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国105个节水型城市建设试点,天津是南水北调受水区试点

全国105个节水型城市建设试点,天津是南水北调受水区试点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8年以来,水利部确立了甘肃省张掖市、四川省绵阳市、辽宁省大连市等城市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目前,全国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市、县已达105个。2005年,天津市被国家命名为节水型城市并列为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试点期为2006~2008年。要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

全国105个节水型城市建设试点,天津是南水北调受水区试点

下面重点介绍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些典型节水模式。

1998年以来,水利部确立了甘肃省张掖市、四川省绵阳市、辽宁省大连市等城市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目前,试点工作已初见成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目的是在不同的水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下,选取试点内容各有特色或各有侧重的不同地区,开展节水工作,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经验。目前,全国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市、县已达105个。

甘肃省张掖市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黑河流域的中游,降水稀少,蒸发强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黑河中游地区特别是张掖市,用水量大幅度增加,而经济结构和用水方式并未改进,用水效率低下,导致黑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下游长时间断流,已经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引起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东西居延海先后干涸、大片胡杨林死亡、荒漠化发展迅速,成为我国北方沙尘暴发源地之一。国务院非常重视黑河流域的生态修复问题,于2001年批准实施了黑河治理规划。为了保证黑河规划的顺利实施,实现下游生态治理与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水利部率先在张掖市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通过水权理论的探索和实践,在全面改革用水制度的基础上,采取经济结构、种植结构调整、灌区节水技术改造及一系列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措施,以提高用水效率,减少用水总量,保证完成国务院制定的向黑河下游分水指标。

四川省绵阳市位于西南长江上游地区,是西部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是国务院批准建设的科技城。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对长江水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选择绵阳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就是要突出节水减污,探索在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协调的经验,为南方水资源相对丰沛地区,特别是西部经济将要崛起的地区,起到示范作用。在全社会树立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也要节水的良好意识。

辽宁省大连市是经济高度发展的沿海城市,处于辽东半岛,水资源非常短缺,从外面调水的可能性比较小。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要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就需要建设节水型社会。大连试点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建立高效的节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主要内容,重点加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多种水源的联合调配,突出经济手段的运用,逐步形成以节流为本的区域水安全保障体系。这个试点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发展程度较高、但水资源相对短缺地区的一个典型。

2005年,天津市被国家命名为节水型城市并列为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试点期为2006~2008年。

1.张掖市:我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

张掖市在2001年7月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2002年12月,水利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了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方案。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践,使张掖市在连续3年大幅度削减用水量完成黑河分水任务的情况下,又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实现了黑河分水和经济增长的双赢。张掖市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已初见成效。

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地处黑河中游,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基地。张掖水资源利用的规模与结构对黑河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

汪恕诚指出,总结张掖等地的试点经验,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可归纳出以下10个要点。

(1)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人均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缺水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制约因素。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3)制定流域水资源规划,明确初始用水权,是建立节水型社会工作基础。由于流域水资源的相对独立性,全流域的初始用水权分配就是第一位的工作,流域用水权分配是区域用水权分配的依据。各流域机构在制定流域水资源规划时,要把用水权分配作为重要内容,并尽快确定各区域的用水权指标。在各流域或区域分配初始用水权时,要注意保证充分的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要注意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特别是行政区划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经济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要注意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承载注意保留一部分用水权指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储备。

(4)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的第一步。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用来明确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乃至各单位、各企业、各灌区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水资源的微观定额指标,用来规定社会的每一项工作或产品的具体用水量要求。通过控制用水指标的方式,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达到节水目标。这是节水型社会的初级阶段。

(5)综合采用行政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科技措施,来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建设节水型社会,要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要开展用水制度改革,建立与用水权指标控制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节水型社会,要十分注意经济手段的运用,最重要的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充分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

(6)制定用水权交易市场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的第二步。通过用水权的市场交易,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并引导水资源向节水、高效领域进行配置。这是节水型社会的高级阶段。

(7)要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水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资源,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这就决定了水资源不能完全靠市场来调节,还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主要表现在: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资金支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经济结构调整意见,提出合理的初始用水权分配方案;制定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和公平的水市场交易规则;保障公民,特别是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用水的权利和用水安全;保障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等。建设节水型社会要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要成立用水户协会,参与用水权、水权、水量的分配、管理和监督。用水户协会要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调动广大用水户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积极性。

