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在资源节约方面应负更大的责任?
资源节约的主体,就是由谁来节约资源。一般来说,资源节约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团体或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NGO,即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家庭及个人等。每个主体在资源节约领域担负不同的职责,共同构成一个资源节约型的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由资源节约型政府、资源节约型企事业单位、资源节约型团体或组织、资源节约型家庭及资源节约型公民构成。其中,政府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建立的主体,其他主体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建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源节约应由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来分别完成、共同完成。当然,在资源节约型社会中,政府所起的作用是引导的、关键的,而其他主体的作用是基础的、必需的。每个主体在资源节约方面都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职责。
就我国目前资源浪费或资源节约的实际情况看,各主体在资源节约方面均有着较大差距。这其中,政府的作用可能是最为关键的。之所以如此说,不仅仅是因为政府是资源管理的主体,更因为政府往往是资源的分配者、使用者,党、政、军、群等机构往往是资源浪费的重点所在。因此,政府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在资源节约领域应担负较大的职责。当然,社会各界在资源节约方面均担负着重要的作用,每个公民在资源节约方面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职责。从这个角度看,不仅仅是政府,而是社会各界都在资源节约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职责。
2.在资源节约方面,哪个行为主体的问题较多?
应当承认,各主体在资源节约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如企业由于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而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行为(采矿中的采富弃贫、采矿对土地和水资源的破坏等),家庭由于价格低廉而浪费电和水,企事业单位由于计量手段不配套导致水、电浪费等,都是资源浪费的典型行为。但较之于企事业单位、家庭,政府在我国资源支配和使用方面居绝对的主导、强势地位,个别地方政府受“政绩”驱动,过度开采优势资源、破坏其他资源,或者超标占用土地,或者决策失误导致资源浪费等,所造成的资源破坏更是规模大、影响大。因此,从总体上看,政府在资源节约方面的行为问题可能比较多。
当然,在资源节约方面,社会各主体的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有时可能是政府的问题多些,有时可能是企业的问题多些,有时可能是家庭的问题多些,有时也许会是非政府组织的问题多些。谁的问题多,政策就主要瞄准谁,使之行为朝着有利于资源节约的方向转变。
3.如何鼓励和奖励资源节约的行为主体?
首先需要搞清楚资源节约行为、现象和主体出现的基础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或者动力是什么。一般来看,这种基础、原因或动力大致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种。物质方面,主要是基于节约资源就是“省钱”的考虑,这是家庭、个人及企业等社会主体最朴素但也是最基本的考虑。另外,从更理性的角度看,节约资源也是基于资源供需平衡、保障最基本需求的考虑,这更多地是具有战略和忧患意识的公民和政府的基本考虑。精神方面,主要是为了表明资源节约主体的勤俭节约品德、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意识等,希望得到包括政府、社区等在内的社会各组成部分的认可、赞许及褒奖。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应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鼓励和奖励资源节约的行为、现象和主体。在物质方面,保证资源节约所增加的经济支出部分得到回报或补偿,进而给予额外的物质奖励,包括使资源节约主体得到更多的资源等。在精神方面,树立资源节约意识,树立资源节约模范或标兵,营造节约资源光荣、浪费资源可耻的社会气氛,对资源节约的行为、现象和主体进行通报表扬等。
一般的,仅有物质奖励或仅有精神奖励都是不全面的,需要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还要认真研究资源节约心理、资源节约宣传策略,防止“宣传过度”,防止因不当宣传而对资源节约的行为、现象或主体产生逆反、不接受的心理、情绪。另外,要使鼓励和奖励的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人性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形成鼓励和奖励资源节约行为、现象和主体的社会氛围。
4.如何制约和惩罚资源浪费的行为主体?
