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梯田:水稻源起与耕种技术演进

中国梯田:水稻源起与耕种技术演进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要定居,必须“恃田而食,恃土而居”。这与稻米已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粮食作物密不可分。考古不断地证实,中国是水稻驯化的发源地。一万多年前第一株驯化的稻谷,真的可能就只有“一粒米”。中国的梯田脱胎于游耕民族畲族的刀耕火种,宋代以后,这种导致严重水土流失的畲田受到了限制。促成小麦成为中国人仅次于大米的第二大粮食作物的,是耕种季节的改变和石磨技术的完善。

中国梯田:水稻源起与耕种技术演进

史前时代到19世纪初,人类几乎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是由土地提供的,尤其是食物。

因为食物,人类才聚合在一起;因为人的聚合,地球上才有了村落。

陈立 浙江大学教授:

推动人类进步有两个重要的东西,一个呢就是食物来源,另一个就是一群人共同构成的肌肉力量。所以,在古代,能够有稳定的食物供应,然后,能够产生大量的繁殖,进而产生大量的肌肉群。那他就有可能控制更广泛的地盘,能够获取更大的发展。

今天的村落,中国古代叫作“里”。“里”,由“田”和“土”组成。人类要定居,必须“恃田而食,恃土而居”。

所以,《黄帝宅经》说:“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

有泉水,有土地,有草木,才有血脉、皮肉和毛发,才有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

弹词

一粒米,啥稀奇。一粒米,哪好算是大事体?

大不可小算要晓得,一粒米格当中有大道理。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江南鱼米之乡,经常能听到这曲弹词开篇——《一粒米》。

弹词:

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一年算起来,一千五百八十九万多斤米,如果给五千个工人当口粮吃,好吃六年还多一些些……

它劝谕人们珍惜粮食,也让我们听出了稻米在中国人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北方历史上的多次战乱和资源匮乏,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促成了宋以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有半数以上的居民生活在水稻种植的南方地区。

这与稻米已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粮食作物密不可分。不夸张地说,几千年来,中国人口的增殖史也就是水田扩充和水稻增产的历史。

考古不断地证实,中国是水稻驯化的发源地。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云贵高原甚至新疆,已先后发掘了200多处新石器时代的古稻谷遗存。

一万多年前的一棵草,被那时的“草民”发现它的果实可以吃。于是,尝试着去播种它,去收获它。它便是今天的稻谷。

可以想见,许多村庄在还没有雏形的时候,先种下的,便是那“稀奇”的“一粒米”。

陈立 浙江大学教授:

最早的时候,我们这里大片的土地,都是这种半沼泽湿地的部分,生长着大量的菰米。因为退化,所以我们今天把菰米叫作野米。慢慢寻着野米的途径,我们找到了野生的稻米,这是我们人类在食物链当中进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万多年前第一株驯化的稻谷,真的可能就只有“一粒米”。

驯化的第一个特性——如何使稻谷在将要成熟时不散落到地上,然后使其逐渐饱满,变一粒为几粒,几粒为十几粒,十几粒为几十粒,几十粒为几百粒……

水稻不断应付着人口增长的压力,应付这一压力的最直接方式便是扩大种植面积。

于是,将海潮退却后的滩涂改造成涂田,利用江淮之中的沙洲发展成沙田,在湖上筑坝拦水而成围田,在水上借助葑草而变葑田。

而在东南山区,移民至此的农民构筑起了层层叠叠的水稻梯田。

中国的梯田脱胎于游耕民族畲族的刀耕火种,宋代以后,这种导致严重水土流失的畲田受到了限制。用一道道堤坝涵养水源,使丘陵地带能大面积种植水稻的梯田代替了畲田。

随山势地形而变化,大的梯田可有两三亩,小的仅有簸箕那么大。

然而,杨万里说:“荒山半寸无遗土,田夫何曾一饱来。”

为了让有限的田地长出更多的粮食,祖先们种植再生稻、间作稻、连作稻,培育早熟的稻米品种。

南下的移民,用北方先进的农业技术,结合南方的土壤、气候条件,创造出新的耕作技术。

这种曲辕犁,源自黄河流域的直辕犁。直辕犁适用北方广阔的旱地,但需有两头牛、三个人操作。到南方后,它被改造成轻便的曲辕犁,只需一牛一人。

这种又称作江东犁的,后来传播到了东南亚,17世纪时荷兰人从印尼将江东犁引入欧洲。

在耕犁改进的同时,北方旱地耙、耢等技术,到南方水田转变为耘耥技术,并逐渐形成一系列由种到收直至仓储的先进农业技术。

游修龄 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理事、教授:

