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积极评价思潮首先源于学者对社交媒体参与性的极大信心。用户身份的转化基于参与门槛的降低,而这种转化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用户心理定位的改变。由仰视到平视,学者们相信社交媒体参与性所带来的这种用户心态转变为民众质疑权威打下了心理层面的基础,也使学者们进一步相信社交媒体对民众的社会参与的推动必是巨大的。
积极评价思潮首先源于学者对社交媒体参与性的极大信心。正如澳大利亚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所言,一切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媒体其本质都是参与性的,作为社交媒体的根本特性之一,参与性促使其快速发展。媒体学者布鲁斯·阿克塞尔(Bruns Axel)认为这种参与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户基于已有网络内容的公开性回复(public response)即评论(comment),众多个体评论汇聚成为网络话语整体,从而实现用户参与;二是用户由“受众”(audience)成为“媒体制作者”(media producer)参与内容制作,成为内容提供的重要一环[1214]。用户身份的转化基于参与门槛的降低,而这种转化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用户心理定位的改变。
在传统媒体时代,无论报纸还是广播电视,处于信息流上游的媒体始终保持着对受众的绝对优势地位,且受技术门槛限制,这种优势地位几乎是不可逆的。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受众获得信息的渠道越发多元,自身也成为信息资料的来源,对于传统媒体的依赖程度大大下降。尽管传统媒体优势地位依然存在,但从心理层面分析,在参与网络内容制作、成为“信息源”的那一刻起,用户面对强势信息源(如传统媒体、政府机关、社会权威等)的心理劣势便不复存在。由仰视到平视,学者们相信社交媒体参与性所带来的这种用户心态转变为民众质疑权威打下了心理层面的基础,也使学者们进一步相信社交媒体对民众的社会参与的推动必是巨大的。(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关智能传播 机遇与挑战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