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神奇中国村落:如画的古村落,民俗风情画

神奇中国村落:如画的古村落,民俗风情画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素有“中国第一村”的美称,被誉为“神的自留地”。眺窗像块画板,支架好比画笔,晒匾是调色盘,成就了一幅幅民俗风情画。这是一个由胡氏家族几十代子孙繁衍而成的古村落。“桃花源”的美称给了西递,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胡时滨黟县西递村退休教师:无论你在哪个季节、从哪个建筑看过去,徽派的建筑总是如同立体的画一样,青砖黛瓦的徽派民居和青山绿水,构成了一个非常和谐的画面。

神奇中国村落:如画的古村落,民俗风情画

信息时代,无秘境可言。即便是极寒的天气,在交通、住宿、饮食已经歇业的“冬眠”季节,依然有不少游人到此。

这里是通往新疆阿勒泰区布尔津县禾木村的必经之路。

禾木村与喀纳斯湖交相辉映,古老的图瓦民族以游牧、狩猎为生。在冰雪的覆盖下,小村像喀纳斯湖一样充满着未知和神秘。

布力迪 禾木村村民:

图瓦人有语言但没有文字,图瓦人风俗习惯和蒙古人是相同的。还有一个证明图瓦人在这儿生活时间长的证据,就是地名,这边好多地方的地名,还有图瓦人自己的名字,这些就可以证明图瓦人的好多历史

在喀纳斯湖周围,有三个图瓦人的村落:喀纳斯村、白哈巴村和禾木村。隋唐时称他们为“都播”,元代时他们则被称为“图巴”“秃巴思”“乌梁海种人”等。他们自称是蒙古族的图瓦人,有传说,他们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下来的士兵的后代。

禾木村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布尔津县下辖的一座村庄,位于新疆布尔津县喀纳斯湖畔,是图瓦人的集中生活居住地。这里是仅存的3个图瓦人村落(禾木村、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中最远和最大的村庄。它素有“中国第一村”的美称,被誉为“神的自留地”。

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村,不管春夏秋冬,无论阴晴雨雪,都晾晒着各种作物。

汪志元 篁岭村村民:

曾经有个老祖宗到这里耕地。结果那天晚上耕牛就不回去了,他想难道这个地方是可以住人的吗?他想如果明天早上这个筷子发叶,稻草灰还有火,这个地方就地气重,他就住在这个地方。第二天早上起来,果不其然,出怪事了。那个稻草灰还有火,稻草灰是最容易熄的。那个筷子真的发叶了。老祖宗讲这个故事,就是为了说明篁岭这个地方好。

古老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岭谷错落排布,由于没有足够的空间,家家凿窗采光,户户支架晒物。眺窗像块画板,支架好比画笔,晒匾是调色盘,成就了一幅幅民俗风情画。

篁岭,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东北部,是一座距今有近600年历史的徽州古村,也是著名的“晒秋”文化起源地。篁岭属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天街”似玉带将经典徽派古建串接,徽式商铺林立,前店后坊,仿佛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村落周边千棵古树环抱、万亩梯田簇拥,四季花海展示着令人惊艳的“大地艺术”。

安徽黟县的西递、宏村,是学习中国建筑和中国绘画的必修课堂,也是徽派村落的杰出代表。

西递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大约950年的历史,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时候有递送邮件驿站,因此得名“西递”。

这是一个由胡氏家族几十代子孙繁衍而成的古村落。他们相信自己原本姓李,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昭宗李晔的后裔。

胡时滨 黟县西递村退休教师:

唐朝末年,朱温篡权,大唐灭亡。我们的祖先(胡明经),当时刚刚出世,被他的母亲藏匿于民间,有一个叫胡三公的人在京城里面做官,所以呢,胡三公就怀抱着刚刚出世不久的胡明经,躲藏着来到徽州的婺源。

因为风景优美,也因为这段皇族之后的流传,人们赞美西递是“桃花源里人家”。

“桃花源”的美称给了西递,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宏村始祖汪彦济因遭火灾之患,举家沿溪河而上,在这里定居。

随着南宋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作为程朱理学发祥地的徽州的发展也达到了极盛。宏村人做官、经商的越来越多,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后,纷纷在家乡购田置屋、修桥铺路,光宗耀祖。

胡时滨 黟县西递村退休教师:

无论你在哪个季节、从哪个建筑看过去,徽派的建筑总是如同立体的画一样,青砖黛瓦的徽派民居和青山绿水,构成了一个非常和谐的画面。

西递、宏村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其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西递,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有960余年的历史。村落平面呈船形,占地16公顷,至今尚完好保存明清民居近200幢。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绵延至今已有800余年。古宏村人独出机杼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统看全村,就像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这使宏村成为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

