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要节约资源?
要回答这个问题,应从正反两方面来入手。从正面看,节约资源是为了保护日益受到压迫而不堪重负的自然资源基础,为了保障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安全,为了保证国家、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中国自然资源基础的基本特点是总量大、人均量小、质量差和结构差。节约资源是必由之路。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民族或群体,节约资源与否,也是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志。我们正处在一个讲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的现代文明时代,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现代文明社会、现代文明世界所不容。从反面看,如果不节约资源,就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如导致资源极度短缺、资源恐慌、资源危机,会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甚至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此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比比皆是,说明了节约资源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资源节约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需要,是公民、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要求。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者相辅相成。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人们将经济活动强度控制在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之内,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一个环节都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使污染物产生量最小化,使废物得到无害化的最终处理。节约本身就是提高资源效率的重要途径。节约资源可以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没有资源节约就不能减少废物排放,也就谈不上环境友好。另一方面,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优良的环境既是发展的目标,又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耕地、淡水、能源、铁矿、森林等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或1/2。随着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和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后的消费结构升级,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已经影响到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有关预测表明,到2030年我国人口约为15亿人,需要生产(包括进口)7亿t粮食以满足需求;如果人均能源消费2.5t标准煤,总量将达38亿t标准煤左右,成为届时全球最大的化石能源消耗国。如果我们继续走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道路,不仅资源供应难以保证,环境容量也无法承受。
小知识:自然资源基础
自然资源基础有两种含义。一方面是指各种元素(金属和非金属元素)都有其自然资源基础,也就是说所有元素都源自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基础、水资源基础、矿产资源基础和生物资源基础等;另一方面是指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赖以进行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生活得以维系的不可或缺的自然基础,是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自然资源总量的总称。
2.为谁节约资源?
首先要搞清楚“自然资源是谁的”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从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看,或者从根本上看,自然资源是世界的,是全人类的,至少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是大家所共有的。所有自然资源都是地球人类所共有的,“地球村”的每个村民共同构建一个资源共同体。从这个意义上讲,节约资源是为了全人类,是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是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生存与发展,是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从较小的时间或空间看,资源是特定的集团、企事业、家庭或个人所拥有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节约资源是为了特定的集团、企事业、家庭或个人。即使如此,由于自然资源基础的有限性与人类共有性,任何一个集团、企事业、家庭或个人的资源浪费行为,都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他集团、企事业、家庭或个人的资源可用量,从而影响到其他主体的生活水平、福利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源节约在利己的基础上也利人。
总之,节约资源是利己利人的智行、善举。
3.资源节约是永恒的主题,还是临时的倡议?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了解资源节约的基本动因是什么。一般来讲,资源节约的基本动因是资源有限性或资源稀缺性,不可更新资源(如矿产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的特征更为明显,这是由资源总量的自然极限所决定的。也就是说,资源有限性和稀缺性是永恒的。当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因时、因地而异。这种有限性和稀缺性决定了资源节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有历史和道德感的民族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意识、基本理念、基本行为准则,也是一个负责的政府所应倡导、实践的行为。因此,从本质上讲,资源节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非临时的倡议。
当然,资源节约的对象或重点因时、因地而异,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源节约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另外,或许有人担心资源节约是政府迫不得已的一时之举,不会长期地坚持下去,从而导致响应政府号召而节约资源的人“吃亏”。其实,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有时政府所倡导的事物确实出现过摇摆,也确实导致响应政府号召的人“吃了亏”。这就提醒各级政府,注意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否则会影响公众对政策的认同。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鉴于我国人口规模庞大、自然资源基础较弱的基本国情以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自然资源短缺问题将不可避免地长期存在。因此,资源节约将是长期的政策取向,不会出现朝令夕改的情况。
4.资源节约指标是由谁、根据什么制定的?
