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里又有人下跪了,这回不是学生,而是校长。五一小长假后返校的第一天,湖南怀化芷江杨公庙学校校领导按惯例在课间操后训话。但没想到的是,校长杨文军站到国旗下,面向操场上的700余名学生,突然“扑通”一声跪倒,声泪俱下地做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训话。教育专业出身的杨文军把这一举动称之为“励志教育”,他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学习激情。
如今中小学管理越来越难,是个不争的事实。更何况,杨公庙学校有7成学生为留守儿童,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寄宿,绝大多数人“孤傲,反叛,不知道感恩”。像杨文军这样能放下校长颜面、忍辱负重,当众跪求学生好好读书的,确实不多见。这招够绝,其潜台词就是:“我当校长的,都给你下跪了,你不好好读书,还想怎样?”只要能体悟得到这种强烈暗示,学生就会被“逼”到一个无法自我开脱与转圜的境地。
而自从校长下跪后,据说杨公庙学校的学生们比以往学习更认真,也更懂事了。然而,绝大多数网友依然不看好这样的尝试,有人甚至直言:“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是啊,下跪、垂泪、哀求……那些原本属于苦情戏里的桥段如今被搬进校园,当作治校“宝典”,的确让人有点惶惑。
我们惶惑的是,这样激烈的肢体语言能不能说到孩子心里去?也许第一次行,第二次、第三次还可以吗?要让孩子学习,靠求是求不来的,唯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学习中发掘快感。这才是一种真实的需求,一种能量不会衰减的长效刺激。学校管理者与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去创造或找到相关方法,让学习逐渐内化为孩子的一种需求,而不是时不时地给一下“电击”,让他们在乐学与厌学之间来回摇摆。
很显然,杨文军的这次激情“出演”有些错位。“励志教育”原本应该是教育学意义上的,他却把它变形为一次操场艺术;原本应该是靠丰沛的人生、故事、细节和情绪来打动学生的,他却把它简化成一次没有任何预兆、无厘头式的下跪。而且在这个错误时间、错误地点发生的错误举动,也极有可能遮蔽它的教育目的:为什么要励志?为什么要感恩?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在错愕与震惊中,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就是为了校长这一跪。(www.daowen.com)
所以即便一跪而后安,我们也不认为这是一种好的教育、好的治校之道。况且它还被赋予了太多的表演色彩,太过突出校长的“人治”,而留给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空间太小。在21世纪的今天,若我们还执迷于这样的教育方式,那出丑几乎无可避免。毕竟,那个穿长衫马褂、奋力一跪而应者云集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我们更为惶惑的是,学校还把这种跪求当作教育创新。实在无法想象,这如何能推动学校发展?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思维课”、雷夫的“课桌椅所有权”、李镇西的“民主课堂”、李希贵的“午餐有约”等,它们或解放学生的眼,或解放学生的口,或激励学生参与竞争,或增进师生情感交流,无一不是在渐进地、可持续地拔除束缚孩子主动性的各种“紧箍咒”,让他们更自由地生长。而下跪哭求除带给学生短暂的视觉与心灵冲击外,又解放了什么呢?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教育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激情会推动教育奋勇向前,而理性却可以让这种前行少走弯路和不迷路。一跪二哭三哀求,即便算是教育,也只能是乞丐式的教育、被矮化了的教育。
2013年5月2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