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主体间理解的实现及局限性-智能传播中的机遇与挑战

主体间理解的实现及局限性-智能传播中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7年3月,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播,由于该剧直接指向“反腐败”这一全社会关注的重要政治热点问题,所以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全民讨论的热潮。因此,《人民的名义》可被视为包含着许多政治议题的“文本”,它的传播过程也就是作者、传播者与受众就文本的政治意涵展开“何为公平正义”的平等商谈。

主体间理解的实现及局限性-智能传播中的机遇与挑战

2017年3月,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播,由于该剧直接指向“反腐败”这一全社会关注的重要政治热点问题,所以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全民讨论的热潮。剧中,老共产党员岩石所展现出的无私奉献、以身作则、人民至上的革命优良传统,使他成为政府与民众之间重塑信任和维系理解的桥梁。在他的影响下,沙瑞金、侯亮平等公职人员也以始终以人民的名义,用实际行动不断反思并探索“何为良善”,他们不仅在剧中维护了公平正义,也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我们应当共享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也并非只是台词和独白的概念性表述,比如“丁义珍式窗口”的剧情设计就具有极强的现实感,这种最贴近观众日常体验的“符号”在剧中大量出现,从而与观众的生活世界不断进行“视域融合”,使得观众能在感同身受中,更加深刻理解该剧所传达的立场、意图。

从概念上来说,政治的核心议题是分配,主要探讨的是社会某一领域中分配的公平正义问题。因此,《人民的名义》可被视为包含着许多政治议题的“文本”,它的传播过程也就是作者、传播者与受众就文本的政治意涵展开“何为公平正义”的平等商谈。而关涉政治目的和政治价值的探讨,寻求的是一种关于善的集体自我理解,这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日常中以个体利益为中心的实用商谈向度而上升到了伦理—政治商谈向度。但我们可以看到,当这种集体自我理解开始介入生活世界试图与受众进一步形成共识的时候,往往面临“我能理解,但我未必同意”的局面——这类似于伊姆雷·拉卡托斯(Imre Lakatos)在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所提到的硬核、辅助保护带以及方法论机制:传播者通过诉诸共同体成员共享的传统,对共同体良善生活进行具体筹划,以及用视域融合的方法论机制不断实现和扩大理解;但这种伦理—政治“叙事”所实现的主体间理解,只是一种关于“应当”的“临床劝告”,对于受众而言并不具备强的约束力,因而不能去要求对方与自己形成“事实”层面上的共识,换句话说,共识并非是传播者单方面、技术性建构主体所认为的“理所应当”的结果,恰恰相反,理解以伦理—政治商谈的形式介入生活世界,依然面临着一个“坚韧的”辅助保护带——即一种主体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依据身体体验所优先建构起来的“前理解”,这种前理解先于理解而存在,是共同体成员在伦理—政治生活中最惯常的行动与思维模式,是共同体成员对于自身生活世界自发地进行经验观察和逻辑反思之后所形成的常识。(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