从五千年前的中路人到西羌,从东女国到吐蕃,成吉思汗毁灭西夏后,西夏大批皇亲国戚、后宫妃嫔从甘肃经川西高原进入此地。因此,今天的丹巴人是土著中路人以及藏、汉、羌的结合。

丹巴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成都平原以西的邛崃山脉西坡,是甘孜州的东大门,辖区面积5649平方公里。地势西南高,东南低,全县最低海拔1700米,最高海拔5820米,所以又有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民国元年(1912年)建制县时,取丹东、巴底、巴旺三土司音译汉文首字为县名,故名丹巴。丹巴是我国石碉楼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地方,获赞“千碉之国”。古碉楼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如今县境内仅存古碉166座,最早修建于唐代,最迟为清朝增定大、小金川之时。

西江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苗族原本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属于蚩尤的部落。

潘定发 雷山县苗学会副会长:

这个地方呢,主要还是苗族的原始基地,他们最早是在长江中下游,发展了以后,就有一部分人搬迁过黄河,到北方去,苗族开发黄河中下游的时间比黄帝炎帝还早。

随着部落争夺和战乱,苗族祖先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但也因此保持了很多自己独到的、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

潘定发 雷山县苗学会副会长:

苗族到这个地方来以后,在斜坡陡坎上建房子,留一些平地作为耕地,作为生存的空间,这反映了我们苗族的生计观念,也和生态比较平衡了。

西江被人们誉为“芦笙的故乡”。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36公里处。这里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这是凯里周围规模最大的苗寨,约有1000多户人家,所以被称为“千户苗寨”。

在贵州、湖南、广西的交界处,侗族人民以封闭和半封闭的状态生活了近千年。因为长期与世隔绝,这里才成为世外桃源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在蜿蜒百里的坪坦河边,风雨桥连着侗寨,寨子里坐落着鼓楼,鼓楼边传来悠远的侗歌。

歌声:

快来喽嘞,快来唱歌嘞,快来唱歌朋友嘞,今天我们来嘞,做客人朋友嘞,人人都爱嘞。

森林、村庄、梯田、水系,这是一个“四度同构”的活的生态系统,是改造自然、变自然生态为农业生态的独特创造,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完美结合的范例。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最南端,是通往中国大西南的要道,地处云贵高原东缘向南岭山脉过渡地带。历史上,通道县为楚越分界的走廊地带,素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全境东西宽58公里,南北长68公里,总面积为2239平方公里,主要有以侗、汉、苗、瑶为主的14个兄弟民族,其中侗族占总人口的78.3%。

中国南方众多村落的形成,与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相关。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北方战祸频仍,民众大举南迁,千百年来不断。

张国雄 五邑大学教授:

从唐宋一直到南宋时期,主要是北方的移民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向长江中下游的一个迁移。蒙古军队的南下,使原来停留在长江北岸、江淮之间的一些移民通过江西往岭南迁移。

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

继续向南。这里是客家人进入两广的重要通道,与福建、江西交界的广东河源市。河源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圆形的土楼到这里变成了半圆形的围龙屋和长方形的四角楼。

南到广东的开平

明朝至民国,这里位于多县交界处,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洪涝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我们看见的碉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建筑材料全靠进口华侨们各显身手,吸收世界各国不同建筑特点而杂糅,创造了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另类。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情景剧

多年来兵戈四起,天降灾祸,使我华夏大地灾祸连绵。别了,大槐树,别了,老鸹窝。

“五百年前是一家”,这是老百姓在遇到同姓人时经常说的一句客套话,这句客套话的出典,一说就是这里,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

明朝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公元1370年至1417年,前后十多次,持续近50年,150多万以山西人为主的移民,从这里出发,流向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大半个中国。

张国雄 五邑大学教授:

到了明末清初要开发长江上游,又有了一个由东向西的大规模移民,就是我们所说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中国的大的移民趋势,形成了中华民族既有地域特色又大家一体化的特征,这种移民的流动,其实也是在开始一种文化融合。

这一穿戴,不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样式,这是汉族服装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30万大军在平定了西南梁王的叛乱之后,就地屯田。600多年了,从服装到建筑,从语言到习俗,他们一直保持着从江西、湖广、江淮和中原来时的模样。

姚晓英 安顺市文联主席:

