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村落-鲍姓家规家风

中国村落-鲍姓家规家风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徽州一方,鲍姓是一个小姓,但因为事迹可嘉而成为一方显姓。良好的家规、家风,时至今日,一直是修身、齐家的不二法门。2014年歙县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棠樾牌坊群雄伟壮观,全国罕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乔家的一个跑街的业务员却当场答应,借给朝廷白银十万两。祁县祁太秧歌、戴氏心意拳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村落-鲍姓家规家风

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理性地看待这一建筑——牌坊。

这是古代社会用以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立牌坊,是流芳百世之举,其中要义——忠孝节义,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

安徽省歙县棠樾村鲍姓一家,四百年间,七座牌坊,忠孝节义俱全,功勋、科第、德政都有。每个牌坊都是一个传奇。

夏玉福 棠樾村村民:

最早立的一个牌坊,是明朝永乐十八年所立的“慈孝里”牌坊,用以表彰父慈子孝。这一对父子叫鲍宗岩、鲍寿孙,他们遭到强盗的绑架,强盗敲诈勒索要钱,没钱就要杀人。儿子听说要杀人,赶快跪在强盗面前,为父亲讨饶:“你们不能杀我的父亲,我父亲年纪大了,你们要杀就杀我。”父亲看到强盗要杀他儿子,赶快跪到强盗面前:“你要杀还是杀我老头子,把我儿子放了。”这一对父子互相争死,是南宋的事,到明朝的永乐年间,皇帝朱棣证实了这件事,就立了这个牌坊旌表这一对父子。

鲍颖 棠樾村村民:

清朝嘉庆年间,黄河、淮河决堤,鲍家请人修了整整800多里的河堤,为了救济灾民,总共拿出了粮食十万石,白银300多万两。所以皇帝特例让鲍家修建了“乐善好施”坊,整个徽州只有这一座。

夏玉福 棠樾村村民:

它为什么叫“骢步亭”呢?就是寓意为官要清白。这个亭子立这里,就是教育鲍氏家族的后人要做清官,我们鲍氏家族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贪官。

鲍家人把刻在石头上的“忠义节孝”作为齐家的格言,教育后来人继承好鲍家的家规、家训家风

在徽州一方,鲍姓是一个小姓,但因为事迹可嘉而成为一方显姓。无论做官还是经商,都要忠孝仁义,恪守成规。鲍家之后,英才武将、忠臣孝子、文坛俊彦、艺林高手,代有才人。

今天,除了贞节牌坊被时代推倒,忠诚、孝尊、仁义等依然是中国老百姓不变的推崇。良好的家规、家风,时至今日,一直是修身、齐家的不二法门。

歙(shè)县,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是徽州文化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发源地。歙县为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被授予“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徽剧(徽班)之乡”“中国徽文化之乡”“中国牌坊之乡”等荣誉称号,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2014年歙县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棠樾村,属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是鲍氏聚族而居的村落,历代以经商为生。“棠”是棠树,“樾”谓两树交阴,典出《诗经·甘棠》。《甘棠》是一首歌颂西周著名政治家周召公的诗,故“棠樾”二字,有纪念先贤、渴望德政之意。

棠樾村以牌坊群而闻名于世,牌坊群由七座牌坊组成,分别是: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其中明坊三座,清坊四座,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棠樾牌坊群雄伟壮观,全国罕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牌坊群旁边有三座祠堂,鲍氏支祠位于正中间,里面墙上的“忠孝廉节”由朱熹题写;两侧分别是世孝祠和安放女子牌位的清懿堂,且“清懿堂”这三个字由曾国藩题写,有“清白贞烈,德行美好”的寓意。

在徽商的民居区,可以看见很多这样的牌坊。

而在中国另一个崛起的商帮,晋商的民居区,更多的似乎是这样的深宅大院。

明朝中期,为对付游牧民族的侵扰,朝廷在北方边境建设了九个边关重镇,称为“九边”。大量军队驻扎,惊人的物资消耗,这给了山西人经商的大好机会。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山西人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宽厚仁义之心,演绎了一出商业竞争的大好戏文,成就了一代晋商。

