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校战略支持青年教师成长,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学习与发展的平台。提升青年教师团队的领导力,建立跨文化交流学习机制,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项目实践研究,整体而言,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日趋科学化与系统化。
1.提升青年教师团队领导力
教师主体观念的转变,是教师领导力提升的显性呈现。教师团队领导力的提升既是教师团队建设的关键,亦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
为了使青年教师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学校利用假期时间给予教师指导与培训,每个学期都会开展“我的教学设计”展示和教学设计比赛活动;五种课型连环跟进,每两周一次骨干观摩课、每月一次师徒汇报课、每周一次组内反思课、青年教师的过关课、推门即听的常态课……五种连环跟进课,根据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采取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不仅提升了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而且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正向成长。
2.建立跨文化交流学习模式
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以老带新,教学相长,实现教师跨文化交流学习模式。在青年教师培养的过程中,“传帮带”模式已然成为一种普遍且有效的模式。青年教师的时代文化如同一股清泉,流入学校的土壤中,如何在以老带新的基础之上,实现跨文化交流学习模式,既传承“老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育心得,又能够发挥青年教师的影响与优势,是学校青年教师培养的重点思考。(www.daowen.com)
学校结合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结合青年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对青年教师进行分组,并匹配最适合的“老教师”,在校长的直接参与下,建构开放式学习模式,既传授经验,又展开研讨,打破传统的教与学模式。为此,学校每月组织“教育论坛”,在论坛上,没有年龄、资历的界限,参加论坛的老师可以各抒己见,新老教师在学习与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论坛同时成为教师们精神层面的圣坛。同时,学校采取“请进来”政策,力邀特级教师、名师走进学校做示范课,或者请他们走进课堂听课,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在与名师近距离的接触中,青年教师向名师提问,解决自身的困惑,在与名师的交流中领悟教育的真谛,进而迅速地成长。
3.创新项目型研究培养机制
为了更好地助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主张每一位教师制定读书计划,并给予教师指导性建议,为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奠定阅读基础。
为了更好地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学校以每周五下午作为校本教研日,以教学中的问题为内容,以教师为主体,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所有班子成员、学科组教师全员参与,承担教研课任务的教师讲教学思路,并接受听课教师的咨询与质疑。在校本教研日上,青年教师能够树立问题意识与研究意识;每周二下午作为教研活动,班子成员深入各组,采取沙龙式研讨、反思式研讨、专题式研讨的方式,共同反思存在问题、探讨方法策略、制定教学方案……每次活动由不同的组员组织,活动之后由组长总结,班子成员组织学习。同时,建立科研协作小组,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每个课题都由骨干教师牵头,成立协作小组,将教师分配到不同的小组当中,共同制定方案,合作进行研究,共同总结经验……从而形成群体研究的氛围,使越来越多的教师从教科研起步,并依托教科研迅速成长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