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数理逻辑:两个集合的对应关系

数理逻辑:两个集合的对应关系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A′是A的一个无限子集,则所有属于A′的a其下标做成全体自然数集N的一个无限子集N′.由于N的任何无限子集都可按其元素的大小排成一个无限序列,因此N′是可数的,而N′和A′一一对应,所以A′也是可数的.推论4.1 从可数集A中去掉一个有限集,所得的集合仍为可数集.定理4.3 若A可数并且B有限,A∩B=,则A∪B可数.证明 因为A可数,则A与N之间存在一一对应,不妨设A为:a0,a1,a2,…

数理逻辑:两个集合的对应关系

前面我们曾提到过元素的“个数”、“有限集”和“无限集”等概念.下面我们给出它们的严格定义.

定义4.7 对于任意的集合X,如果存在一个自然数n,使得X恰有n个元素,那么称X为有限集.如果集合X不是有限集,那么称X为无限集.

例4.5 ∅是有限集,它的元素个数是零.单元集{a},{1}和{N}等都是有限集.{1,2,…,n}是有限集,它恰有n个元素.

有限集具有下面显然的性质:

(1)若X是有限集,则P(X)也是有限集;

(2)若X和Y都是有限集,则X∪Y,X∩Y,X-Y也都是有限集.

例4.6 自然数集合N是一个无限集.因为如果N是一个有限集,根据有限集的定义,存在一个自然数n,使得N恰有n个元素.由N的定义,0,1,2,…,(n-1)这n个元素都属于N,但n也是一个自然数,所以,n∈N.此与假设N有n个元素矛盾,这就证明了N是一个无限集.

例4.7 集合Z、Q、R都是无限集.

现在,我们来考察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当两个集合X和Y都是有限集时,我们就可以分别去数它们的元素,从而知道它们的元素个数相等或是其中一个比另一个更多一些,甚至多出的数目也可以知道.当两个集合之一为无限集,另一个为有限集时,可以断定无限集比有限集的元素多.但是,当两个集合都是无限集时,怎样判断哪个集合的元素更多一些呢?例如,正整数集合X={1,2,…,n,…}与正整数平方的集合Y={1,4,9,…,n2,…},这两个集合哪个集合的元素更多一些呢?这是1638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遇到的一个问题.直到19世纪70年代,康托尔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无限集合的变量问题,并给出了变量集合的“一一对应”概念,才正确回答了伽利略的问题.

定义4.8 凡能与自然数集N一一对应的集合叫做可数无限集,简称可数集;把不能与自然数集N一一对应的无限集叫做不可数集.

由于N的元素可以排成如下的无穷序列的形式:

因此,我们可以将任意的一个可数集合A的元素排列成如下的形式:

反之,对于任意的集合A,如果它的元素可以排成上述式(2)的形式,则A一定是可数集.事实上,我们只要令它的第n个元素和自然数n对应即可.所以,一个无限集合是可数集当且仅当它可以排成式(2)的形式.

为了以后各章使用方便,下面证明可数集的一些重要性质.

定理4.1 任意的无限集合A,均包含一可数子集.

证明 因为A无限,所以,A≠∅.因此,我们可以从A中任取一个元素并记为a0,因为A是无限集,则A≠{a0}.于是便可在A中任取一元素a1≠a0.一般来说,设已挑出互不相同的元素:

a0,a1,…,an (ai∈A,i=0,1,2,…,n).

又因A是无限的,所以A-{a0,a1,…,an}≠∅.因此,又可在A-{a0,a1,…,an}中任取一个元素an+1,它自然不同于a0,a1,…,an.由数学归纳法,我们得到一个由A中互异的元素作成的无限序列

a0,a1,…,an,….

显然A′={a0,a1,…,an,…}是可数的,并且A′⊆A.

定理4.2 可数集合的无限子集仍是可数集.

证明 设A可数,则A的元素可以排成如下的一个无限序列:

a0,a1,…,an,….

如果A′是A的一个无限子集,则所有属于A′的a其下标做成全体自然数集N的一个无限子集N′.由于N的任何无限子集都可按其元素的大小排成一个无限序列,因此N′是可数的,而N′和A′一一对应,所以A′也是可数的.