资源节约目标,既可以由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府根据本国、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模式、生态环境建设需要、人民群众的资源环境意识水平等来确定;也可以由企业根据相关政策法规、自身经营特点、资源市场供需关系、社会环境质量要求等因素需要来制定;还可以由家庭根据道德伦理、政策法规、家庭收入等情况来确定。资源节约指标是对资源节约目标的具体化、数量化。
政府所制定的资源节约目标及指标的合理性,取决于政府对自身资源条件、资源供需关系、经济增长态势、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压力、公民资源环境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判断是否合理,其中关键取决于对资源供需关系、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资源效率的预测。同样地,企业及家庭所确认的资源节约目标或指标的合理性取决于对企业或家庭经济状况、资源供需关系等因素的判断,取决于资源节约措施的应用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对“十一五”期间的主要发展指标进行了详细列示,特别确定了2010年较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另外,还确定了其他资源节约指标,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耕地保有量维持在1.2亿h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等约束性指标。这些指标是怎么确定的呢?据了解,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相关部门(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等部门),根据我国经济增长趋势及其预测、同等或相似情况资源消耗及污染排放水平比较等,结合对资源、环境及生态发展趋势的判断与要求,经过反复计算、论证所决定的。应当说是充分考虑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与趋势,资源、环境、生态特点与趋势,人民生活水平、资源环境意识等多方面因素的。
5.资源节约会使谁受益?
一般地讲,资源节约会使整个社会受益,因为资源节约会增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支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可以有效地缓解资源稀缺状况,可以有效地增加资源的供给。资源节约是既利人又利己的行为方式。当然,由于资源节约的成本、收益间关系不同,资源节约的受益方与受损方可能有所不同,当收益大于成本时,资源节约会使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均受益;相反,当成本大于收益时,可能会使资源节约主体受损,但其他利益相关方、乃至整个社会均可能受益。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使在资源节约主体利益表面受损的情况下,其亦可能在较长时期或从其他方面获益。
小知识:外部性问题
在人类社会里,任何个人、企业、团体的行为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其他人、企业或团体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就是外部性。外部性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外部性,即对其他人、企业或团体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歌唱家优美的歌声使人享受;另一类则是负外部性,即对其他人、企业或团体产生消极影响,如产生噪声使人烦躁、健康受损。资源节约是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往往产生正外部性,当这种正外部性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或补偿)时,资源节约行为主体的节约行为就有可能会受到抑制。因此,对资源节约行为须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与补偿。
就整个社会而言,应努力保证资源节约主体受益而决非受损。为此,需要合理的收益分配制度来保证,包括合理资源价格体系、资源节约补贴或补偿制度、资源浪费处罚制度等。制度缺失或扭曲往往造成资源节约受益与受损关系严重扭曲,从而对资源节约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建立健全鼓励、促进和保障资源节约的制度是保证资源节约主体和社会获益的重要基础。
6.现代化与资源节约之间是什么关系?