富裕起来的商人们互相看齐,纷纷建起了深宅大院。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的开创者乔贵发,当初可没有想这么多。

幼年失去双亲的乔贵发,寄人篱下,饱尝世态炎凉。十八岁时为求自立,走西口去到内蒙古萨拉齐厅老官营村,在一家当铺做伙计。他想的是挣点钱,回去娶个媳妇,让那些势利的亲戚们不敢小看。

胡育先 祁县民俗博物馆顾问

开始他心里头并不想着要发财,他没有这样一个打算,他只是为了生活,为了谋生,不得不出去打拼。

十几年过去后,他衣锦还乡,没有人看不起他了。可乔贵发还是做了一件令街坊们咋舌的事——娶了个带着孩子的寡妇!因为,在乔贵发当年一贫如洗、受到许多人嘲笑时,这位寡妇、那时的小媳妇曾说:“不要门缝儿里瞧人,说不定乔贵发以后会挣大钱、有大出息呢!”

贫贱不失尊严,富贵不失情义。这是乔贵发做人的态度,也是他经商的态度。

胡育先 祁县民俗博物馆顾问:

在打拼的中间,他看到社会上比他更困难的这些人,他想的不是他一个人生活如何能提高一点,而是大家伙的生活如何能提高。

乔家是在乔贵发的孙子乔致庸的手里进入鼎盛时期的。乔致庸就更没有想这么多了,他是个秀才,在家的任务是饱读诗书,挣得一个功名,树起一根旗杆。至于生意,有他大哥一手经营。

不料大哥英年早逝,乔致庸不得不投笔从商。

郝汝椿《乔家大商道》作者:

所以他的名字就是乔致庸,他这个“庸”就是中庸之道,但他却是乔家商业的一个高点。

茶叶和丝绸,都是走得很远的生意。漫长的茶路,从福建武夷山到蒙古腹地;遥远的丝路,从浙江湖州到山西潞州,制成潞丝后再远走西域。漫漫商旅的艰险让乔致庸意识到票号的重要作用。

郝汝椿《乔家大商道》作者:

到有票号的时候,商业升华了。以前搞贸易,好多银子运来运去,要花多少运费,而且时间很长,现在一张纸过去,利润就特别大了。

乔致庸以“汇通天下”的大气,从开拓中、小商人的市场入手,后来居上,成为晋商票号的杰出代表。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逃到山西。官员召集众商号商量借钱,一时大家面面相觑。乔家的一个跑街的业务员却当场答应,借给朝廷白银十万两。他说:“国家灭亡了,我们也会灭亡,国家还在,钱还能回来。”慈禧太后后来是这样“还”这笔钱的:允许票号进行公款汇兑,各省督抚解缴中央的款项全部由山西票号来经营;庚子赔款连本带息约十亿两白银交由山西票号来经营。

祁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古称“昭馀”,因“昭馀祁泽薮”而得名,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著名景点有乔家大院、祁县古城、渠家大院、麓台山、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祁县祁太秧歌、戴氏心意拳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共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十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

乔家大院,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2014年11月28日,乔家大院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乔家大院入选“中国黄河50景”。

王家建造这个大院的时候,花的只是他们在票号里的利息钱。可见王家富可敌国。而王家的后人们在追溯祖先的时候,并不急于表达盛极一时,总是要从头说起,从太原迁来灵石县静升、远远没有发家致富的以卖豆腐为生的始祖王实说起。

王儒杰 静升村村民:

我们的一世祖啊,是弟兄四个。忠、信、诚、实,实呢,就是我们的祖先。我们整个家族里边将“忠信诚实”作为我们做人的座右铭。

700年来,王家人一直把一世祖四兄弟的名讳“忠信诚实”作为做人和做事的理念。忠信为本,诚实创业,是王家发达的背后支撑,而且他们世代信守。

我们从王氏十六世祖王廷璋立下的家训中可以窥见一斑:“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做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