吃的东西很多,中国人为什么选中了稻米?实际上这是选中了赖氨酸,因为其他的食物里面不一定含有赖氨酸。赖氨酸本身又不能合成,一定要从食物里现成地吃进去,稻米里面这个赖氨酸又多又现成。

在人工栽培水稻5000年后,小麦姗姗来迟。

小麦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人早已形成了北方小米、南方大米主食习惯。因此在很长的时间里,小麦不受待见。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它的饮食范围不太普及,是因为它以前口感不太好。因为以前不知道粉碎,是粒食,就是整粒煮麦粒吃,煮的麦粒是很难吃的。

促成小麦成为中国人仅次于大米的第二大粮食作物的,是耕种季节的改变和石磨技术的完善。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那后来是因为什么普及的?是因为我们加工的器具变化了。把麦粒磨成面粉,把面粉做成面条或者做成饼,那味道马上改变,小麦才逐渐成为我们北方地区的主食。

今天小麦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水稻。

几千年来,祖先们面朝黄土,辛勤耕耘,像庄稼一样地扎根在土地里,“水无涓滴不为用,山到崔嵬犹力耕”,目的只有一个,不挨饿。

为此,祖先们在尽可能扩大耕地面积的同时,开展稻麦二熟制、三熟制、间作和套种制,发现和推广早熟品种,种植和养殖并行……此外,还不断引进域外作物,并加入自己的农业系统。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不仅是水稻、小麦和以前的杂粮,还有玉米红薯,还有很多很多东西。它们帮助我们丰富我们的食物资源,这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域外的食物资源加入中国的饮食范围,那可能我们的饮食就很单调,所以说开放是多么重要,只有开放,文化才能壮大,不仅是精神文化,还有物质文化

约公元前5000年,大麦和小麦一起传入中国。

宋朝时期,占城稻引入中国。

迟至明代,玉米进入了中国。

明朝万历年间,马铃薯、番薯进入中国。

其中,尤以玉米、马铃薯、番薯的引进,对中国人口的增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的人口在历史上一般最多是6000万,一到6000万这个临界点就会发生很多事情:饥荒、战争,然后社会崩溃,人口巨量减少,然后重新来一个循环。后来食物资源的扩大,给我们人口增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

陈立 浙江大学教授:

驯化了植物的种子,我们就有可能控制住食物的整个产量,跟着我们能够计划繁育多少人口,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对我们人类发展很重要的事,就是耕作技术的改进,比如说犁是进入铁器时代之前我们祖先发明的;第三件事呢,是我们掌握了发酵保存食物的这样一门技术,比方说我们能够驯养微生物,能够把稻米变成酒,我们用发酵的方法腌制肉类、菜类,这都为我们储存粮食、度过青黄不接,创造了有利条件。

到了1850年,中国的人口达到了4.1亿。

在向土地索取食物的同时,勤劳、智慧和节俭的中国农民,敬畏土地,善待土地,形成了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培养地力、精耕细作的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中国的田园已经数千年耕耘,它依然保有持续的生命力。

这里是有三万亩田园的辽宁沈阳锡伯龙地创意农业产业园,同时也是游客的乐园,吸引游人的是这里的农民把水稻种出了花。

以万亩稻田为画布,绘制巨幅稻田画。并以此做杠杆,撬动起一个系统的生态田园休闲景观。

张爱忠 锡伯龙地产业园董事长:

锡伯民族不光能征善战还有智慧,在我们种田过程当中,我们总结了很多经验。我们祖先留下的最大的一个典故是百鸟衔谷,百鸟将谷子衔到这儿来以后,地上落了很多种子,种子落到地上变成美丽音符,音符久而久之形成美丽稻田。

旅游拉动农业,促进品牌形成。他们的稻米销售收入约500万元,而来田园观光的游客带来的收入是稻米销售收入的两倍——1000多万元。

不过,他们仍然秉持种粮之道。因为,尽管眼下游客带来的收入成倍于大米销售的收入,但大米销售增长的速度远高于旅游增长速度,他们相信,用不了几年,大米销售收入会超过旅游收入。

