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智能传播:网络舆论主体的基本构成

智能传播:网络舆论主体的基本构成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网络舆论空间中的暴力执法和抗法事件,总是充满很多讨论。1)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主体构成中,专业理性的分析容易起到说服众人、引导舆论的作用,这些主体一般是一些有理性分析能力和善于辨析事件真相的意见领袖。在网上舆论空间讨论中,意见领袖或者知识、阶层地位较高的主体,其思想往往更具有影响力,网民们更容易被其理性分析和以理服人的辨析所感染。

智能传播:网络舆论主体的基本构成

在网络舆论空间中的暴力执法和抗法事件,总是充满很多讨论。有从专业视角对暴力执法和抗法事件的理性分析;有不明真相的网民希望想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真实情况,满足新闻事件的好奇心和知情欲望;也有一些借机恶意发泄情绪,抨击国家政治制度、政府权力和执法者的不良社会群体。

1)意见领袖

在网络舆论主体构成中,专业理性的分析容易起到说服众人、引导舆论的作用,这些主体一般是一些有理性分析能力和善于辨析事件真相的意见领袖。在网上舆论空间讨论中,意见领袖或者知识、阶层地位较高的主体,其思想往往更具有影响力,网民们更容易被其理性分析和以理服人的辨析所感染。也有少部分意见领袖和网络大V,站在反政府、反权力的立场上,恶意传播不真实消息,造谣生事,混淆是非,浑水摸鱼,沽名钓誉,吸引眼球,获取某种权力和利益。

2)围观群众

网络暴力执法和抗法事件中会有很多粉丝和民众围观,他们期待着事件真相的水落石出,而网络围观群众的意见也会影响着事件的后续发展和处理结果。一般而言,基于普通民众(不拥有权力,但利益和权利诉求强烈)对弱势群体的同理心,围观群众往往更加关注事件中的弱势群体(被执法对象)。特别是无辜弱势群体遭受身体、心灵上的伤害,这是舆论所不能接受的。2017年9月,上海交警强硬执法时,将抱小孩的母亲摔倒在地上,儿童的人身安全使得事件本身的过程真实性变得不重要。围观群众的注意力焦点不再是当事人违法停车、辱骂和推揉民警等暴力行为,而聚焦于被执法者怀中儿童的身心所受到的伤害。围观群众的同情心泛滥,执法者的过失被放大,随之而来的是执法者迅速失去的现场舆论支持[16]。(www.daowen.com)

3)情绪宣泄者

面对网络舆论空间的暴力执法和抗法事件,一些言论甚至语言暴力聚焦于谩骂和情绪发泄,以“替代性满足”现实生活中长期积累的对执法权力滥用的不满。有学者分析社会暴戾之气,体现在暴力执法和抗法事件中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种:“掌握权力者”“不完善的制度”“被金钱支配者”[17],城管、警察等执法者,其暴力执法的来源在于他们掌握了权力,并且不正当使用了权力。

执法者强制执法,代表的是政府、国家层面的权力、制度和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制度措施不合理、不完善也是暴力执法的来源,这也是部分网民以网络暴力执法事件为由,抨击国家政治制度、权力体制和法律法规的原因。他们借助暴力执法事件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抱着“骂得越难听,改进效果越明显”的心态,表达自己对政府强制性管理的不满,以满足自己的相关权力和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