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体及特性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体及特性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合理性是资源节约的重要标准。因此,提高资源价格确实有助于资源节约,但必须考虑资源需求的价格弹性。政府或上级最鼓励节约的资源应放在资源节约的优先位置,这是基于政治一致性、管理统一性的考虑,也是基于瞄准考核体系的考虑。资源节约的要求和难度因资源种类而异。对于战略性资源而言,其节约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减少对本国、本地区资源基础的消耗,尽可能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体及特性

1.如何决定先节约什么资源?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虑至少五个方面的因素。

(1)资源相对丰歉的因素,即最缺什么、最不缺什么。最缺的资源要最先节约,并用较丰富的资源替代较稀缺的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源间的相对稀缺度决定了资源节约的时间顺序。

小知识:资源需求弹性

资源需求弹性分为两种,即资源需求收入弹性和资源需求价格弹性。前者是指居民收入变化对其资源需求的影响程度,或资源需求变化对收入变化的响应程度,即资源需求收入弹性为资源(品)需求变化率与消费者收入变化率的比率,公式表示为:Dei=(ΔD÷D)/(ΔI÷I),式中Dei为资源需求收入弹性,ΔD为需求变化量,D为需求基数,(ΔD÷D)为需求变化率,ΔI为收入变化量,I为收入基数,(ΔI÷I)为收入变化率。资源需求收入弹性一般为正,即需求随收入增长而增长,反之亦然。

资源需求价格弹性又分为自价格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资源需求自价格弹性是一种资源(品)需求变化率与该种资源价格变化率的比率,公式表示为Dep=(ΔD÷D)/(ΔP÷P),式中Dep为资源需求自价格弹性,(ΔD÷D)为需求变化率,(ΔP÷P)为价格变化率,自价格弹性一般为负,即自价格上涨导致需求下降;资源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是指A资源需求变化率与(与A具有替代关系的)B资源价格变化率的比率,称为资源A与资源B的需求交叉弹性,交叉价格弹性一般为正,即B的价格上涨导致对A的需求增长,或A价格上涨导致B需求增长,例如猪肉价格的上涨导致对其他肉类需求的增长。

(2)经济因素,即节约什么资源在经济上回报率最高。应选择节约经济回报率比较高的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源节约的经济回报率决定了资源节约的时间顺序。经济合理性是资源节约的重要标准。资源节约必须保证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经济回报率高低与单位资源的价值亦即价格联系在一起。因此,提高资源价格确实有助于资源节约,但必须考虑资源需求的价格弹性。弹性小的资源资源节约的潜力较小,难度较大,提高资源价格的节约效果有限。

(3)政治或管理因素,即政府特别是上级最鼓励节约什么。政府或上级最鼓励节约的资源应放在资源节约的优先位置,这是基于政治一致性、管理统一性的考虑,也是基于瞄准考核体系的考虑。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源节约须纳入政府的考核体系,与官员的升迁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将资源节约工作落到实处。

(4)环境及生态因素。几乎所有的环境及生态问题都源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所以应最先考虑减少环境及生态破坏最严重的资源的利用量。

(5)还要考虑技术因素。不是想节约什么就能节约什么的,需要相应的技术,没有技术就只能停留在希望、设想的阶段。

2.不同种类的资源,其节约的要求、难度等有差别吗?

资源节约的要求和难度因资源种类而异。资源分类方法有许多,每个分类方法都有其关注的重点。

(1)按资源的位置特性,可将资源分为原位性资源和开采性资源,前者是指位置不可移动而只能就地利用的资源,如土地资源;后者是指位置可移动的资源,如矿产资源。原位性资源与开采性资源的资源节约要求有所不同,前者的节约应主要通过选择较适宜的产业或项目,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强度,如提高土地的利用强度或土地产出率;后者的节约则主要在于运用其他生产要素进行必要的替代,如通过增加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投入而减少矿产资源的消耗,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而减少对矿产资源的消耗等。一般地讲,政府对于原位性资源及其节约的关注程度往往比较高,如对充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视程度比较高,特别在人多地少的发达地区和城市尤其如此;对其于开采性资源,则由于其位置可移动性、稀缺的可调节性,对其节约的重视程度往往较低,如认为能源可以通过贸易得到保障等。

(2)按更新速度可将资源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前者是指具有较强自我更新能力的资源,如生物资源;后者是指不能更新的资源,如矿产资源。显然,对于可更新资源而言,其节约的重点在于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的可更新能力,使其服务功能持续地发挥到理想的状态;而对于不可更新资源而言,节约的重点在于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般地讲,人们由于对可更新资源的自然属性的认识缺乏,往往对节约不可更新资源的重视程度高于对节约可更新资源的重视程度。事实上,把握可更新资源的合理利用强度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这也是导致资源节约不重视可更新资源的重要原因之一。