与种粮大户不同,产业园不租地,而是由农民自己施种,前提是必须使用产业园提供的种子、肥料,并按照技术指导,统一稻种、统一施肥、统一施药、统一收割,最后产业园按“绿色标准”统一收购。

村落和田园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

土地已不再无休止地承受人口增长的压力,农民也不再像庄稼一样长在土地,渐渐地,农耕的村落和田园,变成了游人如织的公园。

这些村落大多采取了一种“整合”的方式:农民以实物作价组建股份公司,村民同时也是员工,可以在公司里就业,也可以外出另谋职业。

这种变村落为风景点的做法提醒我们,中国农村一家一户崎岖不平的农田,可以以股份制农场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由新组合的大农场统一经营土地。而原来的农民,可以留在农场继续耕种土地,也可以另谋职业。

沈阳锡伯龙地创意农业产业园(“稻梦空间”)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锡伯族镇,占地面积三万亩。园区将创意农业、稻米文化、锡伯文化与旅游服务相结合,打造集稻田画观光、果蔬采摘、田园垂钓漂流、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七位于一体的“生产·生活·生态”稻米主题创意农业产业园。

相传,守护锡伯族氏的萨满法师的祈福化作千万个美丽符号,飘落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从此,茁壮的稻田便有了龙韵的生命,在烽火的洗礼和岁月的沉淀中汇成了稻田中奇丽的图案,久而久之便成了特有的“稻田画”文化。它哺育了一代代族人,祝福着他们享乐安康,守护着他们人丁兴旺。

这就是另谋的职业。

楼玲霞 米果果小镇技术员:

心情非常愉悦。每天能够生活在这种绿色的蔬菜、瓜果当中,而且每天都能呼吸新鲜的空气。

有一种职业,不是进城打工,但却离开了土地。现代农业的无土栽培蔬菜和水果,方兴未艾。

马树斌 米果果小镇技术员:

这个是黄梗甜菜,用的是螺旋式水盆栽培模式。那个水呢,从上面石泵打上来以后,它是循环式的。水呢,是营养液,我们自己配制的营养液。生产出来的蔬菜是无公害的,也很好管理。这个菜可以涮火锅,可以清炒、做汤,味道是很好的,这个菜品质是很好的。

无土栽培,已经创造了多种培养方式:水、雾、沙子、小石子、珍珠岩、岩棉塑料泡沫、草炭、木屑、秸秆,甚至炉渣,都可以成为培养蔬果的土壤。

米果果小镇位于浙江省诸暨市东北部的山下湖镇,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创建于2013年,总面积3152亩,是一个集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创新创意发展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区。

在古代,有湖上筑坝拦水而成围田,有水上借助葑草而变葑田,自然早有种植水上植物的经验。

曹宝连 莲花荡农场养殖户:

三十多年前,我们这个地方还是一个老横桥荡,十年至少要淹掉五六年,三十年前我们闵桥人硬是用肩膀挑起了那段小围,才挡住了淮河的水。然后,现在这个地方,先是变成了农田,然后呢,变成了鱼塘,变成了海塘,可以养鱼、养螃蟹

逐水而居,行事如水。村民们随机应变,随行就市:大米好卖是稻田,养鱼挣钱变鱼塘。菱角稀罕的时候,这里是一片菱花;莲藕值钱的时候,这里是十里荷香。

现在,他们感兴趣的是大螃蟹和小龙虾

丁济红 莲花荡农场养殖户:

这个是给小龙虾搞掉的,本来你看不到水的,长的满满都是藕和莲花,漂亮的不得了。今年呢,龙虾价钱高,藕没价,我们保住藕的种苗就行了,以取虾为主,所以把塘搞成这样。

风景好,空气好,经济效益好。家里有房子都不愿意回家住。

莲藕它基本上是一年种,十年不用种,可以每年采。龙虾经济效益高,它不像养螃蟹,每年要买蟹苗,龙虾不要。刚开始我们种这个地的时候,小龙虾两三毛一斤没人吃,然后发现它卖几块钱一斤了,我们就开始在藕田里套养龙虾。想不到龙虾现在能卖几十块钱一斤,从来没想过。

金湖县,是江苏省淮安市下辖县,位于江苏省中部,因境内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三湖环绕,由周恩来总理定名“金湖”,象征资源丰富,日出斗金。金湖是美丽的苏北水乡,拥有水面420平方公里,滩涂44平方公里,素有“尧帝故里”“荷花之乡”“鱼米之乡”“淮上明珠”“水乡金湖”“苏北小江南”之美誉。(www.daowen.com)

