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土地资源状况-数据统计图

中国土地资源状况-数据统计图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种类面积统计图 资料来源:林业部、土地局、农业部1∶100万土地资源图及调查数据。耕地后备资源已严重不足。图2-4中国土地利用状况图2

中国土地资源状况-数据统计图

1.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根据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种的耕地面积为12339.22万hm2,园地1108.16万hm2,林地23396.76万hm2,牧草地26311.18万hm,其他农用地2550.83万hm,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35.42万hm2交通运输用地214.52万hm2水利设施用地356.53万hm2,其余为未利用地。与上年相比,耕地减少了2.01%,园地增加2.70%,牧草地减少0.16%,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03%,交通运输用地增加3.30%。全国净减少耕地253.74万hm2,人均耕地已由2002年的0.098hm2降为0.095hm2。其中生态退耕223.73万hm2,包括退耕还林211.7万hm2,退耕还草11.95万hm2,退田还湖0.09万hm2。生态退耕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新增建设用地42.78万hm2,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91万hm2,比上年增加3.27万hm2,增长17%。其中独立工矿占用耕地11.17万hm2,比上年增加3万hm2,增长37%;公路建设占用耕地3.77万hm2,比上年增加0.76万hm2,增长25%。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6.41万hm2,增加耕地3.28万hm2,净减少耕地33.13万hm2,比上年多6.27万hm2。灾毁耕地面积5.04万hm2,低于往年平均水平。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逐步完善,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形式建立省级耕地占补平衡目标责任制;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制度;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耕地储备库;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统计台账;城市建设用地补充耕地基本实现“先补后占”;逐步开展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1.08万hm2,其中整理增加耕地6.44万hm2,复垦废弃地增加耕地3.25万hm2,开发增加耕地21.39万hm2。补充的耕地比建设占用和灾毁耕地多3.13万hm2,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补充耕地大于建设占用耕地。

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种类面积统计图
资料来源:林业部、土地局、农业部1∶100万土地资源图及调查数据。

中国耕地质量统计图
资料来源:《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资源数据集》,第67页。

图2-3 中国后备耕地资源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宜农荒地资源》第55页。

2001~2003年国土资源部共安排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731个,项目建设总规模达47.39万hm2,其中,土地整理31.43万hm2,土地复垦4.01万hm2,土地开发11.95万hm2。新增耕地17.17万hm2

2.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基本特点

(1)耕地面积增加4488万亩,其中水田增加212万亩,旱地增加4276万亩。总体表现为南方及黄淮海平原等传统耕作区耕地减少,东北、西北和华北等农林、农牧交错区和沙漠绿洲区耕地增加。

(2)城乡建设用地增加2640万亩,其中81%新增建设用地来自于对耕地的占用(即占用耕地2138万亩)。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及内陆地势平坦地区,如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陇中以及乌鲁木齐—石河子一带。

(3)林业用地(遥感影像上不可识别的新增幼林地和林带不包含在内)面积减少l634万亩,包括有林地(郁闭度大于30%)、灌木林地、疏林地以及其他林地等。总体表现为东北地区、四川盆地周边山地与贵州等天然林区边缘农林交错地带的各类林地减少,东南山地丘陵地区人工林地增加,如浙江、福建、广西等省(自治区)。

(4)草地面积减少5155万亩,减少部分主要开垦为耕地,占减少总量的60%以上。内蒙古东部草原区、西北沙漠绿洲带以及华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等地区为草地显著减少区,南方减少的草地多为造林地,西南地区草地面积略有增加。

(5)水域面积增加240万亩,主要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北地区水域面积减少,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和洞庭湖地区水域面积扩大。

(6)未利用地面积减少570万亩,其动态变化地块多集中分布于北方地区。这是土地沙漠化、撂荒所造成的未利用地面积增加与耕地开垦、植树种草所造成的未利用地面积减小双向过程叠加的结果。

3.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1)全国土地利用变化。为查清我国土地类型、数量、质量、分布及利用状况,按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全国土地管理部门自1984年5月始,动员200多万人,耗资十几亿元,历时近20年,首次全面查清了全国土地资源的情况。调查工作以县为单位统一组织力量,将调查成果统一到1996年10月31日的时点上。调查结果显示,截至1996年10月31日,我国有耕地19.51亿亩(13007.3万hm2),园地1.50亿亩(1000.1万hm2),林地34.14亿亩(22761.1万hm2),牧草地39.91亿亩(26608.0万hm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61亿亩(2406.8万hm2),交通用地0.82亿亩(546.7万hm2),其余为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图2-4)。