(8)水资源统一管理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体制保证。水资源统一管理包括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两个方面。在建立节水型社会的管理区域、市场范围内,则必须实行城乡水资源一体化管理,这是实施水权管理的前提。

(9)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水利部在甘肃省张掖市、四川省绵阳市和辽宁省大连市进行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已逐步取得成效。希望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尤其是北方干旱缺水地区,都能有各自的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持工程,是一项创新工程。让我们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勇于实践,开拓创新,走出一条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10)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也是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可以比照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节水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2.大连市: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大连市是继甘肃省张掖市、四川省绵阳市之后,第三个被水利部批准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城市;也是我国沿海经济较发达,水资源缺乏地区率先进行试点的城市。一年来,根据水利部和省政府联合批复的《大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抓紧建立节水型社会的组织领导、法律法规、水价改革、社会宣传等长效机制,全面推进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节水管理组织领导体系。为确保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开展,大连市成立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领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和区、市、县主要领导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市水务局,由水务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制定了《大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各有关部门和区、市、县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在此基础上,大连市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有关工作进行了责任分工。

为加强对全市节水工作的组织领导,2004年8月,大连市第三次调整了市节约用水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这个领导小组自成立以来,其正副组长均由常务副市长和主管副市长担任,成员有市计委、建委、经贸委、水务局、科技局财政局、质量监督局、农发局、环保局、城建局等部门的一把手,办公室设在市水务局。领导小组不定期对全市节水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协调,强化了对全市节约用水工作的领导。目前,大连市已经建立了两个比较完善的节水管理系统,分别形成了五级节水管理网。即市节水办到局(总公司)、企业、分厂(车间),最后到班组;市节水办到区市县、街道、社区,最后到居民组。这两个系统的两个五级节水管理网,每个层次都有管理机构和专(兼)职管水人员,并根据不同时期机构、人员变化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2)建立健全了节水用水法规机制。目前,大连市已出台的节水相关法规和规章有《大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大连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大连市引水供水工程设施保护条例》、《大连市城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大连市城区地下水取水许可制度》、《大连市城市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区区划》、《大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大连市市区地下水取水许可审批暂行规定》。2004年9月,《大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经修改后重新颁布实施。《大连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大连市城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已进行了多次修改,进入了报批程序。大连市还根据水务管理工作的需要,正在抓紧制定多部水务管理的配套法规和规章,以进一步完善水务管理的法规规章体系。

为保障法规规章的贯彻实施,2004年5月,大连市组建了水政执法监察支队,加强了对全市水务管理工作的执法监察,对违章用水、浪费用水、损坏供水设施等行为依法进行处罚。2004年处罚私自开采超范围取地下水31起,查处178家商户窃水行为,追缴水费92.93万元。

(3)初步建立了水价运行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试点工作。主要从7个方面建立了水价机制。一是开征收了水资源费。大连市建立了水资源费分级征收体制。大连市建成区范围内的水资源费由市水务局所属的城市供水管理处负责征收,并足额上缴市财政;所属区、市、县的水资源费由当地水务(水利)部门负责征收,并足额上缴同级财政。征收的对象主要是利用自备井直接取用地下水的用水户和少数取用地表水的用水户。二是在开征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中,将供水配套费列入其中。2004年10月,大连市下发了《关于改革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的通知》,将原有的水源建设费、水资源增容费等9项收费合并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用于城市水源等大配套设施建设。该项收费标准为按建筑面积200元/m2,其中供水配套收费为60元/m2。三是合理调整城市供水价格。目前,大连市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为2.0元/m3,工业及行政事业单位用水为3.2元/m3商业、旅游业、大众浴池用水为5元/m3桑拿浴、游泳馆等行业用水为20元/m3。四是开征了城市污水处理费。目前,对城市居民征收的污水处理费标准为0.60元/m3,含在居民使用自来水水价中;对非居民征收的污水处理费为0.90元/m3;对特种行业征收的污水处理费为1.10元,统一由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在抄表计量的基础上征收,上缴市财政。五是制定了再生水价格,鼓励再生水销售。目前,大连市由物价部门确定的污水再生水水价为0.80元/m3,中水销售价格为2.66元/m3,由投资主体或产权人收取作为销售收入。六是实行了超基数用水加价和超计划用水加价制度。对居民用水实行了超基数加价措施,规定每户每月用水基数为8m3,超过部分按每10元计价。对超计划指标用水的工商企事业用水单位及个体业户,其超量部分,按现行水价的1~5倍加价收取手费。七是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大了对各种水费的收缴。为确保各种水费的收缴,从行政上通过水政监察队伍进行处罚和追缴,同时按照“前事不清,后事不办”的原则,限制收费单位和用户的用水行为;从法律上通过与人民法院建立起诉应诉制度,对拒不缴费和长期拖欠水费的单位和用户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www.daowen.com)

