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坝环境水文地质研究成果

大坝环境水文地质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该说,上述隐患的形成及其演变无不与坝址环境水的作用有关。大量的工程实例研究表明,大坝工程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水这个载体的作用得以长久而持续地进行着,也正是由于水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使坝址地质体的工程特性发生着依时性变化,并使一定条件下不良地质现象的孕育乃至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

大坝环境水文地质研究成果

我国幅员辽阔,江河纵横。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达2.7×104亿m3,因而隐藏着极为丰富的水利水电资源。

截至2005 年底,据统计已建成各类大坝达85000 余座,数量居世界第一位,水电装机总容量达11430万kW,水库总库容达5658 亿m3(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安全监管局,2007)。这些水利水电工程在发电、防洪、灌溉、城乡供水、养殖以及航运等方面均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前,长江三峡、小湾、溪洛渡、锦屏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或拟建,标志着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随着水利水电资源的深入开发,一方面大坝的规模在向高、大的方向发展,如近年来新建成的150m以上的高坝如小浪底、龙滩等,对库坝区尤其是对坝址区地质体的稳定性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坝址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愈趋复杂,因为理想的可供选择的坝址越来越少。同时,还应指出的是,我国现有的大中型水电站多数建于20世纪70年代以前,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不利于大坝安全运行的隐患正逐渐显现。(www.daowen.com)

水利部和国家电力公司对所属大坝的安全定期检查发现,截至1999 年底,我国已建水利堤坝(由水利部门管理)中,有30413 座为病险坝其中大型坝145 座、中型坝1118座、小型坝29150 座,在1991~2002 年间垮坝达245座;由电力部门所管理的以发电为主的130多座水电站大坝中有9 座为病险大坝(吴中如,2005)。根据电力部门第一轮定期检查96 座水电站大坝的结果(邢林生等,2001),在存在的隐患中,由于对基础断层、破碎带和软弱夹层未做处理或处理效果差,在运行中局部发生性态恶化,使大坝的抗滑安全度明显降低,计有14座,占14.6%;坝基扬压力或坝体浸润线偏高,坝基或坝体渗漏量偏大,有的坝体大量析出钙质(溶蚀),计有32 座,占33.3%;另外还发现,近坝区上、下游边坡不稳定,有的曾发生较大规模的滑坡,计有10座,占10.4%。应该说,上述隐患的形成及其演变无不与坝址环境水(包括坝前库水、两岸岸坡地下水以及坝基地下水等)的作用有关。

大坝工程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且相互制约。在兴建大坝之前,必须研究能否适应它所处的地质环境;而在兴建之后,必须分析它将会如何作用于地质环境,又会引起哪些变化?大量的工程实例研究表明,大坝工程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水这个载体的作用得以长久而持续地进行着,也正是由于水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使坝址地质体的工程特性发生着依时性变化,并使一定条件下不良地质现象的孕育乃至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所以,大坝环境水文地质研究以水(尤其是地下水)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