这也需要具体分析资源浪费的原因。是因为资源不值钱、节约资源“不划算”,还是因为认为资源没有那么短缺、不用节约资源?或者是因为不知道为什么、为谁节约资源?或者是因为没有形成资源节约的社会风气?据此不难理解制约或惩罚资源浪费的行为、现象或主体,以下几种方式可供选择:
(1)通报批评。包括开列资源浪费大户清单,公布资源消耗大户。此手段对企业、事业单位及地方政府比较适用。通报的方式可以是报纸等平面媒体,也可以是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
(2)提高资源浪费的经济代价或者提高资源价格,使得资源价格高到足以促使地方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家庭等产生节约资源的经济动机;或者加大对资源浪费的经济处罚力度,使资源浪费主体承受较大或越来越大的经济处罚、代价;或者对资源消耗较高的产品、服务实行资源价格歧视政策,促使这类产品、服务减少供给,进而减少资源消耗。
(3)对宣传资源稀缺、资源短缺不力的政府主要领导进行批评和行政记过处分等。一个地区的资源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工作、特别是资源宣传等工作。对于资源意识缺乏的地区的领导需要进行必要的行政处罚。
(4)剥夺资源浪费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资源利用或支配权利,使得资源向利用效率更高的主体转移,以提高资源的总体利用效率水平。如对破坏或浪费矿产资源的业主,剥夺其(在一定时间内或永久)进入矿产资源开采市场的权利。这种处罚既实现了对资源浪费者的处罚,又实现了将资源向高效率使用者转移配置的目的。
至于哪个手段最有效则取决于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注重“名声”、“口碑”或“面子”的地区,可能通报批评是最有效的手段;在注重“实利”、“金钱”的地区,则应主要以经济处罚为手段;在资源意识薄弱的地区,可以通过宣传及教育等手段,使群众增强资源稀缺意识,增进其自觉节约资源的意识;在资源极为紧张的地区和时期,可以削减资源浪费者的资源可支配数量,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节约资源的人、家庭、企业,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能。
5.资源匮乏地区和资源丰富地区都需要节约资源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搞清楚这两类地区节约资源的动力有什么差异,也要搞清楚这两类地区如果不节约资源会产生什么后果。资源丰富地区节约资源的压力、动力或要求要明显弱于资源匮乏地区,节约资源的经济回报也可能不如资源匮乏地区那么高,然而并不能因此就说只有资源匮乏的地区需要节约资源,而资源丰富的地区就不需要节约资源。其理由有三个:
(1)在一个国家内,地区之间在资源保障方面担负不同的角色和职能,但是资源匮乏地区和资源丰富地区均要为国家资源安全保障担负重要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资源安全保障既需要资源匮乏地区节约资源,也要求资源丰富地区通过本地节约资源向其他地区提供较多的资源。
(2)资源的有限性是普遍存在的。资源匮乏地区的资源有限性较为显著且影响广泛,但资源丰富地区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只是这种有限性出现的时间较晚,是隐性的。只要存在资源有限性,就要求进行资源节约。
(3)如果资源丰富地区不节约资源,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就会造成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就会出现产业竞争力相对下降的局面,就会造成越来越多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并最终导致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甚至政治问题。因此,资源富集地区和资源匮乏地区都需要节约资源。
小知识:资源富集区与资源匮乏区
在任何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都会呈现显著的不均衡性,从而造成资源富集区与资源匮乏区的并存。资源富集与匮乏是相对于该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水平而言的,即资源数量份额或密度明显高于平均水平的地区被视为资源富集地区,相反,则被视为资源匮乏地区。在此,用于确认资源富集或匮乏的主要指标是区位商。
所谓区位商,是一种要素(如水资源等资源)相对于另一种要素(如区域总面积)的相对分布状况。用公式可表示为:Lqi=,Lqi为第i个空间单元的区位商,如果大于1,则说明该单元的资源较为丰富,反之,如果小于1,则说明该单元的资源较为匮乏。Lqi的总和为单元数(n)。
当然,两类地区节约资源的重点不同。资源丰富地区的重点是:①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保护好资源基础,控制资源基础消耗的速度;②将资源开采、加工和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和社会负效应降低到最低限度;③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尽快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局面;④注意控制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防止出现恶性压价竞争出口;⑤从国家争取到较有利的资源补偿政策,防止资源枯竭时财政及经济竞争力的全面下降,以增进持续发展的能力。资源匮乏地区的重点则是:①寻找替代资源或替代要素;②继续提高资源利用技术,强化资源节约技术创新、推广与应用;③通过市场机制提高资源节约的经济合理阈限,如提高资源价格以保证资源节约有较高的经济回报;④继续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资源型产业的比重,提高其他产业的比重;⑤调整产品出口结构,严格控制资源性产品出口。
6.县市级党政领导干部在节约资源方面有哪些职责?
节约资源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党政干部的重要职责。各级党政干部在资源节约方面负有多方面的职责。一般地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调查研究。即调查研究本地区的资源基础情况、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本地区的资源比较优势与劣势、资源节约的主要途径等。
(2)通报宣传。即通报本地的资源条件、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支撑或保障能力、资源节约重点与措施,宣传资源国情、区情,宣传资源节约的必要性,宣传资源节约的好处,宣传资源节约政策,宣传资源节约模范人物、单位、行为等。
(3)组织规划。即制定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制定资源节约规划与计划,组织资源节约行动和项目实施等。
(4)监督管理。即依法监督社会各界的资源利用行为,保障资源法规、特别是资源节约相关法规的实施等。
(5)奖励处罚。制定和实施资源节约奖励办法,奖励资源节约人物、单位和地区,处罚资源浪费和资源破坏的单位、人物和地区。(www.daowen.com)
(6)模范表率。各级党政干部理应成为资源节约的表率、模范。防止资源浪费、资源破坏的行为在自己身上发生。
7.政府在倡导节约的过程中,到底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政府在资源节约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如果角色定位不合适则可能产生明显的消极作用。
(1)政府应该是资源节约的践行者,应率先进行资源节约,树立资源节约的榜样。
(2)政府应是资源节约的宣传者,宣传资源节约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宣传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等。宣传资源节约是每个公民和企事业单位义不容辞的职责。
(3)政府应是资源节约的组织者,应组织资源节约的规划编制、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组织资源节约项目的实施,组织资源供给与需求管理等。
(4)政府应是资源节约的推动者,而不是资源节约的障碍者。
政府要为辖区内的人民负责,要为地区和国家的资源可持续保障负责,应将推动资源节约作为己任,决不能成为资源节约的阻碍者。
8.有无必要成立专门资源节约咨询或指导机构,以促进资源节约?
