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制约作用。一方面,是资源的有限性。目前,我国经济增速加快,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资源约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90%左右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矿产资源;85%的食物由耕地提供。另一方面,资源对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约束作用。许多资源的供给能力不是无限的,资源的承载能力反过来要制约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和方式。近年来,水、煤、电、油等资源短缺尤为严重,如2003年原煤生产量虽达到16.67亿t的历史新高,增长了15%,但仍供不应求,许多电厂、钢厂“等米下锅”;由于缺电、缺煤,一些地区不得不重新启用柴油发电,导致柴油供应紧张,使许多浪费和破坏资源的小煤窑死灰复燃。电力供应紧张地区从2002年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增加到2003年的21个,而且缺电地区的紧张程度更加严重,已经对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强,资源约束将替代资本约束逐步上升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甚至成为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的一个重大问题。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是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废弃物的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一个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就比发达国家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污染物排放量与资源利用水平高低密切相关,节约资源,就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3亿t标准煤的消耗,这将使大气环境的质量得到极大改善。1991~2002年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7亿t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050万t,减少二氧化碳(碳计)排放量4.4亿t。我国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t废弃物的排放。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控制污染物排放,更迫切要求环境保护模式由传统的“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和源头控制”为主的清洁生产转变。通过资源节约,实施清洁生产,可以有效地防治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知,“大幅度地”减少经济社会发展的单位资源消耗,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中国的GDP是3.28万亿美元,占世界的6%,但经济增长的资源消耗总量为50亿t,其中原油3.46亿t,占世界的7.4%(进口占46%);原煤25.23亿t,占世界的31%;铁矿石3亿t,占世界的30%(进口占50%);钢材2.71亿t,占世界的27%;氧化铝1168万t,占世界的25%(进口占50%);水泥8.36亿t,占世界的40%。如果按照目前这种资源消耗强度高、资源生产效率低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那么到20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比现在翻两番、增加到4万亿~5万亿美元左右的时候,资源环境负荷也将是现在的4~5倍。(www.daowen.com)
这里强调的“资源节约”不是提倡“节制资源消费”,而是要反对“资源浪费”,“较大幅度地”减少经济社会发展的单位资源消耗。随着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经济将向着资源消耗减少的方向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质就是要从传统的强资源消耗型增长转向未来减量化的发展,在社会福利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使得资源消耗没有大幅度的增长,强调社会全面“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