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媒介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也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发生着演化与更替。在印刷术诞生之前,传播行为主要依靠肢体、声音与文字进行,从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来看,人的五感都能够被媒介技术延伸,而肢体感官、声音与文字是人类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第一道媒介,也是未来技术进行延伸的媒介基点。身体的高度卷入使得无论是在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还是群体传播中,传受双方都存在着明确的对象感,传播行为具有高度的实践性,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较强的关联,因而双方具有十分明确的信任感。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率先提出了“信任”的概念与研究意义,进而论述到:“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一般信任,社会自身将会变成一盘散沙,因为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不是建立在对他人确定的认知上。”[1]信任作为一种心理状态的总结往往是感性的,因而在传播行为的初始阶段处处可见,传受双方对彼此的明确认知明显地促进着双方的信任强度,而对象感的确立在传播过程中更是能有效地消除不确定性,在具身的互动中加强信任感的培养。
由此可见,人与媒介的信任关系高度依赖于主体间的信任强度,然而随着现代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人与媒介的信任关系逐渐取代了原始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以信息传播过程中人类与媒介间黏性的强弱程度为标准,以具身性作为重要的区分特征,一般可将人媒关系划分为三类:①早期的强人媒互动,主要涉及以人本身为媒介的信息传播;②现代化过程中的弱人媒互动,身体缺场的单向度的信息传播;③强人媒互动的回归,应受众的主体期望而诞生的,以重塑身体作为媒介的双向信息传播的新趋势。以下,本文将以“传统媒体/弱人媒互动—互联网媒体/过渡期—智媒时代/强人媒互动”的历史性考察为基础,具体展现出人媒之间信任关系的发展、异化和蜕变的过程。(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