这种个人的品行行为,随着商业的进步,很快便变成了一种家族的意志和规范,并以契约文书的形式流传开来。20世纪的中国史学界,有四大史料发现:甲骨文秦汉简牍、敦煌文书以及徽州文书与内阁大库档案。所谓徽州文书,是指在徽州地区发现的契约文书、家谱、账簿以及普通民众生活中留下的文字资料。浙江松阳石仓阙氏家族,那7000多份斑驳的旧契约向我们诉说着古老村落坚守的信用

灵石县静升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最南端,北距省城太原150公里,地处汾河中游,晋中和临汾两盆地之间。县境东部属太岳山区,西部是吕梁山区,汾河自北向南切割韩信岭,形成一条狭长的“雀鼠谷”。静升村居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古镇之中心,王家大院坐落于村腹部,村内环山绕水,负阴抱阳,气候宜人。

王家大院位于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距介休绵山4公里。它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同时,它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

阙龙兴 石仓村村民:

我们阙家人是从福建过来的,是客家人,要在这里安家,要在这里发展。

洪关旺 松阳县史志办公室主任:

他要从原先当地的老百姓那里购买田、地、山。阙家用这个契约的形式固定这种买卖关系。一方面,他是在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他也是为遵守诚信,用这个契约的形式履行他应尽的义务。

阙龙兴 石仓村村民:

契约文书,包括买山买田的契约,还有些分家书、账本,还有当地的村规、民约、议约。一点点交往,它都有一张小小的字据、收条。

石仓是一个有6000多人口的聚落,先后发现契约文书达7000余件,循着文书信息的提示,今天还能寻找到历史上一小块农田的所在。

300多年前的清代边远山村,却有着高度市场化的经济生活,村民们用契约约束、规范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家所共同遵守的秩序已不是过去所理解的“礼法”,而是规则清晰的“市场机制”。

石仓村位于浙江松阳县南部边境,距县城25公里,东南与云和县为邻。石仓居民的祖先多为清代初期从福建西部汀州府迁徙而至的移民。清朝康熙年间,阙氏宗族从闽北迁徙到石仓定居,阙氏因铁业致富,随后购买土地、建筑大屋,造就了今日石仓之土地契约和清代建筑两大特色。

在这个小山村中,不仅土地交易金融借贷非常频繁,而且基本遵循着市场机制,还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金融组织。在这些组织中,人们随着市场变动灵活地调整利率,其对市场与价格的敏感,丝毫不逊于现代金融业者。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我们仿佛从这些人去楼空的深宅大院得到证实。

其实不然。

诸葛亮的后裔们没有继承丞相的遗风,三世之后,史籍不再。谁知到明代晚期,在浙江兰溪的高隆岗村,走出了一支悬壶济世、热衷于岐黄之术的诸葛氏后裔。这个村,后来便以诸葛命名。诸葛村的村民说,之所以以中药传家,都是因为诸葛亮先生的一句遗训,这恐怕也是孔明先生最为明智的预见。他告诉他的后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诸葛剑雄 诸葛村村民:

如果不能够成为治世的良臣,就当一个良医,一样能够造福社会。做一个好的医生嘛,一个是有良好的医德,还有一个是有技能。空有医德没有技能,那也帮不了病人。医技很好,医德很差,那也会增加患者的痛苦。所以要成为一个好的医生,我觉得医技和医德是需要相结合的。

诸葛村历史上堪称中医之村。明清时期,有半数男丁从事中药业。村里开设有七家药铺,先后有名医三十多人。同时,诸葛族人把他们的中医药店开到了浙江各地,甚至全国许多大城市也有他们的中医药店,形成了“兰溪药帮”这一商业帮派,这也造就了今天诸葛村华丽精巧的民居群。

诸葛村,又名八卦村,位于兰溪市西部18公里处,交通便捷,是兰溪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二江(新安江、富春江)一湖(千岛湖)一山(黄山)一草(兔耳岭)”的衔接点和必经之地。