(4)全面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大连市经济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工业结构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上。大连市分批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企业搬迁改造工作。在企业搬迁改造的过程中,对高耗水、低产出的产业和产品进行了重新整合,关、停、并、转了一批企业,基本上遏制了工业用水(市政供水)增长的趋势。过去大连市城市供水是以7%~10%的速度增长,近年来,大连市城市供水量基本上维持在90万m3/d左右。工业、商业、生活用水基本上各占城市供水总量的1/3左右。《大连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确定了把大连建设成为“一个中心、四个基地”的现代化城市,即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石化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基地、造船业基地。同时把发展消费类轻型工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明确了以服装业、家具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食品饮料等为重点的轻型工业发展思路。“一个中心,四个基地”以及发展轻型工业将使大连市的水资源得到更加科学的配置。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大连市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大力发展了“节水农业”、“高效农业”和“都市农业”,进行了水田改旱田工作。近年来,大连市已将20万亩水田改为旱田。同时,建设了43个现代化高标准节水灌溉自动控制工程,使现代化农业园区和多处花卉基地、蔬菜基地、牧草基地灌溉水利用率达到80%以上,有效控制面积达到6万亩。

(5)非常规水源利用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海水利用方面,一是加强海水直接利用。目前,大连市有21个单位直接利用海水,年利用海水量13.14亿m3,日均360万m3。海水大部分用于工业设备间接冷却水,如发电厂汽轮机的冷凝器冷却,石油行业的油品冷却、化工行业的钛板冷凝器冷却、渔业的氨液冷凝器冷却、造船业的空压机和热处理炉冷却等,全市共有海水冷却设备1166台,间接冷却用海水量为12.86亿m3,占全市海水直接利用量的97.87%。另外,在化工、水产养殖业上做洗涤、水产冷冻品的解冻、水产品初加工等海水用量为1120.69万m3,占全市海水利用量的0.85%。海水用在其他方面,包括洗浴、冲厕、清扫、锅炉冲渣、除尘等方面,用量为1533.31万m3,占全市海水利用量的1.18%。二是开展海水淡化。大连市已建成了长海县大长山岛镇、长海县獐子岛镇、华能大连电厂、大连石化总公司、大连港30万t矿石码头等5座海水淡化厂,其海水淡化能力为11400m3/d。市政府投资1300万元建成了1000m3/d的海水淡化厂,扩建到2000m3/d,供大长山岛镇居民生活用水。长海县獐子岛镇引进德国海水淡化技术和设备,主体投资336万元建成了1200m3/d的海水淡化装置。华能大连电厂建成日产淡水2000m3/d的海水淡化装置供发电锅炉用水。大连石化总公司投资建成日产5000m3/d的海水淡化装置,用于生产用水。2004年9月,大连港建成日产1200m3的海水淡化装置,为30万t矿石码头供淡化水。

在污水再生回用方面,大连市现有春柳河污水处理厂、马栏河污水处理厂、付家庄污水处理厂、开发区水质净化一厂和二厂等5座大型污水集中处理厂,污水处理设计总能力为37万m3/d,实际处理量为28万m3/d,回用量为7.242万m3/d。开展污水资源化、产业化开始运作。中新合资大连恒基新润水务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人民币,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污水处理厂北侧占地3000m2,兴建了设计能力为3万m3/d的大型BOT中水利用工程项目。工程竣工并投入试运行,3月正式产水。目前,该项目日产中水1.5万m3,向西太平洋石化公司及鞍钢新轧——蒂森克虏伯钢板厂等企业供水,用于工业冷却,日供水量0.7万m3。该项目的水源来自于开发区第一污水处理厂按照环保要求处理的污水,采用先进的恒基自主知识产权——生物膜技术对已经环保处理的污水进行深度处理,使之达到中水水质标准,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应用。

2004年9月29日,大连泉水污水处理厂在东北地区最大的居民住宅小区开工建设,该项目总建设规模为日处理水量14万m3,一期规划日处理能力3.5万m3,占地2.5hm2。与以往城市污水处理方式不同,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排放污水将由居民小区回收,经深度处理成再生水利用,实现中水回用,并首次将中水直接引用到居民家中,用于冲洗厕所、绿化、喷洒街道等,从而真正实现由单一的污水处理达标向污水综合利用转变,实现城市用水的良性循环。