其实你会发现这就是一个明朝的入口,这里直到今天还是“说朱元璋普通话”,“穿马皇后的绣花鞋”,住在有江南图案的石头的房子里。但它的文化符号呢?被顽强地移植,被坚韧地保留,被自信地坚守,被自觉地传播。我觉得这就是屯堡古城楼直到今天,能够保留下来的根本的内在的力量。

海南白查村,它建成的历史虽然只有100多年,但它以原始的样貌被完好保存,是几千年黎族历史文化的缩影和见证。

黎族的船形屋、苗家的吊脚楼傣族的竹楼等,都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典范。

船形屋看似取材简单,却融入许多建筑智慧,是黎族先民世居海南热带岛屿与自然相处的智慧结晶。

这是黎族仅存的古村落。

白查村是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下辖的一个自然村,现存81间船形屋,是海南船形屋保存得最完整的自然村落之一。船形屋是黎族优秀建筑技艺的载体,2008年该村船形屋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绿树掩去了炉烟,宁静抹去了喧嚣。河南新安县甘泉村,在河南通往山西的古道上,曾是豫西地区最主要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有着上千年烧制陶瓷的历史,鼎盛时期有“小洛阳”的名号。

邱如营 新安县甘泉村党支部书记:

我们甘泉村,唐末五代到现在,一直以烧陶瓷为业,我们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我们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这方热土。你看我们这个甘泉村,到处是青山绿水,鲜花遍地。

甘泉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北冶镇南部,北临黄河,南面畛水,因瓷土资源丰富,又地处豫晋古商道,制瓷业不断发展壮大,于宋元时期达到顶峰。260亩甘泉古村范围内现存古窑遗址105座、老式民居936间,古道老巷四通八达。古村内随处可见笼盔墙。笼盔即匣钵,是在烧制陶瓷时为防止胚体釉面损坏而特制的容器。当地人利用它们建筑围墙、瓷窑等,这成为甘泉村独特的风景。

中国村落的所在,多数是因为可以自给自足,随着分工合作的发展,流通的需要逐渐成为村落选址的重要因素。

青木川,位于陕西、四川、甘肃三省的交界处,自古为秦蜀咽喉,逐渐成为商贾云集的边贸重镇,也是兵家必争之地。青木川发轫于明代中叶,成型于清朝的中后期,民国时期到达鼎盛。

碛口古镇的繁荣,是因为它所处的地理位置。(www.daowen.com)

黄河流到这里,400米的河床,突然紧缩成80米,加上暗礁凶险,不能行船。上游的船只,不得不在碛口停泊转运。

李世喜 李家山村村民:

西部五省,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的北部、陕西的北部这五个地区,这里盛产羊绒、皮毛、药材、炒菜吃的胡麻油、蒸馒头用的碱块。在京包铁路通车以前,西部的商家都聚在咱们古镇,通车以后,铁路沿线的商家呢,把这儿的东西买好,到了铁路沿线,就可以装火车运往全国各地了。

回程的时候,商家们再把内地盛产的物资转运到西北。于是,弹丸之地,成为“九曲黄河第一镇”。

碛口镇位于晋西吕梁山西麓,黄河之滨,临县之南端。古为军事要冲,明清至民国年间,它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全镇面积108.45平方公里。

也许是因为地方过于逼仄,发家致富的商人们并不把家安在碛口,碛口镇上见不到女人,于是就成就了两个地方:西湾村和李家山村。

刘连连 西湾村村民:

碛口有五里路的一条街,半个街是我们村的。西湾是个后花园。以前不让带家属,这是个家属区。我们主要就是经营粮油,用黄河的水,黄河水是从包头、宁夏流下来的。

这是一个陈姓村落。他们的迁居始祖于明朝末年在碛口做搬运工起家,后又经数代人扩建,建成了拥有几十座宅院的城堡式村落。

每个宅院都可以互相贯通,只要进入一座院落,就可以游遍全村,村是一座院,院是一个村。

这是中国画家吴冠中画的李家山村。也因为吴冠中的发现,这里才被世人关注。他这样介绍李家山村:“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

李家山主体建筑以明清时期窑洞为主,依约七十度的山坡而建,形成了“立体村落”。

李家山村,位于山西省临县碛口古镇南三公里处,隐于大山深处,空灵幽雅。《李氏宗谱簿》载:“始祖李端,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由临县下西坡村迁往临县招贤都三甲李家山村。”

这里是高寒的西藏,却有着“中国最美的春天”。因为独特的小气候,西藏林芝的桃花与江南的春色几乎同时开展。

这里的桃花比之江南,开放得更加奔放与狂野。

藏地辽阔,山高路险。从古至今,形成了不同区域的藏文化。在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生活的民族叫嘉绒藏族。他们有不同的建筑,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饮食,不同的服饰……不过,有一样是共同的,那就是,它们都有着“中国最美的春天”。

