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设节约型社会:干部读本

建设节约型社会:干部读本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为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多种措施降低经济社会对环境的影响。由此可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两者完整地涵盖了社会经济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废物流等物质代谢的全过程。

建设节约型社会:干部读本

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实际上包含了两层含义,而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这两者是紧密相关的。清华大学的陈吉宁教授认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为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多种措施降低经济社会对环境的影响。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目标是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自然资源系统进入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的通量强度,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物质解耦或减量化。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由来

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有200多处提及包含环境友好含义的“无害环境的”(Environmentally Sound)概念,并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理念。随后,环境友好技术、环境友好产品得到了大力提倡和开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社会又提出实行环境友好土地利用和环境友好流域管理,建设环境友好城市,发展环境友好农业、环境友好建筑业等。2002年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所通过的“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中多次提及环境友好材料、产品与服务等概念。2004年,日本政府在其《环境保护白皮书》中提出,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www.daowen.com)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目标则是将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制在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限度之内,通过生态环境要素的质态变化形成对生产和消费活动进入有效调控的关键性反馈机制。特别是通过分析代谢废物流的产生和排放机理与途径,对生产和消费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污染产生量、实现污染无害化,最终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

由此可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两者完整地涵盖了社会经济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废物流等物质代谢的全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