推论4.1 从可数集A中去掉一个有限集,所得的集合仍为可数集.

定理4.3 若A可数并且B有限,A∩B=∅,则A∪B可数.

证明 因为A可数,则A与N之间存在一一对应,不妨设A为:

a0,a1,a2,…,an,….

设B中有(m+1)个元素,即:B={b0,b1,…,bm},由于A∩B=∅,则

A∪B={b0,b1,…,bm,a0,a1,…,an,…},

因为A∪B可以排成无限序列的形式,因而可数.

定理4.4 若A,B都可数并且A∩B=∅,则A∪B亦可数.

证明 设A={a0,a1,a2,…,an,…},B={b0,b1,…,bn,…},因为A∩B=∅,所以

A∪B={a0,b0,a1,b1,…,an,bn,…}.

可见A∪B也是可数的.

推论4.2 设A可数,B有限或可数,则A∪B仍是可数的.证明 令B*=B-A∩B,则A∩B*=∅,而此时

A∪B=A∪B*.

因为B*或有限或可数,故由定理4.3或定理4.4知,A∪B可数.

推论4.2表明:定理4.3和4.4中条件A∩B=∅是可以取消的.

定理4.5 设有一列可数集A0,A1,…,Ai,…,且Ai∩Aj=∅(i≠j),则Ai也可数.

证明 因为Ai(i=0,1,2,…)可数,所以,设

对角线方法,将的元素进行编号(记i+j=h为元素aij(i,j=0,1,2,…)的高度.于是,

可数.

注:(1)如果把每个Ai改为有限集,其他条件不变,那么定理4.5仍成立.也就是说,两两不相交的可数个有限集的并集仍是一个可数集.

(2)如果在定理4.5中去掉两两不相交这一限制.Ai为可数集或有限集,则为可数集或有限集,特别地,我们有:(www.daowen.com)

推论4.3 若Ai(i=0,1,2,…)可数,则可数.

证明 令A*0=A0

A*i=Ai-Ai∩(A0∪A1∪…∪Ai-1) (i≥1),

则A*i有限或可数,并且A*i∩A*j=∅(i≠j),则

可数.

推论4.3表明:可数个可数集的并集还是可数集.

定理4.6 有理数集Q是可数的.

证明 设,则Ai是可数集,由推论4.3得:所有正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可数.

又所有负有理数组成的集Q-与Q+一一对应,所以,Q-也是可数的.

然而,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Q=Q+∪Q-∪{0},因此,Q是可数的.

定理4.7 实数集R不可数.

证明 要证明实数集R不可数,只需证明区间(0,1]中的点不可数.即:只需证明区间(0,1]中的点与正整数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在十进制下,0与1之间的每个实数都可以写成0.p1 p2 p3…这种形式的无限小数,并约定将有理数写成无限小数,如1/2=0.499 9….假设实数集(0,1]是可数的,将其元素全部枚举出来,得到序列

于是正整数集与实数集(0,1]之间可构成一一对应:

现在构造一个数b=0.b1b2…bi…,其中

则b是0与1之间的其数字都是4或5的一个无限小数,并且它的第i位数字bi≠pii,所以b与(1)式中的任何一个数都不相等.这就是说,数列(1)并没有把(0,1]中的数枚举完.因此,假设(0,1]可数是错误的.故区间(0,1]不可数.

需要注意:①在上述证明中,康托尔在构造数b时,那里的数字4和5并不起什么特殊的作用,只使用了b的一种性质,即:b的第i位数字bi与(1)式中的第i个数的第i位数字pii不同.其实,与pii不同的其余九个数字都可以作为bi.在证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对角线上的数字pii.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康托尔对角线法或者否定型的对角线法.②上述论证过程,也可以用集合论的语言来描述.假设(0,1]中的实数可数,不妨假设

(0,1]={a1,a2,a3,…,an,…},

其中:ai=0.pi1 pi2…pij…,pij∈{0,1,2,…,9},i,j∈N.

