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彖传》。《彖传》分上、下两篇,是解释别卦卦名、卦义、卦辞的。唐孔颖达疏:“彖辞统论一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德,或说其卦之文,或说其卦之名。”例如“革”卦,《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又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革命一词,想必由革彖而出。《彖传》共64条。
其二,《象传》。《象》分《象》上、《象》下两篇。其中“大象”释卦象的卦名和卦义,“小象”释爻象之义。“象”者,模拟客观事物的现象,并包含一定的凶吉休咎内容。例如革卦“”,下离上兑,离为火,兑为泽,故而“大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含有水火不相容的革命含义。又如该卦的九四爻,“小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改命”即实行革命,故曰“伸志”。《象传》共450条。
其三,《文言》。《文言》专释乾、坤二卦,不涉及别卦。其义蕴涵关于天地之德,天地阴阳变化之理,君臣之义,为人处世、安国治邦、修身养性之理。因《文言》中出现了六次“子曰”,故而司马迁、扬雄、班固诸儒以为《文言》乃孔子的弟子所作。而尚秉和以为:“制此乾坤之卦爻辞者,文王也。故曰‘文言’,绎文王所言耳。”刘谳以为:“依文而言其理,故曰《文言》。”否定文王所制之说。三国时陆逊的外甥姚信作《周易注》:“乾坤为门户,文为乾坤,六十二卦皆放焉。”以为《文言》乃绎乾坤二卦之文,未明言其作者。但王充、马融力主文王所制,有何据?
其四,《系辞》。《系辞》分上、下两篇,共24章。传为文王、周公所作。其“系”于卦爻之下,故曰“系辞”,是《周易》的通论。观《系辞》辞重意复,未必为一人所作。《系辞》内容博大精深,不但阐述了乾坤二卦在《周易》中的地位,还探讨了《周易》的起源、形成、作者、成书年代等问题。是学《易》的必读之物。因此,汉代人称《系辞》为《易大传》。《系辞》中还保留了古代原始的占筮方法大衍筮法。后文将有详细介绍。《系辞》约形成于战国中、晚期,在《文言》之后。(www.daowen.com)
近人亦将《十翼》称为《周易大传》。
其五,《说卦》。《说卦》者,陈说八经卦之德业变化及法象所为也。就是讲八卦何由生成,其性质、功用、方位及代表的事物等。又据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的文渊阁《四库全书》载,《说卦》言八卦中“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等卦间关系。《说卦》凡十一章。
其六,《序卦》。《序卦》讲六十四卦的排列秩序之由。其间杂有《周易》哲学的宇宙论、存在论、方法论、辩证法等。有些含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些纯属牵强附会。高享在其著作《周易大全今注》中说:“古代《易经》之六十四卦顺序当有几种不同的编次。”马王堆帛书《易经》的出土,也证明了这一点。甚至到了汉代,尚有不同的编次。《序卦》是十翼中出现较晚的作品,刘大钧先生说,《序卦》“或许是秦时的作品,甚至成篇于西汉”。故而在前五种之后。章太炎欲据《序卦》之论,想将六十四卦之排序纳入社会进化的轨道,因无法附会,只好“未之或知”了。《周易》卦序,现存两种,一种为现通行本序,一种为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卦序。
其七,《杂卦》。《杂卦》乃不顾卦序,将六十四卦错综杂糅分为三十二对,以言简意赅的文字揭示每卦的特点和要旨。如乾坤为“刚柔”、比师为“乐忧”、临观为“与求”等。很有创见。以“比乐师忧”为例,论述“比卦”与“师卦”的对立性质。此二卦均一阳统五阴,在《比卦》中,一阳居九五尊位,为君主之象,上下顺从,乐安其位,故称“比乐”;在《师卦》中,一阳居九二,为帅位,帅师出征,多忧凶险,故为“师忧”。其说极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