毛桂枝 曾达村村民:

我是嘉绒藏族人,跟一般的藏族不同,我们这里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话都不一样。春天我们这里有梨花,秋天有红叶,最美的时候就是这两个季节。我们在外面打工么,几年了,看到家乡的图片,这几年我们特别地思念家乡,特别地想回家。今年很多人都走了,我不想走,看见我们家乡,我觉得特别美,真的不想走,想过了这个季节再慢慢出去吧。

“梨花一枝春带雨”,是江南的惜春。这里的春天,真好比“忽如一夜北风来,千树万树雪花白”。

金川县位于川西北高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大渡河上游,隶属四川省阿坝州,面积5432平方公里。金川县因境内河流大金川(大渡河上游)得名,而大金川因沿河诸山有金矿而得名。

王氏家族,自元代皇庆年间,即公元1312年至1313年,从太原迁来。王家人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其时,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开设店铺、作坊,同时善举不断:办义学、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

作为传统建筑的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王家大院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这里是诸葛家族的聚居地,浙江兰溪诸葛村。

公元952年,诸葛亮十四世孙诸葛利任浙江寿昌县令。公元1280年,传至27世孙诸葛大狮,人丁兴旺,原住地显得局面狭窄,于是觅得这块地形独特的高隆岗,以先祖诸葛亮九宫八卦阵布局营建村落。

诸葛坤亨 兰溪诸葛村党支部书记:

诸葛村是全国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古村落的保护不仅仅在于保护古建筑,更在于保护一个村落的肌理结构。在诸葛村三平方公里范围之内的生态环境都要保护,保护原貌。我们不仅仅是保护古建筑,保护生态环境,还保护村民的生活,包括农田、水塘、工具,包括各方面的生活习俗,我们都保护。

宋仁宗时期,在平定了当地土著与外来汉族的土地、经济和文化纷争之后,广西昭平县黄姚镇始见规模。昭平,便是有“招抚平定”之意。

明代中期继续有大批外来人口迁入,到清朝乾隆年间,黄姚古镇达到鼎盛。

1936年,当时在中国工作的德国飞行员拍下了这张照片,世界建筑界惊呼这是中国的“没有建筑的建筑”。

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说的是建在地下的村落——地坑院。

4000多年前,陕塬先民们已经掘地为穴或打窑洞而居,《诗经》称其为“陶复陶穴”。

这片北方土地上雄浑的建筑,透露着南方村落的秀丽。人们给了它一个混搭的名字——“太行川寨”。

600多年前,明朝镇京总兵、四川人王得才奉命往北京押运皇纲,用以紫禁城修建。途中遇土匪抢劫,皇纲丢失。因畏惧官府追查,以致灭门九族,他带领家人辗转到此隐居。至今已是第二十四代。

王现增 邢台沙河市王硇村党支部书记:

我们太行山这个地方,就盛产这个石头,千年不风化。石头啊是永久性的,它住着冬暖夏凉,非常好。太行村都是平房或者石板房,只有我们王硇,都是瓦房、石头墙,这就是南方和北方建筑的结合。

王硇村,地处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西南部,太行山东麓,四面环山,地形隐蔽,以古石楼群闻名于世,建筑风格南北融合,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建筑群落之一。

浙江温岭的石塘镇,是一个宁静、古朴的东海渔村。因为新世纪第一缕曙光的照耀,石塘声名鹊起。一颗编号为14147的小行星,因此被命名为“温岭曙光星”。借助这一缕曙光,石塘做起了阳光、沙滩、石屋、渔港的锦绣文章。

石塘镇,位于温岭市东南濒海处,是一个古老的渔村集镇,旧称石塘山,原为一海岛。据《台州府志》记载:“塘多泥筑,少石砌者,惟此塘独砌以石,故即以为全岛总称。”

中国各地的民居,多用“暗淡”之色。鲜艳的红色、黄色是皇宫和寺庙的用色。否则,就僭越了分寸。而福建南部的民居不但铺红瓦、用红砖,还使用红色筒瓦,闽南人为什么斗胆盖这样的房子?

