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行动中,将节约资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来认识,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三者共同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并在实践中推行这一基本国策。
自2004年初开始,党中央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曾多次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强调了资源节约的重要性。2004年6月,国务院决定自2004年至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的一系列大型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节约型社会”被首次正式写入党的重要文件,《决定》指出,“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重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中央领导对资源节约的有关指示
· “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胡锦涛在2004年3月10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
· 于2004年至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节约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
——2004年4月初国务院的决定
· “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
——胡锦涛在2004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 “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依法保护与合理利用国土资源。”
——温家宝在2004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 “要加快研究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尽快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利用制度。扩大循环经济覆盖的领域,从生产、消费、回收等环节,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从城市、农村等区域,探索不同类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曾培炎在2004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www.daowen.com)
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五个与资源紧密相关的重大问题。第一,要更新经济发展绩效的评价方法,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社会冲突等经济发展成本纳入考核范围,采用绿色GDP。第二,要研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理顺资源及加工链条中的价格关系,逐步用“需求为导向”的价格形成机制取代现行的“成本加成”的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价格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状况”,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煤、电、油、运力不足的矛盾。第三,要在严格土地审批的基础上,探索土地价格市场化机制,让真实的市场价格引导土地开发与流转。第四,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改进宏观经济管理,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环和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第五,要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
2005年3月,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明确提出要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要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要抓好重点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要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论述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共中央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指出,今后15年将是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资源需求将快速增长,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也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因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既是保持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在2007年10月15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在论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指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在论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时还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部分,其中提到要建设“生态文明”,并首次把这个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这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具体内容如下: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