学生单挑老师的狗血桥段被移植到现实生活中时,当课堂变成打斗场时,我仿佛听见了来自四周一阵阵的“喊跳声”。是它们怂恿这些师生如同仇人相见,把道德与斯文全都扔到了地上。
那些围殴老师的学生肯定忘记了这是在学校里、在课堂上,他们面对的是被比作春蚕、蜡烛和父亲的老师;而与学生吵闹争执的老师也显然想不起来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名言,“皮鞭和拳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羞愧和耻辱”。
促使冲突不断升级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所谓的“去个体化”。在某些情境中,譬如互不相识或陌生化的人们可以抛弃道德约束,遮蔽自己的身份,获得一种“干下流勾当的权利”,即无愧无疚地去憎恨、去恫吓、去辱骂、去凌虐和去背叛,进而释放出大量不道德甚至是违规违法的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参与互殴的师生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不是作为“个体”在行动,而是代表着“群体”的力量。这个“群体”把打骂学生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把凌辱师长的行径当成“反抗权威”。所以,才会如此旁若无人、有恃无恐、洋洋得意,干出一些孤立、理性状态下的个体绝对不敢干的事情。(www.daowen.com)
在一个尊师重教氛围非常浓厚的环境中,孩子及其家长绝不会听不得任何批评,受不了任何委屈,动不动就爆粗口、挥拳头;而在一个不抛弃、不放弃每名学生的校园里,没有孩子被打入另册、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也就不会有任何的冷眼与讥讽,不会有压迫与反抗。
这个带有戾气、喜欢吐槽与攻讦的社会让学生们变得好勇斗狠,通过与长者的对抗,他们试图证明自己、显示存在以及标明身份。而弹压不退的“育分”观念则让一些学校和教师始终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在化友为敌的过程中,堆积了很多诸如疏忽、懈怠、傲娇、鲁莽和粗暴等负能量。
视频中,没有一名学生敢站出来呵斥与阻止暴力的发生。充斥其中的冷漠与高高挂起,真是让人看了心寒。那一刻,他们无异于俄克拉荷马那些喊跳的学生,“沉默的大多数”会让原本还在犹豫的行凶者获得一种力量,让他们觉得身后有一大群站队者,使暴行合理化。
有时候,我们就缺少一些振聋发聩的声音,把那些随大流的师生重新变成具有清晰而完整自我意识的个体。别轻视这种抵抗,少一个“喊跳者”,就多一份瓦解反教育的力量。
2016年4月2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