该村地形中间低平,四周渐高,形成一口池塘。池是诸葛八卦村的核心所在,也是布列“八阵图”的基点。

诸葛八卦村是迄今发现的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村中建筑格局按“八阵图”样式布列,且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

浙江湖州南浔的刘家,到了孙子刘承干时期,已醉心于寂寞的书斋。有人说这是家道中落,也有人说这是青山有幸,因为,嘉业堂的藏书之富,远远富过刘家的江南首富。

上海开埠后,出口商品中的90%是蚕丝,而蚕丝的90%又是来自南浔的“辑里湖丝”。南浔是浙北桑蚕业的重要市镇,到上海有太湖和运河之便,当年,刘镛将辑里湖丝装满小船,驶往上海,开创了刘家的黄金时代。

童立德《南浔小莲庄刘家》作者:

刘墉的经商理念是不能克扣老百姓,所以他提出了什么呢?“尺必争,寸必让。”尺必争,一尺两尺的尺啊,必争。卖给洋行,就是谈生意,要争。寸必让,不要占老百姓的蝇头小利,要让给老百姓。因为这个经商理念,所以南浔的蚕农都愿意将蚕丝卖给刘镛。

清末状元,同为实业家的张謇称:“自咸丰、同治以来,东南富商有三个人——杭州的胡雪岩、宁波的叶澄衷、湖州的刘镛。”

刘家到底有多富有呢?当地民间把资产超过100万两黄金的富商称为“金黄狗”,超过500万两的称为“牛”,超过1000万两的称为“象”。南浔汇聚了“四象”“八牛”“七十二条金黄狗”。刘家为“四象”之首,财富多达2000多万两。

成为“东南商富最著称者”不容易,“而能以风义自树立于当时者”,就更难能可贵了。这个“风义”,便是刘家谨守的诚信仁义的品行。

童立德《南浔小莲庄刘家》作者:

他们家有一个义仆,在他们家58年,刘镛待他很好,而且交代子孙祭祖宗的时候不能忘记这个义仆,也要给他供一副盅筷。在1873年的时候,河北省巡抚写信给他,请他救济,刘镛拿了巨款、大米、棉衣到河北省赈灾,后来得到了李鸿章的表彰,送的一块匾额现在挂在刘氏家庙里面,匾额上题“义推任卹”。

因为刘家乐善好施,光绪和宣统都曾下旨表彰,并树立了两块牌坊。不过,刘家的牌坊,不是立在大庭广众之下,而是立在自己院子里。

童立德《南浔小莲庄刘家》作者:

全国都没有,只有南浔小莲庄有。为什么?不要张扬,低调一点。

刘世鏣 刘镛曾孙女:(www.daowen.com)

世世代代都是很勤俭的,包括我父亲也是这样的,我小时候喜欢画画嘛,开始的时候要学那个铅笔画,那时候父亲给我的铅笔是他画剩下来的,但是画到笔短了我就不要了,就想扔了,他不行的,他要教育我的,他说一定要(画到)这里,还要套一个套子。不能削了以后才能扔掉,不然的话不行。他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勤俭地过下来的。

行事低调的刘家,到了孙子刘承干这里,却高调地做了一桩“生意”:大规模收藏古籍版本,刻板翻印孤本典籍,然后无偿赠送给学者和图书馆。

童立德《南浔小莲庄刘家》作者:

刊书,买书,写书,出书,嘉业堂里面有好多与出版、藏书有关的东西,有好多孤本,不是自己藏着,而是翻印出来,请人刻板,哪一个人需要,就送给他。鲁迅先生也要过他的书。

辛亥革命爆发后,刘承干经常和一群从各地流亡上海的前清遗老交往,这些曾经的显贵中有家道中落的,其中不少就开始变卖家中的珍藏。对于那些卖书的,刘承干从来是慷慨解囊、照单全收,不少珍善秘本也通过种种渠道流入刘承干手中,使他在短短六七年里集中了当时藏书界的精华。

吴格 复旦大学教授:

