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对话的内涵-规训与抗拒的教育社会学视角

对话的内涵-规训与抗拒的教育社会学视角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与他/它”的对话则是把对方变成客观的第三者,而不是相互对待的第一者或第二者,忽视来自他者的讯息,主要为己利说服他人,以牺牲他人来发展个人的利益和地位,是一种设计、占有、控制、利用的裁决式沟通,这种对话中没有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感觉、思想与行动、经验与知识的分享和创造。此外,对话本质上是一种创造的行动,而不是宰制他人的工具,亦即参与者在对话中,可以相互彰显个人的意义,显现个人德性的生成。

对话的内涵-规训与抗拒的教育社会学视角

“对话”一词源自希腊的“dialogos”,dia意指通过,logos意指文字或意义。“dialogos”的原意是指意义在人们之间自由流动。“生活就其本质来说是对话性的。生活意味着参与对话:提问、聆听、应答、赞同等等。”[77]在对话中,参与者可以超越个人思考的局限,共同激发出新的观点与创意。对话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谈不是同一概念:对话必须通过交谈,但并不是任何言语交谈都是对话。“真正决定一种交谈是否是对话的,是一种民主的意识,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共生和共存,致力于和睦共处和共同创造的精神的意识,这是一种对话意识。”[78]

1.对话是“我与你”的建构历程

对话强调的是“我与你”的关系,不是“我与他/它”的关系,这意味着对话的主体不是一种相互具有依附性和被动性的对象式存在,而是一个与“我”相同的“你”,双方都具有同等的对话权利和能力,一方都把另一方看作是与自己交谈的“你”。当我以“你”的态度看待一个人时,“他不再是物中之一物。不再是由物构成的物。他不是‘他’或‘她’,不是与其他的‘他’或‘她’相待的有限物,不是世界网络中的一点一瞬,不是可被经验、被描述的本质,不是一束有定名的属性,而是无待无限、纯全无方之‘你’,充溢穹苍之‘你’”[79]。因此,“我与你”的对话是成员在开放、自由与负责的气氛中,以平等的地位进行沟通,重视成员的双向互动,诚恳的倾听与接纳他人的意见,彼此相互信赖与尊重,并且欣赏个别的差异与独特性,是对话双方“有我”的言说。“我与他/它”的对话则是把对方变成客观的第三者,而不是相互对待的第一者或第二者,忽视来自他者的讯息,主要为己利说服他人,以牺牲他人来发展个人的利益和地位,是一种设计、占有、控制、利用的裁决式沟通,这种对话中没有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感觉、思想与行动、经验与知识的分享和创造。因此,对话是一种自由开放的互动历程,在对话中建构平等尊重的我你关系,通过敞亮心胸、彼此悦纳,思想共振、情绪互染,心灵相契、意义共有,沉浸与展示彼此的生命感受,促进相互的人生成长。

2.对话是相互理解与改变的历程

对话是基于不同意识之间的对话,对话意味着差异、对立,意味着多元、多样,意味着生活的多样性和人类情感的多层次性。没有差异性的存在,就没有对话的必要和可能,即使在形式上形成对话的姿态,那也是虚假的。对话不是单向的灌输与教训,而是相互的倾听与叙说。真正的对话是相互敞亮和视域融合。对话的相互理解,就是将自己存在的视域移植到他人与自己相异的视域中,进入到他人的思想世界,重新审视自我和发现自我,寻求观点的多元沟通,进而相互包容、欣赏、体验、信任、激励、关怀、创生。“在对话中并且通过对话,对话者获得对自我的重新发现和认识,使自身的某些方面得以克服,从而使个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观点不断丰富、拓展、改善。”[80]因此,对话是在开放的互动中,双方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彼此尊重谅解对方的观点,通过理解发现对方,并且愿意相互改变。这样在对话中,沟通双方相互“敞开”与“接纳”,都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性与完整性,都会赋予自己强烈的归属感和独特的价值感。

3.对话是反省与创造意义的历程

对话的基础在于相信人都有能力理解世界,而不是依赖有权力的人代为诠释。自我反省具有一种穿透能力,能洞悉当下的蒙蔽,促使主体不再依赖僵化的权力关系来运作。因此,对话在于解放传统权威层级之下自我被压抑的思考与意见。如果人际互动中存在不平等的关系,就会缺乏自由表达的机会,以致很多思考与观点都维持在固定的形式,无法有所突破。然而对话是一种反省的历程,“对话不是调查和陈述外在和偶然的方法。它是为让内在真理的精神显露而作的共同努力的主要表达方式[81],通过对话可以发现自我,启迪、拓展个体的心智视野。此外,对话本质上是一种创造的行动,而不是宰制他人的工具,亦即参与者在对话中,可以相互彰显个人的意义,显现个人德性的生成。对话是转化的过程,经过“对话—沟通”的过程,转化其认为理所当然的假定。对话的本质不在于结果性的行动,而是人类集体创造意义的过程,此种创造出来的意义为全体人类所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精神、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恰如哈贝马斯所说:“只要我们凭借对话,即完全依靠交往行为,那么我们就具有确定无疑的前提,这样就可以产生从来未有的一致,至少可以产生内在的一致;能够摒弃错误的主张,获得正确的规范。”[82](www.daowen.com)

4.对话是发展与创造关系的历程

对话是一种相互关系的展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分主动和被动的,这是一种单向关系,不能称之为相互关系),它的最高目的体现在生命中的相互关怀与尊重。每个人都渴望表达、叙述,经过对话交流带来相互理解的关系,使个体感受到自我与他人是紧密联系的,并清楚地警觉自己的行动可能会影响他人。对话是发生在关系情景之中的,它不是一种使用词语技术上的差异,而是关注彼此之间的关系。即人们在对话中,需要具有回馈及支持的技巧,而不是使用语词控制或操纵他人,不顾及与他人的关系。“人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他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全部个性参与对话”[83],通过主体间的对话互动所创造的关系,可以使人获得尊重、信任与重视,进而在互动中体认到个体的价值与尊严以及共同形成的整体关系。因此,对话虽是一种语言的交流方式,但对话不是在展现或玩弄语词的技巧,而是更注重彼此互动的关系。每次真正的谈话都表现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敞开自己,真正认为对方的观点值得考虑并且深入另一个人的内心。因此,对话不只是关系的描述,或仅仅在平等的关系中进行,它还可以走进对方的内心,主动创造彼此的真诚关系,强化彼此的相互依赖关系。

5.对话的展开是基于内心的真实的历程

马斯洛曾说:欺骗让事物一无所有。因此,真实是对话的必要条件。所谓真实是沟通者的外在表达与内心思维能够持续保持在一致的状态。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为内在的自我,即沟通者的自我认知;二为外在的自我,即被他人看到的自我。真正的对话必须是这两个自我处于一致的状态,也就是每个人在对话中表现他真实的自我,不虚伪造作或刻意显露。沟通或对话的参与者,除必须有真诚的态度外,其所说的事情,也必须真实且能为他人所理解,否则无法得到他人及自我角色的认同。此外,对话不仅要重视主体的真实性,还需要建立开放性的承诺,进而在对话中显现负责的态度,以促进对话参与者的关系。

综上所述,本书认为对话是指人与人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以开放及真诚的态度互动交流,理解彼此的观点,激荡不同的思维,反省自己的思考,追求共享的意义,进而创造彼此关系的历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