大量宋元时期红砖砌筑的墓室可以证实,红砖建筑在宋元年间已经成为闽南地区共有的一种建筑。这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海外频繁交流的一个印迹。

不过,闽南的百姓们似乎更愿意告诉你一个美丽的传说。

陈训生 龙海市埭美村文保会会长:

五代时期,闽南的皇帝闽王,选到泉州的一个姑娘,她后来不久就成了皇后,有一年春季,她在皇宫看到福州下了倾盆大雨,连续下了好几天,所以她闷闷不乐,心想像这样的大雨下下去,我家那个居住的地方就要茅飞墙倒了,皇帝说,这个事儿好办啊,让你府上去仿造皇宫建筑。传旨太监过来,皇后说你赶快传旨,闽王同意,我府仿造皇宫建筑。

这里的“我府”已经不是“我家”,而是“我的家乡”了。于是泉州的有钱人,纷纷仿效王府的样子造起了房子。

龙海市东园镇埭美古村是“闽南红砖建筑群”的典范,位于九龙江南溪河畔、沈海高速公路漳州港出口两公里处,环抱于鸡笼山、大帽山、峨山之中。古村四面绕水,古榕遍地。这里是龙海市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素有“闽南第一村”的美誉,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至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

胡彬彬 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实际上,中国最老的红砖房在这里,这个地方的红砖建筑,可以追溯至1000多年前。

其实,这是这里的天然之色——土壤的颜色。

湖南江永县勾蓝瑶寨,是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朱元璋招安政策的证物。

元朝末年,瑶族人民屡次爆发大规模起义。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了安抚政策,对部分瑶族招安。招安后的江永县四大民瑶:清溪瑶、古调瑶、扶灵瑶、勾蓝瑶,接受了儒家文化,学习了农耕技术。他们在这里安营扎寨,把守关隘。

胡彬彬 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中国瑶族的一个重要的发祥地在这个地方,它的区域历史跟它的民族历史非常独特,从它内部的结构,到它文化的形态,都有别于别的民族。它对自然的这种态度以及建筑的形制,跟它整个民族的审美,跟它整个民族精神内核里边对自然的尊重是非常吻合的。

永州市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寨居住有蒋、欧阳、黄、何等13姓,至今已延续40多代,历经1000多年,但村庄的位置始终没有变,居住的家庭始终没有变,民族成分始终没有变,是一个保存完好的瑶族祖居地,有“世外桃源”之美誉。瑶寨至今保留明代、清代民居300多栋。

“岭南无山不有瑶。”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多有分支的民族。广东连南瑶寨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也是目前中国人口体量最大的瑶寨。

当年为了安全之计而建立的深山瑶寨,今天看来,是这样的雄伟壮观。

南岗瑶寨位于连南县城20公里的南岗镇,它是目前所存不多的较为古老原始的瑶寨之一,寨门海拔808米,宋代城墙内占地面积11公顷,鼎盛时期有排瑶700多栋,居民1000多户,7000多人,被誉为“世界瑶族首领排”。

尽管古代中国使用颜色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但中国老百姓依然能够变简单为丰富,化黑白为斑斓,创造出大江南北千差万别的故乡的颜色。

中国的建筑,大抵有三样:威严的庙堂、宫廷建筑;优雅的士大夫建筑;天人合一的村落建筑。

庙堂、宫廷,或追求威仪,不免千篇一律;士大夫建筑,或营造意趣,大体风貌相似。只有村落,因为风土差异、地理分别、物候变化,呈现出惊人的多样性和迷人的姿态。

5000年文明孕育,56个民族共同创造,跨越4个气温带,分布于约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中国村落,千般姿态,万种风情。

冯骥才 作家、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

村落是我们中国人的家园。我们祖先是从村落里走出来的。我们现在的城市,有很多地方是一个个村落一点一点发展出来的。村落是人最早生存、生活、生产的聚落,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家园。

胡彬彬 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他们从渔猎文化走向农耕文明,用当地的材料,用当地的工艺,再按照祖先自己特有的一些审美的喜好,以及他们对世界观察得出来的有利而无弊的一些理念,把村落建了起来。

阮仪三 同济大学教授:

街巷、里弄、胡同,形成了有序的房屋排列组合的结构。青梅竹马出现了,过房亲出现了,远亲不如近邻就出现了,“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前条巷子的小哥哥、后条巷子的小妹妹,从小在一起玩,就是因为这种邻里之间的关系,房屋的组织肌理,形成了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活形态。

中国村落,便是一幅幅“天造人设”的画。

水墨江南,黄土高原,田园山水,大漠绿洲……

身临其境,如一篇“桃花源记”;回首相望,是一卷“富春山居”;即便是繁花似锦,那也是一幅“清明上河图”。

歌声『千岛之湖』

你是鱼的故乡,鸟儿的天堂,在这里自由自在地飞翔。

你是爱的港湾,像家的模样,在这里把心灵静静安放。

怎不叫人魂牵梦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