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智能传播:后真相时代的兴起

智能传播:后真相时代的兴起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直到现在,“后真相时代”所代表的现象、体现的特征、形成的影响仍在不断渗入各类政治议题与社会问题中,有覆盖越来越广,也越来越错综复杂的趋势。如今,“后真相”这一趋势的发展更不再拘于政治问题一隅。2016年,“后真相”一词的使用频率相比2015年增长了2 000%[6],可见其影响之深与涉及之广,已关涉社会中的各类热点问题。

智能传播:后真相时代的兴起

“后真相”最早源自美籍塞尔维亚剧作家史蒂夫·特西奇(Steve Tesich)1992年发表在美国《国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一个说谎的政府》(“A Government of Lies”)[1]。2004年,美国作家拉尔夫·凯伊斯(Ralph Keyes)以“后真相时代”为大标题发布了一部著作《后真相时代:当代社会中的不实与欺骗》(The Post-Truth Era:Dishonesty and Deception in Contemporary Life)[2]。2016年11月,“后真相”(post-truth)一词被英国《牛津词典》选为最新年度词汇,被用来形容一种“陈述客观事实对民意的影响力弱于诉诸情感和个人信念”的现实情况。而直到现在,“后真相时代”所代表的现象、体现的特征、形成的影响仍在不断渗入各类政治议题与社会问题中,有覆盖越来越广,也越来越错综复杂的趋势。

“后真相”属于政治学概念,其在近年的再次频繁出现与广泛兴起与2016年英国脱欧与美国总统选举这两起关键性国际政治事件密切相关[3],“后真相”一词在这两起事件中被广泛用于形容“脱欧派”与唐纳德·特朗普利用情感而非事实因素来影响民意形成的宣传手段[4],这两起政治事件在发展过程中的极高相似度与惊人的反转结果也昭示了政治领域后真相时代的来临[5]:在对民意的影响上,真相的地位已不再重要,个人将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依据情感或偏见做出自己的判断。(www.daowen.com)

如今,“后真相”这一趋势的发展更不再拘于政治问题一隅。2016年,“后真相”一词的使用频率相比2015年增长了2 000%[6],可见其影响之深与涉及之广,已关涉社会中的各类热点问题。面对大量新闻信息的传播,公众作为情感与理智的集合体,更容易受情感因素的引导与支配。尤其针对一些社会敏感事件,如2016年末的“罗尔事件”、2017年初的“辱母杀人案”等,因信息片面化与不足等原因进而导致事实真假难辨、真相扑朔迷离,在这种情况下,公众更易受感性的情绪影响做出认知反应,导致真正关系到核心真相的信息在这一潮流中反而难以受到关注,情感因素成为主导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