人均耕地1.59亩。有666个县人均耕地小于0.8亩,其中463个县人均耕地不足0.5亩。在有限的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保收田仅占耕地总量的39.8%。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9100万亩,约占全国耕地的5%。耕地后备资源已严重不足。全国现有后备耕地资源2亿亩,按60%成垦率计,可开垦耕地1.2亿亩,人均不足1分地(1分=0.1亩)。

根据1999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地面积为12920.5万hm2,园地1002.8万hm2,林地22826.9万hm2,牧草地26439.8万hm2,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3601.4万hm2,交通运输用地560.8万hm2,水利设施用地574.1万hm2,其余为未利用地。与1996年相比,耕地减少0.67%,园地增加0.27%,林地增加0.29%,牧草地减少0.63%,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8%(图2-5)。

图2-4 中国土地利用状况(1996年,单位:亿亩)

图2-5 中国土地利用状况变更调查结果(1999年,单位:万hm2

根据2002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种的耕地为12593万hm2,园地1079万hm2,林地23072万hm2,牧草地26352万hm2,其他农用地2565万hm2,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10万hm2,交通运输用地208万hm2,水利设施用地355万hm2,其余为未利用地。与2001年相比,耕地减少1.32%,林地增加0.67%,牧草地减少0.12%,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30%(图2-6)。

图2-6 中国土地利用状况变更调查结果(2002年,单位:万hm2

建设用地净增加40.9万hm2,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9.65万hm2。生态退耕面积142.55万hm2。耕地调整为园地等农用地34.90万hm2,其中调整为园地21.26万hm2,调整为养殖水面8.67万hm2,调整为畜禽饲养和设施农业等农用地4.97万hm2自然灾害毁坏耕地5.64万hm2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6.08万hm2。其中整理5.25万hm2,复垦废弃地3.51万hm2,开发17.32万hm2。补充耕地比建设占用和灾毁的耕地多0.79万hm2。园地等农用地调整为耕地8.04万hm2。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显示,2002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最大特点是生态退耕速度明显加快,加上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年度内净减少耕地168.62万hm2

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地12208.27万hm2,园地1154.90万hm2,林地23574.11万hm2,牧草地26214.38万hm2,其他农用地2553.09万hm2,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01.51万hm2,交通运输用地230.85万hm2,水利设施用地359.87万hm2,其余为未利用地。与2004年相比,耕地面积减少0.30%,园地面积增加2.31%,林地面积增加0.30%,牧草地面积减少0.21%,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增加1.11%,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加3.37%,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0.26%(图2-7)。

图2-7 中国土地利用状况变更调查结果(2005年,单位:万hm2

2005年全国耕地净减少36.16万hm2,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3.87万hm2,另外,查出往年已经建设但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7.34万hm2,灾毁耕地5.35万hm2,生态退耕39.04万hm2,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23万hm2,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0.67万hm2。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面积为建设占用耕地的144.56%。(www.daowen.com)

全年新增建设用地43.2万hm2。其中,新增独立工矿(包括各类开发区、园区)建设用地15.11万hm2,新增城镇建设用地9.82万hm2,新增村庄建设用地6.66万hm2,新增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10.76万hm2

表2-4显示,这10年间,我国建设占用耕地1641万亩,灾毁耕地381万亩,生态退耕806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293万亩,共计减少耕地11380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140万亩。全国耕地面积年均净减少1848万亩。

表2-4 土地利用类型年际变化总汇 单位:万hm2

国土资源部的有关专家认为,由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加快,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应积极参与宏观调控,严把土地闸门,有力地支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遏制乱占滥用耕地的势头。总的来看,这一时期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投资规模逐年加大,各项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建设占用相当数量的耕地;二是生态退耕数量大,这是耕地面积减少较多的主要因素。

(2)省级土地利用变化不一。按照东南沿海、环渤海、东北、中部五省、黄土高原、西北和青藏高原等地区分述如下。

东南沿海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和海南省。本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全区土地面积55.94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9%,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2)。本区土地开发成本较高,已利用土地面积比例达96.1%,建设用地比例达11.2%,居全国之首,土地利用经济效益高,平均每公顷产值达5.06万元,居全国之首。本区具有地理位置优势,土地质量及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开发条件好。

图2-8 中国待建的八大商品粮基地1985年概况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本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人多地少,特别是人均耕地少,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②各业用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竞争激烈。③可供开发利用的宜农后备土地资源有限。④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本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是: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总量不再减少,而且力争有所增加;积极开发有限的宜农后备土地资源,特别是滩涂资源,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提高土地的有效供给量;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

环渤海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和辽宁省。本区是我国老工业中心之一,又是迅速崛起的地区。本区土地面积为52.19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5%,是我国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全区人均耕地1.47亩,略低于全国人均水平。本区土地开发程度较高,已利用土地面积比例为86.4%,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也较高,平均每公顷产值达2.07万元。

