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传播学视角下,上任总比离任更容易成为新闻

传播学视角下,上任总比离任更容易成为新闻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华中科技大学做完离任演讲后,这篇充满遗憾和歉意的文字很快就在网上流传。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什么人来永远比什么人走重要,上任总比离任更容易成为新闻。这时候,作为一个独特的符号化存在,根叔的离任特别容易触动人们心里的那份悲壮与惋惜,引发共鸣。随着根叔的离任,他那煽情、时髦而又激动人心的声音以后肯定会逐渐淡出大学校园以及人们的视野。

传播学视角下,上任总比离任更容易成为新闻

“明星”校长李培根想悄悄地走,但不行。在华中科技大学做完离任演讲后,这篇充满遗憾和歉意的文字很快就在网上流传。

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什么人来永远比什么人走重要,上任总比离任更容易成为新闻。但令人诧异的是,这一次人们却绕过根叔的继任者,把目光聚焦在他的离别“忏悔录”上——我没能把“船舶海洋”四个字写大,文科若干学科的发展没有显著变化,医科还欠缺高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还未落到实处,多数学生可能还是未脱离那种类似教育生产线的培养模式……

有那么多缺憾,留下一摊子未终了的问题,根叔的挥手作别依然被喝彩。除字里行间的真性情外,我们都知道,这不全是他的问题。在这个逼仄的空间里,在这个说大也不大的舞台上,其实他已经是个很好的舞者。至少“根叔体”的演说曾经在国内大学掀起一股风潮,改变了很多校长的言语方式,让他们开始放低身段,用一些接地气的词汇来向学生叙事或表达。

很多人喜欢根叔,就喜欢他的真,喜欢他清新的说话姿态。在这之前,很少有大学校长能像他这样被学生当明星一样热捧,把他的一些名言警句摘编成语录。不管是不是作秀,根叔确实拉近了象牙塔里群体间的距离,也让严谨有余的国内大学校园开始呈现多彩的一面。走出华中科技大学,走进舆论的焦点,根叔的再次“飘红”,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对师生平等、亦师亦友这样一种教育生态的肯定。

在华中科技大学当了九年校长,即将撤出体制藩篱前,根叔原本可细数一下过往的政绩,然后潇洒地转身说“拜拜”。但他却把自己多年来办学的惆怅、苦闷以及很多以前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全都倾倒在师生面前。不像是诉苦,更像是激励,像是与后来者的隔空对话:我做不了或不能做的事,你能完成吗?只有膜拜教育、热爱学校、喜欢师生的人才会在临别时刻叨叨这些,因为它们听上去一点都不漂亮。(www.daowen.com)

那么多人热烈地追逐着根叔的遗憾和歉意,我想是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教育不美,有时不仅不美,甚至还很丑陋。这时候,作为一个独特的符号化存在,根叔的离任特别容易触动人们心里的那份悲壮与惋惜,引发共鸣。那么懂教育、爱教育、为教育的人走以后,谁还能拿起改革的手术刀,雷霆万钧地切开教育的沉疴固疾?很多人乐意根叔当自己的“代言人”,就像把一枚楔子钉进这改革的大时代,能时时刻刻地追问每个人。

反过来读根叔的那些遗憾和歉意,那不就是教育改革努力的方向吗?他说,“这些年,我们为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民生而感到资金的困扰,但朦胧中我似乎又感觉到白花花的银子在暗流中对着我窃笑”。这是在告诉我们,教育改革一定要警惕“私利”那只无形的手。他说,“告别大家,我得稍许停歇,让灵魂跟上”。这似乎在暗示这些年我们走得太过匆忙,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

随着根叔的离任,他那煽情、时髦而又激动人心的声音以后肯定会逐渐淡出大学校园以及人们的视野。但“以生为本”的改革不应该停步,而且应该从说话姿态扩散到教育教学与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校长延伸到每个教职员工。若干年后,人们即使忘了曾经有一个那么风趣的老头,但他在离任前所说的遗憾演变成了大学治理的精神得以延续,这该是一件多么有趣和可以告慰的事啊!

2014年4月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