从国外资源节约实践和我国实际需要看,确有必要成立专门的资源节约咨询或指导机构。资源节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资源、工程、技术、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特别是资源节约工程和技术的供给,是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和工作,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提供专业的服务。包括节能工程师、节能设计师、节能经济师等在内的专业人才,将为包括节能在内的资源节约所必需。
当然,资源节约咨询或指导机构不应成为政府机构的一部分,这样既不符合行政管理“精兵简政”的要求和发展方向,也不符合国际通常的做法。此类机构是社会促进和组织资源节约的民间机构、专业机构,其经济和管理应是独立的。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此类机构的自我管理组织应逐步建立起来,制定行业规范,加强行业管理,如成立节能工程技术协会等专业协会。
9.如何认识贫困的富饶与富饶的贫困?
所谓“贫困的富饶”是指目前经济较为发达而自然资源等自然财富较少;而“富饶的贫困”则是指目前经济欠发达但自然资源等自然财富较多。这其实是自然财富与经济财富的组合类型。不难理解,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富饶的富饶”,即经济发达且自然资源较丰富,但实际很难找到这样的地区;而最差的组合当然是“贫困的贫困”,即经济欠发达且自然资源缺乏,此类地区在我国是存在的,其发展前景较为暗淡,从根本上说其出路在于向外移民。在我国,“贫困的富饶”与“富饶的贫困”地区占绝大多数,其中前者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后者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据此,大家就不难判断出自己所在的地区是什么样的组合类型了。
一般来说,经济财富与自然财富的组合类型对于把握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参考作用。在自然财富较多而经济财富较少的地区,其资源节约的压力可能较小,可以发展一些国家需要、本地区具有优势的资源型产业,如在能源富集地区发展国家需要的高能耗产业;在自然财富少但经济财富较多的地区,则可能要牺牲一部分经济增长来换取资源节约,如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传统能源替代等。总之,不同的经济财富与自然财富组合,决定了资源节约的方向、重点和主要措施不尽相同。只要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源环境政策,都是对国家资源节约战略的贡献。
10.当前我国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显著,在资源节约的问题上应如何区别对待?
我国城乡之间存在消费水平方面的明显差异,人均水资源、能源消耗差异显著(通常城镇居民高于乡村居民),人均占用土地资源差异更为显著(通常乡村居民高于城镇居民)。在推进资源节约工作中,应当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及其影响。这种差异正是城市化加重资源(特别是能源、水资源)压力的主要原因,有其历史、社会、经济及习惯方面的原因,有其合理性,不可武断地据此判断是城镇居民造成了水资源和能源消费,也不能据此就说是乡村居民造成了土地资源消费。
在资源节约方面,对城乡居民要区别对待,要分别确定资源节约的重点和措施。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其资源节约的重点在于节能、节水,节能方面应鼓励应用节能技术(个人支出+政府补贴的方式);节水方面,应鼓励应用节水设备(个人支出+政府补贴或政府奖励),减少污水排放,发展循水用水技术和生产、生活模式;同时,在政府扶持或补贴的基础上,积极应用节水措施(节水灌溉)、节能措施,加快水、电等分户计量。对于乡村居民而言,资源节约的重点在于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尤其要减少居住占地规模,积极开展土地整理,提倡利用非耕地建设村庄和发展非农产业;同时,严格限制别墅建设规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给规模。
11.城市和农村,谁是资源节约的重点?
城市和农村在资源消耗方面确实有明显差距,这种差距一方面表现为城镇(人均)能源、水资源的消耗水平高于乡村;另一方面表现为乡村居民土地占用多于城镇居民。很显然,不能简单地说城市是资源节约的重点,也不能说农村是资源节约的重点。城市和农村在资源方面均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也不能因为农村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低,就不在农村开展资源节约工作。
就具体情况分析看,农村资源节约的重点在于土地资源,其次是水资源和能源;城镇资源节约的重点在于能源和水资源,并兼顾土地资源。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村开展资源节约的难度可能较大些,因为其收入水平较低,较低的收入水平可能决定了较低的资源节约意识、动力和能力。因此,为推动农村资源节约行动的顺利开展,政府的宣传、动员、鼓励、扶持和补贴是必不可少的。
12.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和重工化城市,应如何在资源节约这个问题上作出自己特有的贡献?
