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周易卦爻辞要义汇释|三识卦|朱熹《周易本义》震卦三才

周易卦爻辞要义汇释|三识卦|朱熹《周易本义》震卦三才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有一个《八卦取象歌》,其文为: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八卦称为“经卦”,经卦分别两两相重,成六十四“别卦”。卦有“三才”之说,如震卦“”之上爻称“天”,中爻称“人”,下爻称地,是谓三才。又如《泰》卦中的六四和九三,称为“六四乘九三”,简称“四乘三”。

周易卦爻辞要义汇释|三识卦|朱熹《周易本义》震卦三才

八卦的生成过程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者,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极也。太极也叫太初、太一,就是老子说的道生一。两仪指“天地”或“阴阳”。《周易·乾凿度》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言两仪为天地。郑玄注曰:“轻清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故而两仪有阴阳义。“仪”者,匹也。匹有匹配义,故而两仪指阴阳互相对立。若用爻画表示,两仪分别为“”,分别为阳、阴代号。两仪又分阴阳,就是四象:“”“”“”“”,分别为春(少阳)、冬(老阴)、夏(老阳)、秋(少阴)。四象各分阴阳,遂成八卦。少阳“”分阴阳,分别为“☵(坎)”“☴(巽)”;老阴“”分阴阳,分别为“☷(坤)”“☶(艮)”;老阳“”分阴阳,分别为“☱(兑)”“☰(乾)”;少阴“”分阴阳,分别“☳(震)”“☲(离)”。它们分别代表水、风、地、山、泽、天、雷、火。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有一个《八卦取象歌》,其文为:

☰ 乾三连   ☷ 坤六断   ☳ 震仰盂   ☶ 艮覆碗

☲ 离中虚   ☵ 坎中满   ☱ 兑上缺   ☴ 巽下断

八卦称为“经卦”,经卦分别两两相重,成六十四“别卦”。例如乾卦(☰)自重为乾();乾与坤重为泰(),为否()。“泰”为下乾上坤,“否”为下坤上乾。孔颖达《周易正义》将这种相重方式称为“二二相耦,非复即变”。“复”指组成此卦的二经卦上下颠倒,如泰卦与否卦。“变”指二卦的对应爻互不相同,如“乾”与“坤”;“颐”与“大过”等。也有特例,如泰卦与否卦既“复”亦“变”。

卦有“三才”之说,如震卦“☳”之上爻称“天”,中爻称“人”,下爻称地,是谓三才。对别卦而言,如颐卦自下而上的初九、六二两爻称为“地”;六三、六四两爻称“人”;六五、上九两爻称“天”,是谓三才,或曰天道、地道、人道。对任一别卦而言,初、二为“地”位,三、四为“人”位,五、上为“天”位。三才之说,源自《易传》。《系辞》下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而《说卦》则曰:“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东汉王符《潜夫论》云:“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王符本以“气”为世界的本源,却也有“三才异务,相待而成”之论。北宋张载亦云:“易一物而三才备:阴阳气也,而谓之天;刚柔质也,而谓之地;仁义德也,而谓之人。”重复了《说卦》之语。如此说来,卦画中的“三才说”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卦有“卦辞”。卦辞在经文卦名之后,卦辞是对该卦六爻含义的总结。例如乾卦中乾字后面的“元亨利贞”四字,即是该卦的卦辞。又如泰卦的卦辞为:“小往大来,吉亨。”卦辞不同于爻辞,爻辞在各爻之后,如乾卦的初九爻的爻辞为:“潜龙勿用”。

八卦方位图。八卦图有两种,一为“文王八卦方位图”,一为“伏羲八卦方位图”。此二图晚出于宋,之前未有。学者们多有论说。传说出自宋华山道士陈抟,后传至邵雍。附二图于下:

文王八卦方位图一
(后)

伏羲八卦方位图二
(先)

“文王八卦方位图”又称“后天八卦方位图”,而“伏羲八卦方位图”又称“先天八卦方位图”。后天图中的震、兑、离、坎分别表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称为“四正卦”,余四卦为“四隅卦。”先天图中乾南、坤北、离东、坎西。余四卦在四隅。此图正与《说卦》传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相应。

清朝人胡渭按文王八卦方位图,再配以洛书黑白点数,列图为:

此图揭示了宋人洛书中45个黑白圆圈的出处,所谓的“洛书盖取龟象”,正源于“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是由《乾凿度》中郑玄的注文而造。若去掉卦名,就成了现在的“九宫”图。

《易传·说卦》中用八卦象征父母、子女等,有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此外,八卦还有诸多象征,分别列于下:

乾:健,首,马,圜,君,父,玉,金,寒,冰,大赤,良马,老马,瘠马,驳马,木果等。

坤:顺,牛,腹,地,母,布,釜,吝啬,均,母牛,大舆,文,众,柄,黑等。

震:动,龙,足,雷,玄黄,旉,大涂,长子,决躁,苍筤竹,萑苇,鸣,馵足,作足,的颡,反生,蕃鲜等。

巽:入,鸡,股,木,风,长女,绳直,工,白,长,高,进退,不果,臭,寡发,广颡,多白眼等。

坎:陷,豕,耳,水,沟渎,隐伏,矫,弓轮,加忧,心病,耳痛,血卦,赤,马美脊,亟心,下首,薄蹄,曳,多眚,通,月,盗,木之坚心等。

离:丽,雉,目,火,日,电,中女,甲胄,戈兵,大腹,乾卦,鳖,蟹,蠃,蚌,龟,科上槁等。(www.daowen.com)

艮:止,狗,手,山,径路,小石,门阙,果蔬,阍寺,指,鼠,黔喙之属,木坚多节等。

兑:说也,羊,口,泽,少女,巫,口舌,毁折,附决,刚卤,妾等。

以上这些所谓的象征,可有什么根据?能否有合理的科学解释?