金湖荷花荡是国家农业生态风景区,总面积22.4平方公里。位于金湖县的横桥古镇,历史悠久。宋代文豪苏东坡曾偕妹夫秦少游、文友黄庭坚等在此登舟夜游,观景赋诗,留下了“酒沽横荡桥头月,茶煮青山庙后泉”的千古佳句

我们常说,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实,我们还有300万平方公里可管辖的海洋国土。历史上,沿海一带的人民世代在海上讨生活,其中辛苦不说,还常常有生命危险。

技术的发展,使水产人工养殖成为可能,而且养殖的品种越来越多,养殖的地域越来越广。

福建霞浦的紫菜养殖历史悠久,今天与以往不同的是,产量越来越高,面积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好。这里号称“万亩海上紫菜园”。

刘翠婵 霞浦县文联主席:

广袤的海上田园,给霞浦人带来了丰富的海洋物产。来自大海的收获成就了霞浦人的美好生活。霞浦这方海域的水流、水质、水温特别适合海洋生物的生长,紫菜就是其中之一。每到九十月份,这里就迎来了紫菜的收获季,年景好的时候紫菜一年能够收五六水,五六水就是五六茬的意思,就像我们种韭菜,割了一茬又长一茬,割了一茬又长一茬。

陈香旺 小皓村养殖户:

紫菜这个养殖还算可以吧。正常的年份有三四十万这样。

出乎霞浦人的意料,海滩养殖不仅招来了许多的食客,还引来了不少的看客。紫菜养殖场成了美丽海滩的前景,这里也成了摄影家的天堂。

刘翠婵 霞浦县文联主席:

大海给了我们最自然的馈赠,我们也要还最自然给大海,让这方美丽的海上田园,永远都能这么美好地存在下去。

中国海岸线总长度3.2万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1.4万公里。沿海岸线,有许多优良的港口、海湾以及海边美丽的村庄。

霞浦县地处福建省东北部,据《霞浦县志》记载,“清置霞浦县,县境西南有霞浦江,东流入海。又有霞浦山,海中有青、黑、元、黄四屿,日出照映,江水如霞彩,这是山以江名,县以江名”。其陆地面积1489.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9592.6平方公里。

霞浦县是中国东南沿海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港口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沿海经济开放县,是福建最早开放的对台贸易口岸,是“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素有“闽浙要冲”“鱼米之乡”“海滨邹鲁”的美誉。

无土栽培,水上种植,海上养殖,有着持久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又一种新的田园种植理念悄然而至,他们不求产量和规模,不计投入和产出,没有农药,没有化肥,一切为了追求自然、有机和生态。

三年多了,这片土地的承包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尝试了多种方法,不是为了从中获得经济效益。他们一直在养地。

许天佑 衢州黄坛口村“一亩耘心”农人:

化学的东西破坏了很多东西,土壤的有机质越来越少,微量元素越来越差,再加上重金属的含量越来越高,土壤板结和土壤酸化越来越严重。

要使退化的土壤恢复它本来所有的有机质、微生物种群,至少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许天佑创造性地用有机农法和自然农法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土壤的恢复。

许天佑 衢州黄坛口村“一亩耘心”农人:

养这个鸡,对我个人而言,我不需要吃它的鸡蛋,也不是要吃它的鸡肉,我是要它的粪便。

除草,我就用铲子,花一点功,我把它铲起来以后直接埋下去,这个草到几天之后就烂掉了,土壤需要的营养也来了。

我种了九层塔,它的学名叫作罗勒,它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刚刚好这个味道一些虫子不喜欢。紫苏和山苍子也有一些虫子不喜欢,我们山上也有。

重金属含量过高,我们要如何去降解它,只有靠微生物。微生物的东西在若干年前的土壤里头跟水里头都有,它原本就在我们大自然里头,可是这四五十年过来,化学的农药把这些好的东西杀掉了,我们再把它培育出来,然后定时定量地再把它养到土壤里头。

许天佑用微生物菌种调制成改善土壤所需的肥料,分解土壤里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平衡氮、磷、钾等主要元素,同时增加大量的有机质、适量的微量元素,使这片土地越来越恢复原有的生机。

许天佑 衢州黄坛口村“一亩耘心”农人:

