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对受试使用结构性访谈的方法描述新媒体对“后真相时代”的促进作用及其背后的原因与逻辑。
1)访谈概述与设计思路
本访谈在受试者接受前述的实验后进行,样本容量与结构与前一致。研究人员与受试者进行一对一的口述性调研,从而得到受试者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定量分析法,归纳新媒体的哪些特性促使“后真相时代”现象的生成。
结构性访谈基于“后真相时代”确实存在的结论,对“新媒体—后真相时代”的关联性“新媒体的哪些特质导致后真相时代的生成”与“受众阅读倾向自我认知的程度”进行访谈,具体步骤如图2所示。
2)访谈归纳与结论分析
结论一:新媒体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后真相时代”的发展
在针对新媒体是否促进“后真相时代”发展的问题中,0~9表示促进关系的弱强。受试者所选的平均数值为6.65,仅3位受试者选择了5以下的数字,两位选择3,一位选择4,其余34位均选择了5及以上的数字,具体如图3所示。
可见,从传播受众的角度,多数人认为新媒体对“后真相时代”的出现与发展是有强促进关系的。
图2 访谈步骤
图3 新媒体与“后真相时代”的强弱关系
结论二:论坛类平台与社交类平台是“后真相时代”现象最严重的新媒体平台
研究者选取了新媒体传播主要依托的五类平台:社交类、新闻客户端、垂直平台类、门户网站类与论坛类,将五种类型里八种具有典型性的平台向受试者呈现,询问受试者,“在每种平台中,客观事实传播更多还是个人情感传播更多”,-5表示全部是客观事实,5表示全部是个人情感。表1为各平台的得分情况。
表1 各平台得分情况
如此可见,受试者认为除“今日头条”外,其余7种平台都更偏向于情感的传播,再一次印证了。新闻客户端类平台与门户类平台是最偏向于客观事实传播的,而社交类平台与论坛类平台传播“个人情感”而非“客观事实”的现象十分严重,数值均在3以上。(www.daowen.com)
结论三:六种新媒体特质导致“新媒体时代”现象的发展
在进行小范围“焦点访谈”后,研究人员选取以下可能与“后真相时代”有关的7种新媒体的特质——承载海量信息、新媒体部落化、社群化、信息传播互动性、自媒体数量多且竞争大、自媒体低门槛降低、信息传播碎片化与传播内容娱乐化,让受试者判断这7种特质(或其他特质)是否造成了“后真相时代”的现象,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新媒体的哪些特质造成了“无真相时代”的现象
由此可见,除“海量信息”外,多数受众认为,这些特质与“无真相时代”的现象都有密切联系。结合焦点小组与访谈结论,以下试图解释新媒体究竟是如何造成“后真相时代”的演化:
(1)长尾效应下新媒体生态圈变化,门槛降低。从制作和传播上来说,传统媒体的制作和传播成本是相对高昂的。在互联网上,网民可以不花分文上传网页或撰写博客,还可以免费在网络上传播自己的内容。且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局限性,互联网为新媒体传播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任何创造内容都能在这里“永生”。
一方面,低成本的制作和时空上的跨越性使得新媒体涉猎的领域越来越多、越来越杂,形成了长尾的小众信息供应市场;另一方面,巨大的利益与名誉效应催生大量未经过专业新闻培训、未具备新闻专业素养的新媒体人成为信息发布者,造成新闻发布的门槛降低。
这部分新媒体人容易忽视传媒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子系统的收集、整理、传播信息的功能和责任,难以理解新闻工作者需要尊重的一系列职业伦理,在传统媒体中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和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逐渐丧失。
与此同时,在连绵不绝的长尾领域中,大量未经过专业训练的新媒体人面临着比传统媒体更激烈的竞争。新媒体人不得不放弃对于“新闻理想”的追求,取而代之的是传播效应与自身利益的考量,传统媒体中“把关人”的角色已经逐渐消失。
(2)受众本位逻辑后的“泛娱乐化”现象。“泛娱乐化”现象是受众认可度最高的导致“后真相时代”的原因。
由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同行间的巨大竞争压力,新媒体舍弃传播者本位,逐渐习惯于以受传的实际效果作为评价传播得失的唯一标准,即受众需要什么,就传播什么。
据此,新媒体提供了大量煽情、搞笑、无厘头的内容,目的是为了博取人们的眼球。观众在娱乐中暂时忘记生活中的烦恼和工作上的压力,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和感官上的满足。同时大众的这种娱乐需求又极大地促进了新媒体大肆渲染娱乐化元素。“尽力使受众有快感”几乎成为新媒体发布者所遵循的唯一原则。
在这种娱乐化潮流中,人们开始主张对事物和人物不做评价,尤其是不做道德价值上的判断。“泛娱乐化”现象的本质其实是对历史的一种“去价值化”。什么事都可以被恶搞、什么事都可以被消费,真理、真相乃至是非观也不过尔尔。进一步的,“去价值化”的历史观在追求快感的过程中将转而沦为彻底的“虚无主义”,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人们的精神信仰、人类秩序赖以维系的理性思考能力与道德感将全部不复存在。
(3)社群化与部落化现象使受众始终置身于“回音壁”内。在访谈中,6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趋向于阅读和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
新媒体的信息流瀑中,人们的信息阅读既是一种随众行为,又是一种选群行为。参与其中的个体,并不流传和重复所有的信息,而只流传和重复与他意气相投的信息。
社交网络看似强大,信息多元,但实际上是更多相同背景、近似身份的人在相互传播信息。由于互联网上的社群都是自愿形成的,人们倾向于寻找具有同质性的社群组员,让“身份”在信息传播过程当中的权重不断增强。这些受试者已将一些不同立场或其他领域、不同兴趣关注点的信息过滤,从而强化了“后真相时代”产生的机会和空间。
人们在这样的“回音壁”内,立场慢慢取代真相与事实。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同质化的立场可能会进一步加强。根据群体极化理论,错误的判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群体中会更趋极端,团队成员在一开始就具有某种偏向,在商议之后,人们朝着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新媒体较易汇聚模糊的信息、舆论矛盾、涉及弱势群体的信息,更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现象。在新媒体的“回音壁”内,个体情绪一旦调动起来,将随群体不断极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