现代化与资源节约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必然的发展方向或目标。任何国家、地区或民族不能游离于现代化之外,否则就会在世界上没有立足之地。
(2)现代化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自然资源,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资源基础的需求、特别是对现代能源的需求会与日俱增,从而会对资源基础产生持续增长的压力。
(3)现代化过程也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为节约资源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从而有利于资源节约。
(4)不能因为现代化会加重对自然资源基础的压力而对现代化采取漠视、甚至抵制的态度,而应顺应现代化进程,为现代化提供必需的资源保障;同时,应积极引导现代化的方向,使之朝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
7.如何认识和分析城市化与资源节约的关系?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化是人口、产业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是一个生产效率、特别是工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城市化也是一个导致资源、特别是土地利用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来说,推进城市化发展仍是一个必然的选择。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还很低,城市化发展的空间还很大,从而城市化对于自然资源基础的压力持续增强,包括对土地、水和能源资源的压力均会呈现持续增强的趋势,进而对资源节约产生一定的影响。
应当承认,资源消耗或占用总量会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增加。但这种增加并非一定是直线式上升的趋势,当人均消耗或占用数量达到一定水平后以及当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后,会进入一个稳定的时期或区间,即所谓的平台期。
8.如何认识和分析工业化与资源节约的关系?(www.daowen.com)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工业化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必由之路,没有工业化往往意味着就没有现代化。工业化与资源节约有着重要联系,这种联系取决于工业化的道路与模式。关于工业化道路与模式的分类有不少,在此主要侧重于资源和环境因素,将之分为资源粗放式与资源节约式模式,或将之区分为环境友好型和环境破坏型模式。显然,资源集约式和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化道路和模式,有利于资源节约,反之亦然。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区域工业化道路或模式与国家工业化的道路与模式不是一个范畴,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说资源节约的国家工业化道路与模式下,要求每个地区都实现资源集约利用。事实上,即使在当今大力推进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情况下,由于国家工业化的需要,部分地区,特别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为支撑国家工业化进程,也要大规模地开发、转化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对这些地区,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资源浪费型的工业化道路和模式,更不能称其为资源破坏型的工业化道路和模式。只是说应该要求其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减少、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化道路与模式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地区。
9.节约资源与经济发展规律相矛盾吗?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地区也好,其经济发展有其规律性或成长的阶段性。处于工业化初期和城市化初期的地区,其资源消耗基数往往较小;同样道理,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其资源消耗,包括能源、矿产资源及水资源消耗的速度往往比较快,加之既有的基础设施容量有限,资源有效供给能力(如供水、供电能力)往往有限,从而极易出现资源短缺的现象,出现缺电、缺水,甚至出现缺煤、缺油等。此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资源供给能力有限,加之资源环境意识较为薄弱,节约资源的阻力较大、难度较大。我国总体上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时期,多数地区,特别是欠发达资源富集区,资源节约的难度往往较大。
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总能在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这个平衡点上,既可以实现资源的适度节约目标,又可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当然,这个平衡点是很难确定的,需要综合考虑至少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人口规模及其增长度;二是经济总量(GDP)及其增长率;三是人均生活用资源消费量及其变化率;四是单位GDP资源消耗量及其增长率。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确认资源节约与经济增长的平衡点。
总之,一方面,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一般称之为自然资源基础,资源高效利用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自然资源的主要功能之一。既不能一味地保护资源而不恰当地抑制经济增长与发展,更不能一味地发展经济、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而过度消耗资源、浪费资源。
10.资源节约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主要阻力?
资源节约的阻力是多方面的,可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思想抵触。思想抵触是资源节约的最大阻力。可能源于对资源节约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不足,或源于对资源节约责任与义务的认识不到位,或源于其他方面。
(2)对“发展是硬道理”的片面理解。从各地实际情况看,对于“发展是硬道理”存在片面理解的人不为少数,往往认为发展就是招商引资,就是增加GDP,就是增加财政收入。为此,往往不考虑资源、环境代价地引进投资,破坏了本地的资源环境基础,造成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这种认识是资源节约的又一大阻力,有时是成为不节约资源冠冕堂皇的借口。
(3)考核制度不当。从实际调查看,干部考核制度不当已经成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主要阻力之一。一味强调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增长的考核指标体系影响到了各级干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即使有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始将节约资源,特别是节能节水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但由于没有统计数据支撑而不能真正起到作用。改革不合理的干部考核制度已成为资源节约的重要突破口。没有合理、有效、健全的干部考核制度,便不可能切实、有效、持续地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开展。
(4)资源节约收益分配制度缺陷。资源节约可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收益,其中经济收益往往比较容易为节约者获得,而社会和生态收益的“外溢性”较强,难以为节约者所得到。当资源节约以社会、生态等外溢性收益为主时,其自然就受到一定的心理排斥。
(5)社会舆论的冷嘲热讽。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资源节约的社会舆论氛围已经初步形成。但不可否认,在有些地区、有些部门、有些阶层,资源节约的舆论氛围还不浓厚,而代之以过度追求时尚、奢华、享乐的舆论氛围。在这种舆论氛围中资源节约反而可能受到冷嘲热讽。
(6)技术缺乏。应当承认,我国资源节约的技术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节能技术更为落后,制约了资源节约的积极性。随着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对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相信会源源不断地为资源节约提供先进适用的技术。
(7)资源费用难以承受。资源节约严格说来是其他要素替代资源的过程,包括劳动替代、技术替代,但最根本的还是资本替代。资源节约的费用有时规模较大且投入回收期较长,会影响到企业或政府的再投资能力。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一情况较为突出,其经济能力,特别是财政能力难以承受资源节约所需费用。
11.资源节约与生活水平提高是相互矛盾吗?