利用这样子的一个方法,把土壤里头这些所谓的有机的东西进行分解,然后有一天呢就会像这样子,你下一个多月的雨,它不会粘,而是稍微有一点松散的,这个时候它就有活性了。

土地变得松软,青蛙回到了田间,蜻蜓款款飞来。在涵养了土地三年之后,为了见证实践的效果,丰收时节,这里,举行了一场诗情画意的“稻田里的飨宴”。

许天佑 衢州黄坛口村“一亩耘心”农人:

不是说只懂种田就可以了,我们要把各种不同的元素全部融合起来,把所谓农村的这种精神面貌、朝气带起来,应该是早上带着笑脸下田,然后晚上微笑着回家,这个是农业最根本、最终的一个目的。

衢州黄坛口村村民: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黄坛口村位于浙江衢州,与风景秀丽的九龙湖依依相伴,距市区17公里,境内有被誉为“中国水电建设摇篮”的黄坛口水电站和九坛沟、九龙湖等旅游风景区。

尽管茶事,一直排在开门七件事的最后,但在衣食无忧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门七件事,最喜一杯茶。我们从不断增加的茶园种植面积和历年增长的茶叶产量可以看出其中的变化。

这片茶园既不求扩种,也不求增产,不洒农药,不施化肥,他们要保证茶叶的清白和清香。

嘉庆年间,皇帝派大军到云南、贵州、广西平乱,钦差大臣途经贵州的贞丰县,地方官员以龙场镇坡柳村的嬢嬢茶相送。钦差回京后,将嬢嬢茶献给了皇上试饮,于是,坡柳村的嬢嬢茶便成了黔州贡茶。

我们正是从这个与众不同的形状中,找出了嬢嬢茶的来历。

周鸣蓉 木知心茶文化研究所董事长:

以前呢,这一带基本上是地主家的茶叶。一些小姑娘存着私心,发现哪一棵茶叶长得特别好,她就偷偷地采一些藏起来,一天下来可能也就是这么一点茶叶。这就诞生了嬢嬢茶的外形。

后来,皇帝没有了,再加上交通不便,难以贸易,嬢嬢茶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线。

周鸣蓉 木知心茶文化研究所董事长:

村子里面一般都会拿这样的茶叶来治病。把这个茶掰开以后弄成粉末,然后和红糖一起熬。所以老人呢,一般都爱收藏嬢嬢茶。

现在要做的是,把这一几近消亡的茶叶品种重新开发出来,也让坡柳村的村民增加收入来源。

周鸣蓉 木知心茶文化研究所:

这里有一个风俗,那就是小姑娘做的茶,要系上红线;如果是结了婚但是没有生小孩的妇女做的,就要缠上白色的线;最高的级别是第三种,就是缠黑色丝线的,它需要由老公健在,而且有儿有女、儿孙满堂的老奶奶做。女孩儿攒齐了三种颜色丝线的茶,那么抬到婆家的时候,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在告诉婆家,这女孩你欺负不得,她的娘家很强大。

这杯古老的嬢嬢茶,今天散发着新鲜的香气,坡柳村的村民们也寄希望于这杯茶,能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有滋有味。

坡柳村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场镇。村寨绿树成林,村民种植茶叶有数百年历史。坡柳村拥有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其历史名茶“嬢嬢茶”因独特的人文背景、特殊的传统工艺及富含“岩韵”的口感而深得爱茶人士的喜爱。2013年,坡柳嬢嬢茶被贵州省生态茶博物馆收藏为珍品,嬢嬢茶也已成为贞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品。

梯田,这一曾经以较少的土地养活众多人口的农耕文明的创举,今天继续着“创举”的作用。

梯田上的风景,地设天造。这与生俱来的美丽,吸引了成群结队、络绎不绝的摄影发烧友,门票的收入加上在地消费,超过了种稻米的收入,以至于一些梯田的主人插秧种田,主要不是为了秋天的谷子,而是为了镜头里的画面。

杨翠 普高老寨村民:

这个梯田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了,是祖祖辈辈留存下来给我们的。具体来说,肯定是祖先一锄头一锄土给挖出来的坝埂子,梯田的水是从山肚子里面冒出来的,这样从山头下一直淌淌淌,一个梯田一个梯田地淌下去。

我呢,是土生土长的哈尼妹子,从小在梯田里玩耍长大。只知道梯田可以种稻谷,小的时候不懂事,也不觉得梯田怎么,后来慢慢长大了,才知道,原来我们梯田有那么悠久的历史。这块田园就是我们的家园。