现在,分别构造集合A和数b如下:

A={a|a=0.a1 a2…ai…∧ai≠pii∧0≤ai≤9∧i∈N},

b=0.b1b2b3…bi…∧i∈N∧0≤bi≤9.

于是,b∈A当且仅当bi≠pii(i∈N).

因此,A≠∅并且A⊆(0,1],但A≠(0,1].因为b是A不等于(0,1]中任意数的一个证据.所以,所有(0,1]中的数可以排列成a1,a2,…,an,…的假设是错误的.故(0,1]中的实数不可数.③为什么人们把上面的论证方法叫做对角线方法呢?这是因为直线y=x在二维直角坐标系中代表一、三象限的对角线,而有序对〈x,x〉(x∈R)在二维直角坐标系中是直线y=x上的点.因此,对任意的x∈R,〈x,x〉就是一、三象限的对角线上的点.按照这种分析,我们可以把(2)式中的实数写成如下的形式:

因此,pii所在的位置可以记作〈i,i〉.pij所在的位置记作〈i,j〉(当i≠j时),bi(i=1,2,…)是0~9之间的数并且不等于对角线上的元素pii.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采用对角线方法证明问题的步骤.第一步:枚举.把我们要处理的对象(比如:自然数、集合、函数等)枚举出来.如前面的枚举:

a1,a2,a3,…,an,….

第二步:按照一定的关系列出一边是枚举对象,另一边是相关的对象而得到的坐标系.第三步:在坐标系的对角线位置上取否定而得到所需要的东西,即上面的数b.

定义4.9 设有两个集合A和B.如果存在一个从A到B的双射f,那么称A和B等势,记作,并称A与B是一一对应的.

例4.8 设A={a,b,c},B={1,2,3},则.因为设f={〈a,1〉,〈b,2〉,〈c,3〉},则f是A到B的一个双射,所以.此处f是A与B之间的一个一一对应.除f之外,A与B之间还存在其他双射.例如,f′={〈a,1〉,〈b,3〉,〈c,2〉},显然,f′也是A到B的一个双射.所以,A与B之间的一一对应不是唯一的.

例4.9 令X={1,2,3,…,n,…},Y={1,4,9,…,n2,…},则事实上,显然f(n)=n2是从集合X到集合Y的一个双射,故如下所示:

例4.9回答了伽利略的问题.同时也说明,正整数集合能与它的一个真子集一一对应.这也是无限集的一个特点.

定义4.10 如果集合A与集合B的一个真子集能构成一一对应,但B与A的任一真子集都不能构成一一对应,那么我们说A的势小于B的势,记作.当存在A到B的单射时,我们只能说A的势不大于B的势,记作

对于有限集合来说,势就是它所包含的元素的数目,并且当A是B的真子集时,根据“整体大于部分”这一原则,必有但是对无限集合来说,这一原则失效.要想比较两个无限集所含元素的“多少”,就必须利用势的概念.

集合之间的等势关系满足等价关系的条件.即,等势具有下面的性质:

(1)

(2)如果,则

(3)如果并且,则

这些性质的证明留作练习.

最后,我们以康托尔定理来结束本章的讨论.

定理4.8 (康托尔定理,1891) 对于任一集合A,都有

证明 分两步来证明它.第一步证明,第二步证明

第一步:对于任一x∈A,令f(x)={x}.当x1≠x2时,有{x1}≠{x2},即f(x1)≠f(x2).所以f是A到P(A)的一个单射函数.因此

第二步:用反证法.假定,则必存在一双射函数g:A→P(A),对于任一x∈A,g(x)∈P(A),即g(x)⊆A.现在我们考察这一x是否属于g(x).其实,x可能属于g(x),也可能不属于g(x).令

显然A0⊆A.因为g是双射函数,所以在A中必有一元素y使得g(y)=A0.我们要问:y∈A0吗?若y∈A0,由(*)可得yg(y).但是,由y的定义,A0=g(y),所以,得yA0.若yA0,由A0=g(y),可得yg(y).但由(*)可得y∈A0.不论y是否属于A0,都将导致矛盾.因此,这样的双射函数g不存在,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