在中水利用方面,目前,大连市已经建成中水设施达36座,设计处理总能力达到6674m3/d,其中正常运行的有18座,实际处理量2015m3/d。正在建设的中水设施13座,设计处理能力2555m3/d。已规划配套建设中水设施的有9座。

在雨水收集利用方面,大连市提出开展集雨工程建设,掀起了集雨工程建设的高潮。在城市,完成了海昌枫桥园、大有恬园雨水和生活污水综合利用项目。同时完成了东北财经大学、大连轻工业学院、大连染料有限公司、一汽大连柴油机厂及海昌集团集雨工程可行性报告。在农村,共建成重点集雨示范工程64项,小型集雨工程1530座,总集雨面积180km2,设计蓄水量350万m3,可灌溉果树、蔬菜、花卉、牧草等经济作物6万余亩。

(6)加强了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编制了《大连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2003年投资10596.1万元,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7.77万亩,其中池台田经济林10.68万亩,水土保持林33.49万亩,农业梯田0.1万亩,蚕场更新补植2.5万亩,封禁治理1万亩。同时治理小河道45.3km,修建谷坊128个,塘坝6座,作业路130km,土石方总量2675.4万方。对碧流河水库、英那河水库、朱隈子水库、刘大水库、洼子店水库、松树水库、东风水库等7座大型水库的周边环境进行了重点整治,目前对7座水库上游的水土保持规划报告已经完成,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224hm2,修水平梯田2584hm2,池台田9603hm2,退耕还林7731hm2,鱼鳞坑22768hm2。修塘坝768座,作业路316km,谷坊8530座,工程总投资17155万元。

2004年大连市新建人畜饮水工程269处,解决了15.15万人、0.8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86万亩,新修、加固河道堤防154.8km,疏浚河道117.8km,绿化河堤344.8km,完成水库除险加固13座。

(7)全面开展了节水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由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组织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节约用水宣传教育活动。水务主管部门组织进行了多次有针对性的水资源管理和节水政策法规和业务培训班,重点提高全市水管干部职工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培训和讲座,水平衡测试、用水定额、用水统计、计划指标管理培训等。同时,每年都以“世界水日”、“城市节水宣传周”为契机,开展集中的全市性节水宣传活动。有关职能部门,如市委宣传部在全市开展了“节约用水,爱我家园”和“每人每天节约一盆水”活动,市经委开展了“节能宣传周”活动等。各区、市、县还充分利用广场文化、楼道文化、巴士文化等载体进行广泛的节水宣传活动。二是由全市各新闻媒体进行的各种形式的节水宣传活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发挥各自的宣传优势,每年都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节水宣传活动。如《大连日报》举办了节水征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知识竞赛,并开辟了节水宣传专版等;报纸、广播、电视常年进行节水公益广告宣传等。三是由各企事业用水单位组织进行的节水宣传活动。各企事业单位充分利用厂报、墙报、厂内广播等载体进行节水宣传活动,如大学举办的节水演讲、文艺演出、“节水杯”球赛等,用水企业举办的提节水合理化建议活动等,在各用水厂所张贴节水不干胶贴,在厂内、校内悬挂节水标语口号等。四是由市民自发进行的各种形式的节水宣传活动。如老年节水秧歌队等。西岗区石道街道钟玖功老人编写了脍炙人口的“节水诗”,书画家张绍先举办的个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书画展、实验幼儿园的小朋友广场节水宣传等。

为配合大连市试点工作的开展,在部展览音响制作中心的支持下,大连市摄制了《水与大连》电视专题片,并制作了1000盘DVD光盘,同时还制作了26块大幅节水型社会宣传展板,2000册节水型社会宣传折页画册等。

(8)节水防污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污水再生水的回用。目前大连开发区通过兴建水质净化厂和对再生水的使用,污水已经实现了零排放,污水再生水实现了资源化。市内三大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已经开工建设的泉水污水处理厂将首开居民住宅小区污水再生利用的先河,将达到中水水质要求的水用于小区的非生活饮用水方面。目前,大连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4.44%,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25.86%。二是对中水的利用。大连市的中水设施配套主要在单体建筑中进行,如大型酒店、宾馆、学生公寓以及综合性办公场所。日利用量2000多m3。三是大中型企业对水的循环使用。部分用水量较大的工业企业自建了小型的污水处理设施,将再生水用于本企业中,日利用量3500多m3。同时,多数大中型企业采用先进的用水设备和工艺,加强对市政供水的循环使用。目前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4%,间接冷却水循环率达97%,锅炉蒸汽凝水回用率达61%,工艺水回用率达79.1%,万元工业产值取水量递减率达7.5%,均高出《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规定的指标标准。

