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克鲁泡特金认为:道德乃是人类间慢慢地发展而且至今还在发展的感情和感念之间的组织。遵循道德教育人本化的发展规律,实现人的德性发展。
从教育实践来看,道德教育人本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更多地关注每一个道德个体的现实生活和精神活动,使之成之为个体健康人生之必需;二是道德教育的过程和方法,更多地强调回归生活、实践体悟、淡化教育痕迹。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类自身的发展。道德教育的以人为本,必须把个体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强调道德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促进人本身的德性发展,实现人性之完善境界。人本化道德规律的宗旨在于有益于人,并为人创造美好的生活,学校通过建构向善、向美、向上的环境,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支持与机会,培养和造就有活力、勇气和智慧兼备的理想品格。
第一,环境层面-无声胜有声的潜移默化
环境在德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既是主体生存的环境,亦是教育实施的素材与媒介。如何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德育教育的传递,如何让学生们在生活与学习的环境中接受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过程,如何让环境发挥一种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是学校在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与影响力的关键和重点之一。如果说校风、学风是一种教育层面的隐性存在,那么,学校环境层面的呈现则作为一种显性存在,发挥着德育教育的功能,影响着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彩虹门里的发现世界,在宏观上呈现场域文化,在中观上凸显资源建构,在微观上体现预留空间。在宏观的场域文化建设中,我们建构爱国主义养成环境,从“发现之旅”“一带一路”“世界地图”等外体呈现,让学生们体会祖国的发展与强大,从门厅的“发现乐章”等室内呈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给予学生成长的能量;在中观的资源建构中,我们对班级教室、专业教室、活动教室,进行了资源化建设,如“我的榜样”“道德之星”“21天的习惯”等专栏,树立学生的榜样,发扬学生的道德品质,为学生的自主成长提供支撑;在微观的预留空间中,我们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园地,培养学生独立与合作的能力,“我想说”“我推荐”“我欣赏”等内容的展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校的小主人。环境塑造文化,文化培育品格,学校环境层面的底蕴时刻影响着学生们的思想与价值取向,学生关于生态保护的探究,关于节水方式的狂想,关于文明交往的思考,关于感恩教育的情景体验……均在无声胜有声中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个体生长。
第二,实践层面-有声胜无声的痕迹淡化
爱因斯坦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
淡化教育痕迹,让学生站在学校和课堂的中央,是探究性道德学习的重要方面之一。从学生出发,让学生自主建构方案,教师成为同伴。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到学习方式的确立,从学习计划的制定到学习过程的实施,从学习结果的呈现到学习效果的评价,都由学生自主决定、自主安排,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帮助和引导,不代替或包办学生的学习活动,淡化教育的痕迹,使学生在自主中体会德育的价值与魅力。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尝试自主订立活动方案的模式推进课题研究。即: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然后自主研究、学习,最后围绕这一问题制定活动方案。例如,针对学生围绕文明礼仪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制定了如下活动方案:
【方案一】活动主题:礼仪知识我知道。
活动过程:认真学习礼仪知识、礼仪故事,在此基础上绘制绘画作品,制作手抄小报,将所学到的礼仪知识进行整理。绘画作品在班级的板报或宣传栏中进行展示,以便大家互相学习借鉴。(www.daowen.com)
活动目的:学习礼仪知识,丰富对礼仪内涵的认知,培养归纳整理的能力,进一步深化礼仪教育。
【方案二】活动主题:文明榜样我发现。
活动过程:在全校范围内寻找践行文明礼仪的小标兵,整理他们的事迹,撰写征文或制作微影片、幻灯片等,向同学推荐,进行宣传。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发现能力,学会欣赏身边同学的优点,学习他们的礼仪行为,提升思想认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为全校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和材料,深化礼仪教育效果。
【方案三】活动主题:文明礼仪我践行。
活动过程:根据礼仪常规要求制定自己的践行小计划,在班上进行交流。同时制定礼仪美德储集册,每天将自己落实礼仪计划的情况进行记录,并请小伙伴或朋友、家长进行监督,21天后,请他们进行评价,之后启动下一轮践行计划。
活动目的:进行自我教育,落实礼仪常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在制定这些方案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礼仪知识,自主发现存在的问题,自主制定应对措施,不仅提高了探究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丰富了学生的道德认知。
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体会分享合作,不断发现自我与完善自我,最终在实践研究中发出最美的声音,实现自我激励与自我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