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网络舆论爆发力与负面形象:智能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舆论爆发力与负面形象:智能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暴力冲突事件一旦爆发,会迅速吸引围观群众。随着信息的不断爆出,此类事件在网络舆论空间持续发酵,舆论爆发力极强,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燎原之势。频发的网络暴力执法和抗法事件经过渲染、歪曲和放大后,执法者在民众心中形象不断被污名化,一旦再有类似事件爆发,网络舆论更倾向于怨恨和谴责执法者、同情被执法者,如此循环往复,使政府执法群体在民众心中的印象固化,形成负面的社会刻板形象。

网络舆论爆发力与负面形象:智能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舆论传播主体全民化,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舆论空间中评论、发帖、转载。社会暴力冲突事件一旦爆发,会迅速吸引围观群众。现场目击观众往往通过手机等即时通信工具,现场拍摄,即时发帖,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舆论空间上分享。暴力冲突的社会敏感话题,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现场视频及图片,暴力执法和抗法事件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网民的注意力。随着信息的不断爆出,此类事件在网络舆论空间持续发酵,舆论爆发力极强,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燎原之势。这其中,民众除了对社会暴力冲突事件的弱势一方表达同理心、宣泄情绪,以及为了个人、群体的权利和利益表达诉求之外,围观民众对冲突事件的天然好奇心和窥视欲望,引发其对事件持续关注和参与网络空间话语表达,趋向围观式的泛娱乐化狂欢。从文化视角来看,围观民众“急于摆脱精英主义立场居高临下的桎梏,在创造自身文化特征时难免出现了夸张和戏谑成分,以追求新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因此,大众享受自身所创造的文化本身就是泛娱乐化的表现。即使是十分严肃的事件,在大众化娱乐的过程中也不免存在毫无必要的戏谑与争辩。这是民众对于现实社会压抑、社会焦虑的一种宣泄和自由表达……这种娱乐化、狂欢化往往容易走向极端——群极化,扭曲了原始信息的本意。同时,娱乐化的过程将民众的焦点逐渐从事件本身转移开,使本原事件丧失了本应达到的社会效应”。[30]在当今改革和社会治理进一步深入的背景下,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社会阶层之间和其他社会矛盾凸显,“一方面,民众往往以负面、消极的态度看待暴力执法问题,习惯于对政府或其他权威部门的政策、决策和强制性执法行为进行‘有错推定’和‘责任归咎’,网络事件尤其是负面新闻事件很容易成为他们非理性情绪的出气筒、发泄空间。另一方面,一些网民在寂寞、无聊和信仰迷失的状态下,以‘看热闹’‘打酱油’‘起哄’甚至‘唯恐天下不乱’的狂欢心态和娱乐化表达寻求心理快感和精神愉悦,进而达到获得自我满足、自我实现成就感”。[30]

网络舆论爆发力强的暴力执法和抗法事件,裹挟着娱乐化狂欢和非理性的情绪化宣泄,“网民往往在不了解事件真相或全貌的情况下,会根据之前既有的知识体系和观点形态对事件进行理解”。[31]他们常常以自己的立场、信仰、价值观、利益和权利诉求为导向,对事件进行大量转发、评论,网络舆论如同滚雪球般不断衍生裂变,并出现歪曲和变异,而真相往往被淹没在舆论的汪洋之中。频发的网络暴力执法和抗法事件经过渲染、歪曲和放大后,执法者在民众心中形象不断被污名化,一旦再有类似事件爆发,网络舆论更倾向于怨恨和谴责执法者、同情被执法者,如此循环往复,使政府执法群体在民众心中的印象固化,形成负面的社会刻板形象。(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