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什么要出台核心素养框架,并把核心素养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主线,以此引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进行呢?这是教育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深刻命题。作为一名校长,我觉得,面对教育工作要有对教育目标、要教育什么样的人、怎么教育人有一个核心基本的把握,并把这目标在自己日常工作当中、在激情四射的课堂中、在谆谆善诱的课下辅导、在别开生面的综合性活动中,时时刻刻、方方面面把这种理念贯穿、落实下去。
至今,我清晰地记得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导师、播音指导虹云老师主讲的《朗读与课堂表达》。老人家讲怎么朗读、读好课文和诗歌的关键是什么呢?不是语音、语速、语调,不是句子之间的起承转合,不是你声音有多好听,而是你对文本的理解。她举了一个例子,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一篇课文《翠鸟》,现场提问,让老师们谈谈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很多老师说,这篇文章讲的是人要爱护翠鸟,与动物和谐相处,这绝对是我们当前很多语文老师的思路和逻辑。有一位老师站起来说,这篇文章表达了一种“我们”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以及正确表达喜爱的方式——和翠鸟“做朋友”。虹云老师让大家讨论:你们更认同哪一种主题?她说,为什么要讨论这个呢?因为你对主题的理解、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会关系到你读出来的课文的样子。她让大家尝试着,用“和谐相处”的方式去读一遍课文,又用“做朋友”这一理解去读课文。大家一尝试,读出来的感觉果然完全不同。虹云老师说,播音主持专业讲究“开口的卫生”,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自己不懂的东西,没理解透的东西,千万不要去读。
何止朗读如此呢?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件事的理解、看法会影响到人的行为办事、言行举止。古代有一部分人崇尚建功立业、将“留得生前身后名”作为人生追求以及生命的意义,因此,非常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名声在外”。又有一批人认为“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就会非常注重现世人生的享受。迁移到我们教师的课堂内外,对于课程的理解,牵扯到我们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如何设计教学环节、用什么样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以及和学生的相处方式等,方方面面。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曾说:“成为一名合格的、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教师,需要在三个方面出类拔萃——课程的理解、教学才能和学科知识,其中,对课程的理解是关键。”(www.daowen.com)
如果我们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技能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种技能,那就会出现网络上炒作的,让学生反复抄写几十遍上百遍的现象,而如果我们把识字写字教学的过程,按照新课标说的,看作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那就会比较注重识字写字教学科学性与合理性,就会自觉在课堂上展示汉字的魅力及其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感。对课程的理解是理论,实际的课堂教学是实践,有良好理论指导的实践,才能出效果出成果。
我们知道,以学校产生为标志的教育的1.0时代,持续近千年;以班级授课制、分科教学、现代学校组织为特征教育的2.0时代,在教育领域驰骋了几个世纪,影响绵延至今;在21世纪,个性化、体验式、合作式学习、互动式教学以及翻转课堂等崭新理念以及教学组织方式,在新世纪以来独具魅力,必将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我校从教育2.0时代向教育3.0时代的跨越过程中,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教师团队理念得到全面更新和深化,整体素养得到极大提高。一个崭新的教育生态系统之下,以培养21世纪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方向,以“发现教育”为核心点,我们努力践行着“特色与基础相融,项目与内涵共生”的协同发展机制,在与世界教育理念的同行中,在先进理论武器的武装中,全面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正确理解课程,为学校的未来描绘更美好的明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