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面性德育系统的实施方式及探究

全面性德育系统的实施方式及探究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实践有发现,感悟即发现,探索能发现”学校德育工作指导思想的引领下,通过探究性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有效强化了师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增强教师实施道德教育实践与研究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了学生道德情感,促使学生道德行为形成,为核心素养时代下德育系统的建构积蓄力量,并全面助力学生的德行成长。

全面性德育系统的实施方式及探究

对于道德的认识,有两种线索,一种是以“社会为中心”来界定道德,道德是为社会中心服务的;另一种是以“个体为中心”来界定道德,认为道德是个体内在的,是自主自发的,即在道德意义的确定问题上,一是以社会稳定为基础,道德通过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的作用;二是以个人需要为基础,尊重人、爱护人、成人,体现人的本质,回归人的本性。对于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两方面认识上,梁启超先生说,“人人独善其身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谓之公德”。这里,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公德意识,是指促进社会群体凝聚力的道德价值观;私德意识,则是指有助于个体道德完善的道德价值观。

为了更好地建构学校德育系统,我们着力探究德育实施方式,从专题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层面,创新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

首先,专题学习-创建道德认知结构。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道德看成是一种知识,所以,就有了“美德就是知识”的名言。

道德认知结构是学生个体品格成长与学校德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推进德育工作,创建道德认知结构,学校推行“德育小专题研究”活动,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学习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升认识、培育情感。例如,我们组织学生针对课间纪律与安全问题开展研究:第一,让每一名学生搜集五个因课间不守纪律造成伤亡事故的案例,在自主分析的基础上写出心得体会;第二,由班主任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学生们搜集的案例;第三,学校编制课间纪律评价表,在学生中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第四,德育领导小组编制调查问卷,要求每名学生在本班除外的每一个年级任选10名学生做调查,根据提示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本校学生课间纪律的状况;第五,学校领导小组编辑统一的调查报告模板,内容包括本校学生课间纪律状况调查数据及分析、搜集的课间伤亡事故案例及原因分析、搜集到的有意义的课间游戏、解决课间问题的建议、班级课间活动公约等。学生们自主填写调查报告表格,班主任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调查报告,并将学生的建议和意见综合成班级课间活动公约。

这样的专题研究,学生不仅发挥了自己的能动性,通过不正当游戏的危害性调查,知道了怎样做正当的课间游戏,并且知道了如何约束自己和他人的课间行为。此外,我们还围绕着礼仪、环保、卫生等主题,开展小专题探究学习活动,在这样的探究学习模式中,道德知识不再是被灌输的形式,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最终表现在学生道德行为中。

其次,社会实践-拓展道德习惯养成。

道德实践对社会有益。

根本而言,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必及于家国天下。道德实践对社会有益。君子之学,成己成物,即“合内外之道也”。施之于社会,得益于社会;施之于他人,得益于他人。从价值角度来看,道德具有实践的品格,道德的践行是产生巨大的外在价值的根据。(www.daowen.com)

学校在社会实践的体系下,自主研发《德育活动课》拓展课程,围绕“爱祖国、爱劳动、爱学习”“节水、节电、节粮”等主题教育,整合教育资源,通过三条途径开展探究性学习。

途径一:设计开放问题,激发探究欲望。一方面,引领课程组教师,在课前共同研讨、思考设计3个以上开放性的、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道德问题;另一方面,在每次课程尾声,设计针对下次活动课内容,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从而激活思维,激发探究欲望。

途径二:确定主题探究,形成思考习惯。我们在确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规划各个单元主题,围绕主题进行细化,并结合学生的表达、思考的过程、道德的判断等,进行实践探究,将过程记录,进而培养学生探究性道德学习的习惯。

途径三:创建探究档案,培养良好道德。我们为每名学生建立“探究档案”,通过对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的记录与整理,能够鲜明的展示每个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进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道德发展轨迹,又培养了学生自身道德的良好习惯。每名学生都会得到一份专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探究档案,这些珍贵的档案记忆将伴随他们道德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持续成长。

最后,家校合作-夯实道德养成结果。

道德是一个人真正的徽标。

道德成长与社会、家庭、学校密不可分。在道德教育的体系中,家校合作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此,学校和家长们共同对学生道德状况进行调查,在了解他们的道德水平及学校的道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道德教育之中,成为学校教师教育的有力补充。在亲子读书活动中,家长和学生共同探究适合阅读的道德教育书籍,一起阅读、学习,一起探究、交流,感悟道理,提升素养。在网络活动日,我们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共建“班级博客”开辟道德探究空间,在微信平台中,家长与孩子共同书写育子经验,各自发表见解。此外,我们还在各年级家长教师协会中广泛开展研讨,让家长参与分析学生心理、生理、思想、道德等特点,并发掘学生们的受教育需求,制定出适合各年级学生特点的道德纲要。由家长作为主讲人,深入到各个班级当中,开展“家长做老师”班级课程教授。实践中,三年级二班王鸣镝妈妈讲授的《不轻言放弃》一课、二年级六班杨子叶的父亲讲授的《同学的友谊》一课、五年级五班王治礼的妈妈讲授的《文明出行》一课、六年级一班赵麒涵的父亲讲授的《世界礼仪》一课,都给我校师生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家长们的专业特长成为我校道德教育资源的有效补充,同时,为学生们开启了一个又一个道德探究之旅,使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绝对的统一,完美的整合。

人们在追寻生命意义时,总是与德性相伴。道德是人类精神的灵魂,有了它,才有发光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使人类享受高尚化,而且成为人的生命力的启动器。在“实践有发现,感悟即发现,探索能发现”学校德育工作指导思想的引领下,通过探究性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有效强化了师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增强教师实施道德教育实践与研究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了学生道德情感,促使学生道德行为形成,为核心素养时代下德育系统的建构积蓄力量,并全面助力学生的德行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