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衍之数指古代占筮时用以演算的蓍草的数目。衍者,演也,把技艺当众表现出来。蓍草,草本植物,俗称蚰蜒草或锯齿草,是一种中药。大衍之数出自《易》系辞上传,是用来说明怎样占筮的。《系辞》云:“大衍之数五十。”为什么是五十?“五十”又有什么来历?历来学者说不清楚,本节只是作一罗列。
其一,据《汉书》卷二一《律历志》:“是故,元始有象一也,春秋二也,三统三也,四时四也,合而为十,成五体。以五乘十,大衍之数也,而道据其一,其余四十九,所当用也,故蓍以为数。”这就是说,五十的来源是将象一、春秋二、三统三、四时四相加得十,再乘以五就得到五十,即50=(1+2+3+4)×5。
文中的“三统”指夏、商、周三代的正朔。夏正建寅,以正月为岁首,称为“人统”;商正建丑,以十二月为岁首,称为“地统”;周正建子,以十一月为岁首,称为“天统”。不知象一、春秋二、三统三、四时四,这些数字竟有如此妙用,可有什么可靠的必然的科学根据?
其二,西汉学者京房[1]在解释“五十”一事时说:“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即50=10+12+28。《易纬·乾凿度》依京房说。
其三,东汉经学家马融[2]曰:“《易》有太极,谓北辰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北辰居位不动,其余四十九转运而用也。”马融的算式为:50=1+2+2+4+5+12+24。马融同时还解释了置一而仅用四十九的原因。
其四,东汉末经学家荀爽[3]曰:“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凡五十。乾初九潜龙勿用,故用四十九也。”荀爽的算式为:50=6×8+2。马融、荀爽同在东汉,马融长荀爽五十岁,何故“置一”一说迥异?一说北辰不动,故去一为四十九;一说乾卦初九爻云“潜龙勿用”故去一而为四十九。二说孰对孰非?
其五,唐易学家崔憬重易象和易数,重玄理兼采象。他对荀爽、虞翻、马融、郑玄之学有所窥见,曰:“艮为少阳,其数三;坎为中阳,其数五;震为长阳,其数七;乾为老阳,其数九;兑为少阴,其数二;离为中阴,其数十;巽为长阴,其数八;坤为老阴,其数六。八卦之数总有五十。”其算式为:“50=3+5+7+9+2+10+8+6。
崔氏不袭前说,独具异解,亦未必为至理,实无凿据。
其六,南宋大儒朱熹[4]在释《系辞》时说:“大衍之数五十,盖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此又一说。为什么要以天五乘地十,并未说明。这正是神秘所在。朱氏此说,被诸家所采用。(www.daowen.com)
其七,由天地之数而来。三国时姚信言:“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者,其六以象六画之数,故减之而用四十九。”即55-6=49。但《系辞》明载大衍之数为五十,其一不用,而用四十九。在姚信的说法里没有“置一不用”一事,是《系辞》错了?还是姚氏有理?又,王夫之[5]以为“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相差有五,云:“天道有余而人用不足,行法以俟命者,非可穷造化之藏也,故极乎衍之大而五十尽之矣。”为什么衍数五十,船山先生未说,但终于解说了五十五与五十之差别。
《十三经辞典》周易卷概述云:“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述者大抵不知道“五十有五”乃为“天地之数”,而非“大衍”者。一个“大衍之数”,自汉至清说不清楚,各执一端。自以自理,使初学者无可适从。
【注释】
[1]京房,本名杨君明,《周易》“京房学”的开创者,一代大家。
[2]马融,扶风茂陵人,字季长。
[3]荀爽,河南许昌人,献帝时任司空。著《周易注》一卷。
[4]朱熹(1130—1200),著《周易本义》十二卷。
[5]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大儒,著《周易内传》。又称“船山先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