(3)按资源存在的时间可将资源分为流失(逝)性资源和非流失性资源。前者是指即时存在、稍纵即逝的资源,又称流量资源,最典型的就是气候资源;后者是指长期存在、其数量和质量不因时间推移而发生显著变化的资源,又称存量资源,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多数资源。对于流失性资源而言,其资源节约的重点在于提高资源利用的能力,如提高对光、热等气候资源的利用能力,进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对于非流失性资源而言,节约的重点在于合理地安排资源的利用结构(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控制资源利用的速度和规模,并尽可能地用流失性资源替代非流失性资源(如用光电和风电替代火电)。一般地讲,只有非流失资源或存量资源才有节约的问题,而这也是资源节约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

(4)按所有权分割特性,可将资源分为专有资源和共享资源。前者是指边界清楚、可以分割、可以排他的资源,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后者是指边界不清、不可分割、不可排他、公共进入的资源,如公共水域、无主土地等。对于专有资源而言,资源节约的重点应是责成资源所有者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包括技术、经济等措施节约资源;对于共享资源而言,其节约的重点则在于尽可能地明晰产权,实现资源共享共管,达成合理的利用份额分配方案,实行行政许可管制等。一般地讲,专有资源的节约难度要小于共享资源,因为前者有明确的产权主体,而明确的产权主体意味着明确的资源节约主体。

(5)按作用大小可将资源分为战略性资源和非战略性资源。前者是指关系国计民生、非常态时难以从国际市场获得的资源,如水、石油、耕地资源;后者是指重要性较低、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从国际市场上获得的资源。对于战略性资源而言,其节约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减少对本国、本地区资源基础的消耗,尽可能地从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上获得所需资源,建立战略资源储备,防止出现资源供给的中断、波动等;对于非战略性资源而言,其节约的重点在于运用一切可能的措施,包括科技、市场、政策、法律等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一般地讲,越是重要的资源,其节约的难度就越大,因为其可替代的空间较小、替代的科技创新难度较大。

3.如何测算资源节约的潜力或空间?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很有必要了解和把握特定时期资源节约的潜力或空间到底有多大。严格说来,要测算资源节约的潜力或空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一般看来,可以采用以下三个办法来测算或估算。

(1)同类地区横向比较方法。也就是说对比社会经济条件相同或相近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率,从中找出本地区资源效率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可能的节约潜力或空间。当然,同类地区在不同时期也必然出现资源效率方面的差异,也就是说今天的同类地区并不能完全代表或反映本地区未来的资源效率水平。为此,要考虑到时间因素(如技术进步、价格上升)对资源节约的影响,换句话说,要在同类地区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设定一个效率提高的空间。

(2)定额比较方法。一般来讲资源利用定额都是经过严格计算得出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说服力。在确定本地区资源节约潜力时,可以比较目前实际资源效率与资源定额(资源效率目标)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潜力。这种办法比较简单,而且易于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根据目标测度差距或潜力的方法,是一种目标导向性的方法,或者说是目标管理方法。(www.daowen.com)

(3)结构分析方法。这里说的结构主要是指产业结构及城乡结构。这两个结构直接决定着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及其变化。结构的变化是资源效率变化、从而也是资源节约的关键所在。为此,要根据结构变化趋势,或者根据结构调整要求,来测算资源消耗总量的可能变化,从而可以测算出资源节约的潜力。例如,高能耗产业比重下降会直接导致能耗总量的下降,反之亦然;同样,高水耗作物种植面积的压缩,会节约水资源,而不同作物用水定额的比较就可以测算出种植结构变化的节水潜力。

当然,上述方法及其他方法也可以结合起来运用,相互印证,取其中可信度最高的测算结果,用以作为确认资源节约潜力或空间大小的依据。但无论如何,不能“拍脑袋”说资源节约的潜力有多大多大,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在此,特别强调可以用节约指数来测度资源节约的潜力。

节约指数:又称为资源绩效指数,它是一种相对指标,即一个地区资源消耗强度与全国平均水平比值的加权平均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SIj为第j个地区的资源绩效指数;wij为第j个地区第i种资源消耗的权重;xij为第j个地区第i种资源消耗总量;gj为第j个地区的GDP;Xi0为全国第i种资源消耗总量;G0为全国GDP总量;x/g或X/G实际表达的是一个地区某种资源消耗绩效与全国相应资源消耗比值的加权平均。该指数的大小,不仅能够反应一个资源绩效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大小,而且能够反应该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相对差距大小。如果该指数等于1,则说明该地区的资源环境绩效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同;如果该指数大于1,则说明该地区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该指数小于1,则说明该地区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专有资源与共享资源,哪类更易开展资源节约?