卦爻之间尚有诸多关系,即承、乘、比、应、据、中者。不懂这些概念,就读不懂《周易》。以下分别来讲:

乘:各卦中,相邻的二爻,上方的爻对下方的爻谓之“乘”。但在《周易》中,一般指阴爻在上,阳爻在下,则此阴爻对下面的阳爻谓之乘。即“上阴对下阳”。如《比》卦中的上六与九五,称为“上六乘九五”。又如《泰》卦中的六四和九三,称为“六四乘九三”,简称“四乘三”。若某一阳爻之上皆为阴爻,则此阳爻皆被其上的阴爻所乘。在《周易》中,这种阴居阳上,有弱者乘凌强者之势,这种关系为“柔乘刚”。柔乘刚非正道。

承:在一卦的卦体中若阳爻在上,阴爻在下,则此阴爻对于上面的阳爻谓之“承”。例如《井》卦中,初六承九二,叫“初承二”。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汉人虞翻在《随》卦中,发现了一个“系小子,失丈夫”的关系。该卦体中所谓六二爻上承九四,但中间隔了一个六三爻,六二、六三同为阴爻,为妻;九四为阳爻,为夫,若说承,应该是六三承九四,不应该由六二去承,故曰:“承四隔三,故失丈夫。”

比:卦体中相邻两爻的关系称“比”。若相邻两爻一阴一阳,则较善于得比。“比”,邻也,上下两爻常有乘、承关系。这里有“得位”一说,在卦体中,称初爻、三爻、五爻为阳位;二爻、四爻、上爻为阴位。若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称为“得位”或“得正”,主吉祥。反之为“失位”或“不正”,不吉。在《比》卦中,六四爻居阴位,九五爻居阳位,都得位。又相上下,为比的关系,故称“得位比贤”。

应:在卦体中,下三爻,即三画以下,称下体;上三爻,即四画以上,称上体。上体和下体的对应爻,即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均为对应关系,称为“应”。又一说,若对应二爻一阴一阳,象征可以交通,是为“应”;若皆阴或皆阳,是为不可交通,称“无应”。如《大畜》卦中,初九与六四,一阳一阴,是为“应”。九二和六五亦“应”,九三和上九“不应”。

据:卦体中,若阳爻居于阴爻之上,称此阳爻据下之阴爻。例如《未济》卦中,九二据初六,称“二据初”。此九二爻不但据初,还上应六五,称“应五据初”。

中:在卦体中,四、五、上三爻组成上卦。亦称“外卦”;初、二、三三爻组成下卦,亦称“内卦”。中者,即内卦的中爻与外卦的中爻,亦即卦体中的第二爻和第五爻。“中”,也称“得中”。如《观》卦中的第五爻九五,即得位又处中,故称“得位处中”。

学者黄宗羲(1610—1695)《易学象数论》谈,《周易》取象计有七种,即“八卦之象”“六画之象”“象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分别叙述于下:

八卦之象:八卦所象八类事物,已叙述于前。八卦之象在易传《说卦》中说得很明白,大体成形于战国时,在孔子之后。

六画之象:此即“八卦相荡”所生成的六十四别卦。此种卦包含内外两个经卦,内曰“贞”,外曰“悔”,六爻自下而上称初、二、三、四、五、上。阳爻代以“九”,阴爻代以“六”。初、三、五为阳,二、四、上为阴位。得位、三才、承、乘、比、应等都在别卦中。

象形之象:此即卦体象形。如《鼎》卦,其卦形如鼎,初六爻如鼎足,九二、九三、九四三爻如鼎腹,六五如鼎耳,上九似鼎铉,故以“鼎”名此卦。“铉”者,横贯鼎耳以举鼎或抬鼎的器具。又如《颐》卦,《噬嗑》卦等,皆为象形之卦。

爻位之象:古人以初爻为“元士”,二爻为“大夫”,三爻为“公”,四爻为“诸侯”,五爻为“天子”,上爻为“宗庙”。自下而上,第五爻最重要,故而天子称“九五之尊”。爻位之象多用于占筮迷信,无具体意义。

反对之象:将一卦体上下颠倒后所得的新卦是为原卦的倒象,即反对之象。如《否》卦颠倒后,即为《泰》卦,此二象为反对之象。显然乾坤二卦都不具反对之象,或者说自己与自己成反对之象。除乾坤二卦外,《坎》《离》《大过》《颐》《小过》《中孚》诸卦,亦与乾坤同,不具反对之象。反对之象共有二十八对。

方位之象:指八经卦所象征的八个方位,即乾为西北,坎为正北,艮为东北,震为正东,巽为东南,离为正南,坤为西南,兑为正西。这是后天方位。先天方位是: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兑东南。

互体之象:指在一卦的六个爻画中,自有内外两个经卦,若由二、三、四爻组成一个新经卦,再由三、四、五组成另一个新经卦,则这两个新经卦称为“互体”,又叫“互体之象”。例如《坎》卦中,二、三、四爻组成震☳,三、四、五爻组成艮☶,此震与艮即为互体。互体也称“互卦”。二、三、四爻组成的经卦称“下互”,三、四、五爻组成的经卦称“上互”。上例中的震为下互,艮为上互。《国语》所载《易》例,多为互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