3.绵阳市:节水成效显著

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绵阳人的节水意识普遍增强,形成了全民亲水、爱水、节水的良好社会风尚。全市一年节水总量达5.78亿m3,相当于两个大型水库蓄水量。

绵阳人均水资源量为2200m3,人均占有水资源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5%,与全国基本持平。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连年交替发生。全市70%的降雨集中在6~9月,60%以上的降水分布在西北山区。由于生活、工业和农业废污水的持续排放,绵阳城区的安昌江、芙蓉溪、涪江等河流水体及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在用水方面,落后的用水方式导致大量可利用水蒸发、渗漏,并导致了全市47.2%的面积水土严重流失,加剧了全市土壤退化和泥沙淤积。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003年6月,《绵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方案》批复后,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把节水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科技城建设的一次重大机遇,并坚持“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价格调控、数字调度、科技治污、人水和谐”的节水理念,通过政策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以水权管理为基础的节水运行机制,以水价调节为重点的节水激励机制,以人水和谐为目的的排污管理机制,初步建成了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

由于节水型社会建设涉及到职能的调整,用水观念和习惯的改变,同时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发展。绵阳通过组建统一的政府管水体制、产权制度改革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组建用水户协会等有效措施,使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水资源统一、全社会参与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已经建立。同时,绵阳人还狠抓水资源综合规划,实行水资源计划分配制度,编制完成了全国第一个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绵阳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出台并实施了《绵阳水量分配调度方案》、《绵阳用水定额标准》等规范文件,建立起了水资源总量控制和计划分配制度,对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居民生活用水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建立起了以定额管理为基础的节水运行机制,使各行各业用水节水有了参照的标准。

同时,绵阳还积极推行了以水价调节等经济手段为重点的节水激励机制,适当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拉大地下水与地表水、城市供水管网内与管网外、生活用水与非生活用水之间的水资源收费标准,实行定额用水超额累进收费制度,建立节奖超罚机制,用经济杠杆调控节水,并狠抓了以人水和谐为目标的排污管理机制建设,制定控制排污总量的依据,彻底普查排污源,限制排污总量,并征收污水处理费用,加大对污水处理企业的资金支持,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治污能力。

通过三年努力,绵阳节水胜利推进,成效显著,受到了中央有关部委的首肯,一致认为绵阳节水经验值得在推广。目前,武引一期工程灌区和绵阳农科区的农业节水示范建设已初见成效。绵阳九洲集团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三年前的64.57m3/万元降低到现在的6.07m3/万元,三年共计节水356.06万m3,节支增收437.3万元;东材企业年用水也从400万t降到了240万t,年节约用水达160多万t。

据统计,绵阳工农业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34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82亿元,但当前全市用水量仍控制在17.1亿m3范围内,万元GDP取水量从475m3降到了355m3,仅此每年全市总计节水达5.78亿m3。实现了出境流量保持在56m3/s以上的目标。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增加到78万亩,渠道配套防渗450km,武引灌区部分渠系水利用系数从0.37提高到了0.6,工业节水试点企业的水重复利用率从两年前的50%提高到了85%以上。绵阳城区通过“引涪济安”生态补水工程、闸坝工程、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建设,把排入两江的生活和工业废水拦截进入城市污水管网,使涪江水质即使在枯水期也能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城区水域面积达到了6.52km2,绵阳的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4.天津市:大力推进农业节水