这里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专有资源、什么是共享资源。所谓专有资源,是指资源的自然边界清楚、可以进行物理和法律意义上分割、使用上可以实现排他的资源,也就是说可以确认其唯一产权主体的资源。此类资源种类很多,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所谓共享资源,是指要么资源的自然边界不清,要么从物理学意义上、法律意义上不可分割,要么在使用(时间)上不可排他,要么由于人为原因还没有明确归属关系的资源,也就是说难以确认唯一产权主体的资源。此类资源也很多,如公海、大的江河湖泊等水域,公共用地,地下水资源等。

显然,由于其产权主体明确及唯一性,专有资源的节约要更容易一些。因为此类资源的归属关系明确,为谁节约、由谁节约、节约的利益归谁等问题十分明确;而共享资源的节约较为困难,因为其归属关系模糊,为谁节约、由谁节约、节约的利益归谁等根本问题并不明确。

每个地区或多或少地存在共享资源,在资源节约中不能忽视此种现象。基于节约资源的基本理念,对待共享资源的基本态度是:尽量将共享资源存在的范围、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从经济、法律等方面明晰资源产权;对共享资源采取有价许可证制度,包括实行捕捞许可制度、地下水取水许可制度等;对部分共享资源(如公园、风景名胜)实行托管。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共享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5.资源各类功能之间有什么关系?

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故而将自然资源称之为自然资源基础。资源对于人类来说具有多种功能。

(1)所有财富的来源,即通常所说的“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土地可以广义地理解为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矿产、生物等资源。

(2)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资源同资本、劳动力、技术等一道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其配置与利用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而显著的作用。在短缺的时空范围内,资源的生产要素特性体现得尤其充分,是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所应重点考虑的因素。

(3)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称之为不动产,包括土地、水域、矿区等在内的自然资源,其财富的特性体现得尤其充分,且与其他财产相比,更具有保值和增值的特点,因此自然资源越来越多地作为投资的重点领域

(4)资源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其利用直接关系到环境质量及其变化。

(5)资源是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其数量、质量及分布状况,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社会形态与发展方向等,亦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或地区而言,其社会形态可能以较强的民族危机感和内部凝聚力、较强的科技创新动力等为主要特征。

(6)资源是重要的战略因素之一。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非常态下难以从国际市场上获得的战略性资源,其数量、质量及分布状况,更是重要的战略因素,甚至成为重要军事因素、国际关系因素。石油、淡水、土地、贵重金属资源等的战略重要性和敏感性较高,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当然,我们还可以列出资源的其他许多功能。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同一种资源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或者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同一类资源可能赋予不同的功能。例如,在极度缺水的国家或地区,会将淡水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赋予其包括资源、生态、环境、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功能;而在水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则很可能仅仅将水的功能局限为资源和生态功能。因此说,我们应当结合所在地区具体分析每种资源的主要功能究竟有哪些,在确认其主要功能后,应当着力将之配置到最重要的功能或用途上,以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这本身也是对资源的节约。

6.允许奢侈品流通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相矛盾吗?

通常人们将单位价值高、价格昂贵、消费群体较小的商品称为奢侈品。从人的本质上讲,向往美好的生活无可厚非,适度消费奢侈品也是在所难免的。应当承认,消费观念、消费能力、消费水平因人而异。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总会有一部分人具有奢侈品消费的观念和能力。对此无可厚非,应当允许其存在,尽管这种消费方式有悖于资源节约的理念和要求。另外,奢侈品也是动态的、变化的。今日的奢侈品,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普通物品、大众物品。例如,今天的电冰箱正是从30年前的奢侈品演变过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消费奢侈品,可以刺激奢侈品制造技术的发展,从而有助于不断降低其生产成本,并最终成为广大消费者均用得起的普通物品。

在此,还需要注意到的一个问题是,奢侈品只意味着价格昂贵,但并不一定意味着资源消耗较大。在此意义上讲,奢侈品消费与资源消耗或资源节约与资源浪费,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无需将奢侈品消费与资源节约对立起来,允许奢侈品在市场上流通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并不(一定)矛盾。问题的关键在于应当根据资源容量对物品进行分类,将物品分为高资源密度、中资源密度和低资源密度的物品。根据资源节约的要求与理念,应尽可能地减少高资源密度物品的生产、供给和消费,扩大低资源密度物品的生产、供给和消费,并且在消费中尽可能以后者替代前者。这样才能促进资源节约目标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