本区具有地理位置优势,重工业发达,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农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粮产区。有一定数量的宜农后备土地资源,特别是沿海滩涂开发潜力较大。

本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是:①耕地流失快。本区城镇、交通发展很快,占地剧增,耕地形势不容乐观。②水资源紧张。由于辽河、黄河、淮河等来水的急剧减少,城镇、工业用水剧增,农业水源较少。③生态环境恶化。由于重工业的发展,粉尘、大气污染及固体废弃物大量排放,空气、水、土地等污染严重。森林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土地退化有所扩大。

本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是:切实保护耕地,保证耕地不再减少;开发节水技术,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解约水资源;合理安排各业用地,缓解各业用地矛盾;加强环境保护,特别注意防治大气水体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加快京津周围及本区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加快治理水土流失,控制土地退化。

东北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和赤峰市。本区是我国中等发达地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全区土地总面积为104.76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1.1%。全区人均耕地0.29hm2,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多的地区,已利用土地面积比例为88.5%,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偏低,平均产值为0.22万元/hm2。本区资源丰富,耕地后备资源较多,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本区既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又是我国通向俄罗斯、蒙古的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大。

本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是:①资源利用效益不高。②森林、草原植被破坏、退化严重,特别是内蒙古草原退化严重。③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不平衡。

本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积极稳妥地开发宜农荒地资源,对内蒙古东部、吉林西部的草地资源要严格加以保护,防止在开发资源的同时破坏生态环境;努力保护和增加以森林为主的植被,积极营造三北防护林工程,保护本区和相邻地区的生态环境;节约用水,保护水源,增加水资源的有效供给量;注意保护草原和湿地生态系统,维护和恢复其生物多样性,防治工业城市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中部五省区: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和江西省。本区是我国中等发达地区,发展潜力较大。全区土地总面积为87.03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9.1%。人口316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5.8%,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地区。全区人均耕地0.082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已利用土地面积比例为89.6%,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平均产值为1.42万元/hm2。本区是我国重点发展地区之一,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较多,但本区土地资源已相当紧张,人地矛盾不断加剧。

本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是:①耕地减少趋势加快。随着中西部开发,特别是铁路水利工程等大型项目的上马,本区耕地紧张的形势更加严峻。②农用地后备资源不足,本区是我国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地区之一,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待开发的宜农后备土地资源不多。③人口增长快,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④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有待提高。

本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是:严格保护耕地,抑制耕地锐减的势头,特别是黄淮平原、长江流域的良田,更要严格加以保护;加强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西南区:包括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本区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但由于地形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是我国欠发达的地区之一。全区土地总面积为136.32万km2,占全国总面积14.3%。

本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是:①土地利用效益差。②资源开发程度低。③喀斯特地区自然环境恶化。④长江上游植被破坏严重。

本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逐步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开发宜农后备土地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对于25°以上的坡耕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土流失;积极营造长江上游防护林,恢复植被、保持水土;适当增加交通等建设用地,特别是建设好西南出海口通道,使优势资源得以发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黄土高原区:包括山西、陕西、宁夏三省(自治区)和甘肃省陇东南9个地、市、州。本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突出的表现是水土流失。全区总面积58.84万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2%。本区以山地、高原为主。气候干旱少雨,土地荒漠化加剧。本区煤炭、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

本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是:①土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迅速发展。②开采矿产资源损毁土地严重。③水资源较缺乏,对农业土地利用十分不利。④交通条件差,土地开发难度大。

本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是: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大力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积极植树种草,修筑梯田;加大土地复垦投资,积极复垦损毁土地;因地制宜安排农林牧用地,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交通运输,改善交通条件。

西北区: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和甘肃省陇西5个地市。本区土地总面积为264.05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27.8%,是我国人少地多的地区。人口密度最低,为25人/km2。全区人均耕地达0.20hm2,仅次于东北地区。已利用土地面积比例仅为53.5%。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很低,平均产值仅900元/hm2。本区经济落后,贫困面大,未利用土地资源丰富。

本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水资源十分缺乏,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②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十分严重。③土地利用经济效益非常低,经济落后。

本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是:保护水资源,积极开发节水技术;加强植被建设,治理退化土地;积极开发石油、煤等资源,增强经济实力。

青藏高原区:包括青海和西藏两个省(自治区)。本区海拔4500~5500m,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区,面积有191.96万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0.2%。本区属高寒气候,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人口稀少,交通不发达,土地开发程度低,农业经营粗放。

本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是:①经济不发达,自然条件恶劣,土地开发利用困难。②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风雪灾害,对人畜危害很大。

本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是:积极开发自然资源,增强经济发展实力;防治自然灾害,提高抗灾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