在清末到民国初年,有许多有学问、有地位的清朝官僚、学者,一入民国以后,自动退休了,没有公职了,自己原来视若珍宝的藏书啊,后来都不要了,能让都让出去吧。所以就有若干家江浙的世家,把自己的藏书都出让给了当时实力雄厚的刘家的这位长公子。

1920年,刘承干在上海的书斋已无法容纳他的藏书,于是他决定,利用南浔刘氏家园,兴建一座藏书楼。从这年冬天开始,历时五年,占地20亩,花费12万,建成了规模巨大的嘉业堂。

嘉业堂曾有宋本书79部,元本书84部,当年,刘承干对其中最著名的四部宋版史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极为珍爱,特在嘉业堂中辟出“宋四史斋”以珍藏。

藏书楼落成后,大江南北的书商闻风而来,为了鼓励书商继续送好书,刘承干照单全收。至1930年前后,嘉业堂总藏量已达20万册,总计60万卷。

吴格 复旦大学教授:

他将古代的典籍翻刻、传播,有为那些典籍续命之功。

除建设投入12万以外,购书投入30多万,刻印书投入20多万,聘人编、校、抄、鉴定等投入10万,总计投入80多万。这是当时可在上海购买十余座花园洋房的代价。嘉业堂是中国私人藏书史上的绝唱,也是20世纪藏书文化史上的丰碑。

商以致富,读可荣身,这是像刘镛这样的发达人家对子孙的厚望,所谓“达者兼济天下”。而纵观南北,“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小康农家所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图景。

南浔古镇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其景区占地面积34.27平方公里,古镇保护范围东界至宜园遗址东侧,西界至永安街,南界至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北界至百间楼,保护面积约168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88公顷。南浔在明清时期为江南蚕丝名镇,是一个人文资源充足、中西建筑合璧的江南古镇,素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称,出现过许多著名人物,如民国奇人张静江,“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张石铭,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等。南浔古镇景区于2015年7月正式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小莲庄位于浙江湖州市南浔镇西南万古桥西,为晚清南浔俗称的“四象”之首富刘镛所筑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后经刘家祖孙三代40年的经营,由刘镛的长孙刘承干于1924年落成,占地27亩,因慕元末湖州籍大书画家赵孟頫所建莲花庄之名,故称小莲庄。

陕西韩城党家村,有一设置经常引起游人的好奇心,其实,这一物件,在中国的古村落,曾经并不罕见,它叫作“惜字炉”。

党鉴泉 党家村村民:

过去呢,家家都有惜字炉,我们祖先认为纸上只要写上字,这个纸上就承载着知识,承载知识的这片纸就值得尊敬、尊重。不能把它随便乱扔,而要把它收集起来,收集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在惜字炉面前,跪拜,焚香,然后焚烧。小小的惜字炉,体现了我们历代祖先对知识的尊重,对文化的崇尚。

对于一片字纸的敬畏,来源于对文化的尊重。党家村的先祖们还把这一种尊重总结成家训,并且砖雕木刻,把它们悬挂在自家门前与公共祠堂中。

党鉴泉 党家村村民:

党家村的家风家训是融化在建筑之中的,家训刻在青砖上,刻在门楣上,它展示在非常醒目的地方。对内,它可以起到一个警示于内的作用;对外呢,它又起到一个展示于外的作用。

党家村之所以传承有序,有赖于党家的第三代,从土窑洞里边走出来的举人——党真。他撰写了家谱,确立了村名,并且制订了村落的发展规划。

更重要的是,他开启了党家村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先河。从第四代开始,党家村便代代都有功名,秀才、贡生、举人层出不穷。

党鉴泉 党家村村民:

1954年,我们村出了一个陕西省的高考状元。1978年的夏季恢复了中考制度。我们村有一个七年制的农村学校,本村的民办教师教本村的学生,我们的升学率达到了96%,荣获了渭南地区中考升学的第一名。这说明我们党家村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优良家风、村风,它从根上是正的。

