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在《爱弥儿》中曾经说过:“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
于学校人格发展而言,“自我”代表着内生机制的探索与生成;于学校所处阶段而言,发现教育则是对自我成像最好的诠释。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先生在批判继承杜威先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的模式与理论,引导学生具备科学探索与求知精神。布鲁纳先生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重要手段”,“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让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他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强调人应当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布鲁纳先生在教学内容方面采用学科课程,并加以结构化的处理,保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在崭新的时代之下,面对教育3.0时代的到来,如何适应急剧发展变化的形势,具备未来属性的学生必须具备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开拓创新的能力。作为教师,不仅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要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为之教,不在全盘接受,而在相机诱导。”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以发现教育为引领,让每一个孩子有属于自己的“中心”,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我们分析每一个孩子的特质,结合每一个孩子的自身状况,努力改善基础教育供给结构,突破单一结构的课程供给、资源供给、考试评价供给,形成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新“供给侧”结构,实现从“需求侧的拉动”到“供给侧的推动”的转变,以开放式地提问,激发思维活力,以主题式地探究,形成思维习惯。在布鲁纳先生“引导-发现”策略的指引下,构建以“观察-思辨-合作-探究-反思”五步发现教学模式为特征的显性思维课堂,教师们在情境化的思维课堂中探索出具有个性的变式,形成有效的发现与思维的培养机制,秉承着思维课堂的同一性,即呵护天性,激励发现——让学生想要思考;创设情境,自主发现——让学生能够思考;互动交流,引导发现——让学生碰撞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办学特色和个性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实现文化传承的标志。树状课程体系便是这种传承的显性呈现。
1.发现教育的特色之“形”——树状体系
以学校产生为标志的教育1.0时代,原始的自发的个别化教育形态持续近千年;以班级授课制、分科教学、现代学校组织为特征的教育2.0时代,重新塑造出的标准化的教育形态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演绎精彩。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自我成像,我校确立了“实施发现教育,培育多元之才”的特色建设思路,以思维课程为内核,并启动了发现教育特色实验。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课程”为载体,以“创新”为方向,以“研究”为动力,以师生为主体,努力挖掘潜力,张扬个性,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保障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权,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并重视学生的实际获得,进而促进学校与学生的多元发展。通过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构建“树状”课程体系,即:国家课程犹如一棵大树的根,深扎于土壤,为学生的成长奠基;地方课程犹如一棵大树的干,传输水分与养分,为课程的发展支撑;校本课程犹如一棵大树的枝,呈现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点线面,为学校的发展代言;班本课程犹如一棵大树的叶,体现着学校发展的个性与特色,学校品牌在枝的繁茂中彰显,在叶的炫彩中绽放。我们在日久弥新中,在专家引领与自我探究中,建构前置而内生的“树状”课程体系,无疑,既符合国家的硬性要求,又适应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既符合人的发展与成长需要,又能够体现学校当下发展的内生机制,并生动地刻画着发现教育的特色之“形”。(www.daowen.com)
2.发现教育的属性之“神”——思维课程
思维课程作为发现教育的典型内核,联结着学生主体与发现教育的体系性构成。为了更好地实现思维课程建构,实现让学生站立在课堂与学校的中央,我们一方面,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变式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基于思维课堂,深化教学工具研发。
无论是合作教育阶段,还是发现教育开启,思维课程一直以来是我们行走的主线。在布鲁纳先生“引导-发现”策略的指引下,思维课堂在以“五步发现教学模式”作为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呈现自主探究-领悟-发现的课堂教学过程,并从学生、教师、自主研究三个层面显性呈现了学校发展在本阶段的收获与提升。首先,我们注重学生的实际获得,真正实现学生的中央位置。我们以发现教育“五步发现教学模式”为基本培养模式,呈现自主探究-领悟-发现的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探究性思维,促使学生学会发现,真正发挥自我主体作用;其次,在核心素养的时代命题下,教师探索出具有个性变式的教学方法:数学学科的尝试、交流、分享式的教学方法;语文学科的感悟教学法和发现习作法;品德学科的参与体悟法和调查归纳法;音乐学科的形象再现法和艺术创作法;英语学科的归纳总结法和比较发现法,体育学科的联系体悟法等,不断形成教育科研的结晶,助力思维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在情境化的思维课堂中,教师们探索出具有个性的变式,形成有效的发现与思维培养机制,秉承着思维课堂的同一性,用发现模式培养思维习惯,用发现情境启发思考特质,用发现理念培养自主能力,实现学生个性多元成长。例如,聂满欣老师在《丝绸之路》的课堂上,以“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作为核心问题,通过情境化的教学场景设计,一方面,组织学生从静态的时空环境去了解古老、漫长、艰险的丝绸之路;另一方面,引领学生从动态的人物活动去认识,这是一条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友谊之路,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讨论探究的形式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在优化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真正实现思维课堂的意义与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