这里需要弄清楚三个方面的问题。
(1)地区分工有差异。资源型城市和重化工城市承担着保障自然资源和重要原材料供给的功能。为实现此功能,资源型城市和重化工城市应持续地、经济地为国家和区域提供自然资源和重要原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源及资源型产业的总量、甚至比重都应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之上。此时,资源型城市和重化工城市均不应以节约资源为借口而主动地控制资源或原材料的供给规模。
(2)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毕竟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有枯竭的时候,原材料供求关系也有发生变化的时候,为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和重化工城市均应在保障资源和原材料持续稳定供给的同时,努力寻求替代产业以增强产业的接续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这个意义讲,资源型城市和重化工城市亦有资源节约的问题,其中包括产业转型替代式的资源节约,控制资源储量消耗速度式的节约,提高资源利用和转化效率式的节约。
(3)资源型城市和重化工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通常,由于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型城市往往必须面对生态恶化和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同样,重化工城市往往面对环境污染的压力。此时,无论从本地区角度还是从国家及相关地区的角度看,资源节约都是必由之路。
13.各收入阶层在资源节约方面有哪些责任?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在资源节约方面各有哪些问题或不足,谁在资源节约方面负有更大的责任。在任何国家或地区,人与人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出现高收入阶层、中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高收入阶层又被称为富人,低收入阶层被称作穷人。一般来讲,高收入阶层往往会占用、消耗较多的资源,例如,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相比,拥有更大或更多的住房,从而占用更多的土地;拥有较多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从而消耗较多的能源;拥有较多的电气化生活设备,从而消耗更多的电力和矿产资源;拥有较多的宠物,从而浪费更多的食物。另一方面,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相比,拥有较高的收入,从而可以承受较高的资源价格,对资源调价的反应比较迟钝;而低收入阶层则对资源价格的变化比较敏感,对于资源节约措施的心理接受能力较强,经济接受能力较弱。
应当承认,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在资源节约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或不足。低收入阶层由于其经济能力受限,往往将资源节约的矛头指向高收入阶层,认为高收入阶层占有、浪费了大量资源,认为高收入阶层才是资源节约的关键,而自己没有或很少浪费资源,从而没有或很少有责任节约资源;还会认为自己经济能力制约了资源节约的能力,因而在资源节约方面负有较小的责任。显然,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因为资源节约是每个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因为经济能力有限而放任自己的资源行为,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资源节约。另一方面,高收入阶层则由于其经济能力较强,而强调资源应按(经济或资源使用)能力进行分配,这样才能体现出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要求,才能发挥资源最大的(经济)效能。这样的认识是有其局限性的,因为资源分配既要体现出效率原则,又要体现公平的原则。再者,每个人的资源权利是平等的,要获得更多的资源使用、支配权,必然要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当今社会形态下,高收入阶层较低收入阶层往往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对决策的影响也可能比较大,由于对于超份额占有或使用资源的行为的经济约束机制往往较为薄弱,从而不能真正起到对高收入阶层过多占有和使用资源的行为的约束作用。阶梯水价在许多地方难以推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项措施最不利于高收入阶层多占多用资源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收入阶层比低收入阶层负有更多的资源节约责任,其资源节约的空间、能力也比低收入阶层大得多。
14.各年龄层次在资源节约方面有差异吗?
客观地讲,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其消费观念、消费偏好肯定有较大的不同,其资源消费理念、方式肯定也不会一样。不同年代出生的人肯定在资源节约方面有差异。一般来讲,出生越晚的人,其对未来生活的期望越高,但对资源短缺的亲身体会越少,从而资源节约的意识可能越弱些;相反,较年长的人,由于资源短缺(缺水、缺电、缺油、缺粮)的亲身经历多些,对于自身及社会未来预知更为明确些,而在资源节约方面表现得更为主动、热切些。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年轻人资源环境意识较强,其资源节约的意识也较强。
至于“80后”的资源节约问题,需要从认识“80后”的基本特征入手进行分析。“80后”是指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出生、成长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改革最为迅速、健康的时期,特别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其提供了较好的发展预期,思想活跃、敢说敢为。另外,“80后”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出生的,往往是独生子女,处于较以往极为不同的家庭结构之中,“四二一”甚至“八四二一”的家庭结构造就了“80后”在家庭中的优越地位,其合作意识、妥协意识较弱,线性思维支配意识和行为。这些基本特征,决定了其资源危机意识及资源节约责任意识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