党家村位于陕西韩城市东北9公里,主要有党、贾两族,320户人家,1400余人,始建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村中有建于600多年前的100多套“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暗道、风水塔、贞节牌坊、家祠、哨楼等建筑以及祖谱、村史,被专家称为东方人类传统民居的活化石,于2008年3月28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民国时期,这里地偏人杂,官府无力治理,一介草莽的魏辅唐,利用青木川的地理环境,自成一统,成为陕西独一无二的地方统治者。

一代枭雄,自然褒贬不一,但他重视文化,创建了惠及三边的辅仁中学,送乡里贫困孩子出去念书,是有口皆碑的。

周寒冰 青木川镇学校校长:

他办学,第一,是免费的,所有来上学的学生,陕西、四川、甘肃过来的学生都是免费的。第二呢,适龄的学生是有补助的,尤其是地方上的,如果家里贫困,那么魏辅唐就会出资,帮助他上学。第三呢,就是强制性,所有的学生到了上学年龄,必须要入学读书。他还出资,把有特长、有能力的学生送到外地去读书。他就希望能够培育更多的人才,能够促进地方的发展。

可以告慰的是,今天依然有400名来自本地和甘肃、四川的学生,在青木川的辅仁中学读书。

无论经商、务农、读书,传家继世的最高要义是“德”。尝闻“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其实,我们还是找到了世代家传的奥秘,这便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而以德传家者,十世以上。

青木川位于陕南汉中宁强县西北角,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西连四川省青川县,北邻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康县,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誉,是陕西省最西的一个古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因一个川道内有一棵青木树而得名,因魏辅唐和古建筑而名声大振。

一个家,传十五代,经330年,历宋、元、明三朝,最多时人口达3300人,不分家,不分账,同吃一锅饭。这是中国家族史的一大奇观。这是浙江浦江县的郑义门。

毛醒策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当一族人五代以上不分家时,人们就称其为“义门”,所以这实际上是中国农业文明下的一种基本的对家族的法规制度。

深谙“平天下必从齐家始”的知识分子、当朝者,把好奇的目光投向了郑家。

毛醒策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这个家族呢,它开始定居在这里,是公元1127年,那刚刚好是南宋开头的时候。迁来的第一世祖呢,他感到在一个社会变迁的年代,需要有一个规范来限制族人的行为,所以他就开始制订家规,最早的家规是58条,当时就引起了南宋社会的思想家们的关注,古人这个观念是很明确的,社会细胞健康了,那国家就是发达的。

到了明朝,这个家族更因为朱元璋的智囊、儒学家宋濂的推荐而备受荣宠。宋濂曾在郑家所办的学堂上学,还与此时郑家的当家人是同学。

毛醒策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明史记载,朱元璋问这个家长:“听宋先生说你治家很能干,你是靠什么治家的?”这个家长就出示了最后由宋濂形成定稿的郑氏规范,共168条,他说我是靠规矩治家的。朱元璋讲了一句重要的、影响了明代初期政治走向的话,他说:“治家如此,治国更该如此。”他嘱咐宋濂制定大明律的时候,不要忘记参照郑氏规范,同时要给这个家长题写一个匾,树立一个模范的家庭——江南第一家。

郑氏一家,以《朱子家礼》为蓝本,从祭祀、婚嫁、家庭管理、家长职权,到人员分工、财产分配、妇规、社交和睦邻关系等,详细作了168条规定。

数千人的大家族,每天都是这样度过:黎明即起,钟鸣四下,盥洗八下,全体到祠堂聆听祖训,然后分男女集体进膳。饭后各就所业,种桑绩麻,晴耕雨读,秩序井然,如此330年。

毛醒策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郑氏规范有168条之多,我的理解是:条条可供操作。正因为这是可操作的规范,所以这个家族,给宋、元、明三代提供了173个官员,并且都是清廉的。家规很严厉、可操作,人们就不敢犯家规。如果犯家规的话,规范有一条规定,采取农业文明中最严厉的措施——开除族籍。