对此问题可能有两种回答。一种回答是矛盾的。其理由可能包括如下方面:
(1)资源节约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包括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资金投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资源节约必然要削弱投资于经济增长的能力,加之这些投资往往并不直接带来经济增长或财富的增加,从而必然要影响到经济增长的速度、规模与水平。GDP的增长放缓则意味着收入水平的下降,从而意味着生活水平的下降。
(2)资源节约往往以提高资源价格为重要手段,这就意味着资源性生活支出(包括水、电、气等支出)的增加,但实际使用的资源数量没有相应增加,在多数情况下反而可能出现下降。
(3)资源节约往往要求对资源消耗、占用的数量等进行管理,包括资源需求定额管理,这必然直接导致多数用户(家庭、企业和事业单位等)的资源使用数量的下降,从而影响生活水平的提高。
小知识:生活水平的刚性与可引导性
在任何国家或地区,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必然的要求和趋势,生活水平具有明显的刚性,这种刚性对于资源节约有着重要影响,即资源节约不能以牺牲生活水平为代价。同时,生活水平、特别是生活方式,具有可引导性,即通过一定的引导,可以对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进行适当的控制,特别是可以对生活方式,尤其是消费方式进行必要的引导,树立科学、文明、节约的生活方式,确认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生活水平及其提高速度。
上述关于资源节约与提高生活水平的矛盾之说,有其一定的道理,如果处理不好确实会造成这样局面,从而与资源节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相背离。但是不矛盾之说也有其理由和论据,更富积极性,符合国家政策和群众的要求。不矛盾之说可能有如下理由或论据:
(1)资源节约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自然资源基础,从而有助于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保证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2)资源节约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并不一定意味着人所享受到的资源服务功能的下降,如通过节水可以提高在提高水资源总体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保持甚至提高每个人所能享受到的水服务功能。
(3)提高生活水平可以有多种途径,并不一定要增加资源的消耗,从而也不一定会浪费资源。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但它们的资源效率都很高,远远高于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生活水平较低的国家。资源节约型的生活方式既是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要实现资源节约与提高生活水平的一致、协调,需要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调整和改进,而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是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
12.循环经济与节约资源有何关系?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3R”(即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为基础,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的经济形态。传统经济形态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性生产流程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则实行“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生产流程,通过开采资源,生产产品,回收废旧物品,重新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理念改变了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由此可见,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节约的重要途径;资源节约是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目标。两者相互包容,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这便是循环经济与节约资源的关系。因此,将资源节约与发展循环经济联系在一起,作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方面,是理论和现实的必然。
13.如何客观评价资源节约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有人会担心资源节约会影响本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种担心其实是对资源节约的片面、短视的理解。它制约了地方政府推动资源节约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也成为不节约资源的借口。资源节约固然可能增加经济发展的成本或代价,甚至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特指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和总体看,资源节约不仅会增加全社会可利用资源的数量,更可以促使以资源节约为主旨的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经济竞争力。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越重视资源节约,就越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从而其国际经济竞争力就越强。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源节约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是广泛而深远的。加之资源节约意味着环境污染排放的下降和生态破坏的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讲,将为资源节约的地区提供不断增值的生态环境等自然财富,这将成为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