天津市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滨海城市。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水资源短缺这一主要矛盾,以“建设节水型城市、发展大都市水利”为治水目标,始终坚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开展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积极探索农民公共参与的机制;农业节水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节水灌溉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截至目前,全市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277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2%,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水利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天津市主要采取了以下节水措施: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根据各区县水源状况,因地制宜编制节水灌溉发展规划。全市按照山丘区、井灌区、地面水灌区和旱作区等四个区域,对各种节水技术及措施进行合理配置及集成,形成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节水灌溉技术模式;同时,结合各区县经济条件、农业种植结构等,确定重点发展模式。在蓟县、宝坻、武清、宁河、静海等产粮区县重点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在环城郊区的设施农业种植区,重点发展滴灌、渗灌、微喷灌;塘沽、大港、汉沽等三个滨海区,结合种植结构调整,围绕葡萄和枣树等特色种植,重点发展管道输水与滴灌、渗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为农业增效和发展休闲观光旅游提供水利保障。为确保规划任务顺利完成,市委、市政府还责成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详细的分步实施计划,层层分解任务指标。由于目标制定合理,采取措施得力,据统计,近年来天津市每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平均在20万亩左右,超额完成了既定的规划任务。

突出重点,典型示范,全面推动。天津市里自沽灌区是有3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的大型灌区,自1998年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来,累计完成投资6700多万元,对11.76万亩灌溉面积进行了节水改造。改造后的灌溉面积,年节水能力达到3000多万m3,增加粮食生产能力600多万kg。里自沽灌区节水改造取得的显著成效,带动了其他重点大中型灌区开展节水改造的积极性,目前已有6个重点中型灌区和1个大型灌区编制完成了灌区节水改造规划,待有关部门审查批复。市委、市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自1996年以来,共建成17个不同类型的节水灌溉示范区,控制面积近10万亩,带动全市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0多万亩。大港区中塘镇、汉沽区茶淀镇、津南区农业科技园区等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分别围绕枣树、葡萄、花卉等特色种植,对管道输水灌溉、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进行了展示和示范,带动了周边地区节水灌溉工程的快速发展。津南区农业科技园区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5亿多元,建成了集名贵花卉、高效农作物的科研、开发、生产、深加工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园区,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服务。为鼓励和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发展节水灌溉,市财政每年拨出1000多万元的资金专项用于全市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补助,区县财政和乡镇也相应给予一定数量的匹配资金;对通过“一事一议”开展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采取“以奖代补”、“先干后补”方式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据统计,1998年以来全市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近6亿元。为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天津市水利局充分发挥节水灌溉试验研究中心和灌溉试验站的作用,利用试验场地对各种节水灌溉技术、设施进行试验、展示和研究,分批组织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参观、培训;各级抗旱服务队、乡镇水利站具体负责现场指导农民掌握农业节水工程的运行和管理。为普及农业节水知识,让农民及时了解节水灌溉新信息,市水利局以《天津市农水科普信息》为平台,及时将技术和信息传达到农村和农民手中。

改革机制,增强意识,促进节水。近年来,天津市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购买产权等形式,对两万多处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了大胆而有效的改革。同时,积极探索并推进农业灌溉计量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按亩收费转为按方收费。静海县台头镇灌溉供水工程、宁河县后棘坨节水示范工程、塘沽区中心桥灌区、南窑园田区等均实行了水表计量、按方收费。为鼓励和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灌溉管理的积极性,宝坻、宁河、汉沽等区县结合灌区节水改造和节水工程的建设,把灌区内末级渠道的管理与使用权移交给农民,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田间的用水和工程管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从过去被动投劳变为主动投资建设与管理灌溉工程,既提高了灌区用水效率又缩短了灌溉周期,降低了灌溉成本。依据沿海的特点,近年来天津市还在发展海水养殖,置换淡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溉和水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天津市节水灌溉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在全市连续遭受7年干旱、地表水几乎枯竭、每年农业受旱面积都在200万亩左右的情况下,快速发展的节水灌溉工程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适时、可靠的用水,农业生产能力基本保持稳定,各种作物的亩均产量与正常年份基本持平或有所增长。如小麦、玉米亩产量分别由平水年1995年的272kg、340kg提高到干旱年2001年的282kg、356kg。二是城市郊区的农业种植区,依据水资源状况进行了种植结构的调整,优质、高产、高效、低耗水农作物的种植比例大幅提高。耗水量较大的水稻种植面积从100多万亩压缩到20万亩左右,小麦由220万亩压缩到130万亩,优质粮食品种逐年提高;耐旱的棉花种植面积今年达到128万亩。三是缓解了城乡用水矛盾。为确保城市供水安全,部分区县在削减农业引调水的情况下,通过采取抗旱和节水工程建设等措施,基本保证了正常农业生产用水。四是取得了较好的节水增产效果。经测算,全市节水灌溉与传统灌溉相比,年节水能力达到7亿多m3,年增加农业生产能力折合粮食13.8万t,估算直接增加经济效益可达2.77亿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