在三朝为官的173人中,没有一人辱没乡里,个个都是清廉为官。人称郑义门“代代出清官,朝朝皆良民”。

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于一场大火之后,家族聚议,决定“拆灶异居”“分产自养”。火灾是导致分家的直接诱因,背后的原因,在于时代的变革。

可赞的是,解体之后的郑氏家族,依然有着族亲之义,互帮互助,互亲互爱。

今天又是邻居们聚餐的日子。

郑定汉 上郑村村民:

(聚会)很多的。我们每年九月九,有时在母亲节的时候,也这样聚餐。街坊邻居都拿出自己拿手的好菜,放到那个桌子上,大家都可以来吃。因为我们江南第一家是孝义的嘛,我们延续到现在,没有改变,我们继承下来了。

而流传了几百年的《郑氏规范》,则以新的内容和形式,在郑氏后代中继续传扬。

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家规家训,族规祖训,到村落自治,这是中国传统村落千百年来得以平安自治的一个重要基石,自然也被历朝历代统治阶级所极力表彰。

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30余年,被称作“廉俭孝义第一家”,至今已整整闻名了几百年。长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其事载入《宋史》《元史》《明史》。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黄土乡,这会儿正在进行的不是侗族的歌舞表演,而是侗族人民一种古老形式的民族自治方式——讲款。

林良斌 通道县侗学会会长:

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基本上管理不到这里,所以侗族人呢,为了管理自己,就有一种以血缘为基础,以地域为纽带的自治组织,这个侗款就慢慢地形成了。款约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它是一个军事组织,对外反抗侵略,对内保境安民;另外一个方面,通过这种款约,来治理我们这个地方的内部事务。侗族地区就靠这个款约制,自我管理了一两千年。

或许是因为没有文字,很多少数民族的歌舞就特别发达,人们在歌声里可以听到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侗族人民还多了一种传播历史文化的形式,这就是“款组织”。

按照地域、规模,款组织分小款、大款和特大款。侗民族所生活的地方曾是个没有君臣,没有官员的世外桃源。于是,“款”就成了侗族社会特有的民间自治和自卫组织。严厉而权威的“款约”,约束着族人遵章守纪,有礼有节。

胡群松 原通道县文物局局长:

有一个年轻人,他去偷了人家的柿子,结果后来被人发现了。寨里面的寨老决定用讲款。一是教育大家,二是把他昭示出来,进行惩罚。怎么惩罚啊?全村的人都到他家里面去吃饭,要他家办饭来招待大家,并且要让他的爹妈承认,他们的儿子做这种事是不道德的,子不教父之过。

自然,许多“款项”,在今天已经失去了现实的意义。然而,传说中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情景,在今天的侗寨,依然是我们亲眼看见的生活场景。

在传统中国社会,事实上存在着两种秩序:一种是官治秩序;一种是乡土秩序。晚到清末民初,“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而支持这个伦理的,便是儒家的经典。

棠樾村不会再有新的牌坊了,但忠诚、孝尊、仁义之风依然传扬。

诞生晋商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然而诚信、宽厚和胆略终归是经商的通衢大道。

石仓人和诸葛后裔,大多不再从事祖业,但是契约精神和以德为先的原则,已经牢牢地刻在了后人的意识里。

南浔刘家的后代们开创着他们新的基业;党家村和青木川仍旧飘散着书卷的香气。

郑义门也不必再四世同堂,聚族而居,但孝义为家、清廉名世的时代风范要代代家传。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家庭的家风是一个国家国风的天然基石和集中体现。一个家庭要兴旺发达,需有良好的家传;一个国家要国富民强,要有良好的国风。

家国同构,家国天下,这是浸入每一个中国人骨髓血脉的。继承良好的家传,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歌曲『故乡的莲』

荷香流入心田,花开清香溢远。

姑娘划船在水中采莲,蛙声一片唱着丰年。

啊,我爱故乡的莲,啊,我爱故乡的莲。

如梦如幻,风光无限。

啊,我爱故乡的莲,故乡的莲。

你永远在我的心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