普高老寨村隶属于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多依树行政村,属于山区,面积1.83平方公里,海拔1870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1370毫米,适宜种植草果、马铃薯等农作物。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它是哈尼族人1300多年来生生不息地“雕刻”的山水田园风光画。

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使中国超越西班牙成为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仅次于意大利。

春暖花开,赏花的人群就同采花的蜜蜂一样地蜂拥而至。依托村落,各地有关花市的节日令人应接不暇、顾此失彼。

这种现象又催生了一个新的名词——美丽经济。

我们的田园,几千年来,都是为了生存而耕种。今天,我们可以开始为美丽而耕种。

王永祥 草沟镇薰衣草种植户:

这个比种其他的庄稼省事儿。这个,开始嘛就是头一两年除一下草。后来嘛,就不除草了,直接浇浇水啊,上上化肥啊。一到收割的季节,老板都来了,钱就装到口袋里了,旱涝保收。

于是,在中国传统花木的基础上,来自域外的、远自山中的、技术培育的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异彩纷呈。

这种恣意的风景,不仅在乡村中,更进入了灰色的城市板块,住宅区,马路边,学校和商场。

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村落的一草一木,田园的一静一动,都是无可比拟的风景啊。

看真风景,还得到田园。

霍城县是新疆伊犁州的直属县,地处伊犁河谷西北部的开阔地带,是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边境县。县境北依天山,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为邻,南与察布查尔县隔河相望,东与伊宁市接壤,西以霍尔果斯与哈萨克斯坦国为界,边界线长达183公里,具有沿边、沿路、沿河、沿山的独特地缘优势,是中国的西大门,是伊犁的门户,也是通往中西亚等国的“咽喉”。

阴山下,敕勒川,不都是风吹草低。

李其 五原县委宣传部记者:

五原县正好位于黄河“几”字湾的最北端,所以我们这里叫“千年古郡,黄河至北”。过去黄河有这么一个说法——“黄河百害”,它经常决堤,但是“唯富一套”,只有我们这个河套地区通过黄河水的灌溉,可以五谷丰登,人民能够富足安康。

每年引黄河水10亿立方米自流灌溉,使这片土地水草丰美,花木生长。

尽管是葵花盛开的季节,但对于五原县的人来说,他们更用心于植树造林,绿化生活的空间。

李其 五原县委宣传部记者:

过去这就是敕勒川阴山下,它是一个黄河的冲积平原,它很少有,树都是人工种植的,没有野生的状态。

树大根深,盐碱化的土壤树木无法扎根,所以,早年的五原不长树。近百年来,五原人利用先辈修筑的引黄渠道,年年涵养土壤,逐渐消除土壤盐碱化,像种花一样种树,终于,树木成林。

葵花节开幕式:

葵花属于五原的县花,虽不像牡丹一样倾国倾城,也不如玫瑰那样芳香四溢,但它能耐得住贫瘠的土壤,耐得住昼夜的温差,耐得住风吹雨打,始终与日月同辉,始终与大地同春。

百万亩向日葵,让每年夏末秋初的五原县,变成了葵花的世界,金黄的海洋。

向日葵之于塞北,好比油菜花之于江南。

这是春天里的金黄海洋。

江南的这个时节,无数个村落不约而同,几乎会在同一天时间里,举办油菜花的节日。而油菜花开,恰是春序正中,百花争望。

今日的田园,四季如春。从南到北,从东往西,绿水青山,花醉中国。

五原县地处内蒙古河套平原腹地,县域南临黄河(属黄河最北端),北有阴山横亘,东临鹿城包头,西与临河区接壤,是一颗有着2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塞上明珠。五原县总面积2492平方公里,占河套灌区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在一片花木的争奇斗艳中,耕牛悄悄地下地了。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我们能吃饱饭才几十年历史,所以我们应该特别珍惜物力,我们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生活,我们吃饱饭还没有几天呢,历史说不定哪一天它又来了呢,所以我们得居安思危,真的。

尽管今天,许多的村落已经不再是“以粮为纲”,但“一粒米”仍旧是生民之本,敬畏心还需要时时存念。

毕竟,稻花香里,才是丰年。

歌曲『种树』

种给虫儿逃命,种给鸟儿歇夜,种给太阳长影子跳舞。

种给河流乘凉,种给雨水歇脚,种给南风吹来唱山歌。

种给离乡的人,种给太宽的路面,种给归不得的心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