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规训与抗拒:学校生活中的玩乐方式

规训与抗拒:学校生活中的玩乐方式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老师似乎习惯了他的“表演”,并没有制止他,让他可以安全无虞地继续着自己的玩乐方式。当然,小平并不总是低调地在课堂上玩乐,制造属于他一个人的乐趣,有时也会引起其他同学的侧目。所以有时候也会有同学抗议小平的玩乐搞怪,影响了上课秩序与他人学习,老师自然不会再纵容他胡来,他也只好结束原本乐在其中的另类玩乐。

规训与抗拒:学校生活中的玩乐方式

小平是一名转学生,2006年暑假才由别的县转到本县,他个性活泼,很快就融入了班级大家庭,并且和小祥、小军结成一帮。每到下课时间,小平必到操场报道。虽然家人期望他能努力学习,将来考上重点大学,学习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谋个好前程。但是,小平心里却有不一样的人生发展目标,不太喜欢读书的他,希望将来可以读体育院校,在他的想象中,读体育院校可以每天运动,打他最爱的篮球,再也“不用念很多的书”。

不喜欢读书的小平其实在班上的成绩不算垫底,只是他实在对读书没有什么兴趣,甚至觉得来学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玩”。对他而言,学校就像个“儿童乐园”,虽然那里不像游乐场那样有很多的玩乐设施,但是在学校篮球场上释放激情让他也觉得很快乐。

研究者:你觉得学校像什么?

小平:学校是个交朋友的好地方,是个来玩的地方,就像儿童乐园。在家里不能出去玩,但是在学校可以好好玩,可以打篮球呀!和同学一起玩也不错。

研究者:学校除了可以玩之外,还要个重要的目的……

小平:就是上课,学习知识。

研究者:你觉得上课对你来讲重要吗?

小平:我觉得还好呀!就是来上课嘛!然后回家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就可以啦,我不是很喜欢读书,平时家庭作业中的背诵、听写等,一般我都不做的。(20061109)

校园生活像儿童乐园一样,这是小平的真实感受吗?或者只是他的希望呢?宏桥小学也的确让小平感受到了学业重压之外的一份快乐,尤其是与家里相比较,学校的集体生活让他感受到了个人的自由,这也可能正是马克思指出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48]姑且不论学校是否有足够的硬件设施可供学生愉快玩乐,宏桥小学每个学期举行的学生活动也非常多,从热闹盛大的学校运动会到重视团结合作的班级拔河,从注重才艺的歌唱演讲竞赛到体现班级凝聚力的拉拉队竞赛,五花八门的比赛活动,好生热闹。从自由的角度看,小平在学校感受到的精神快乐,更胜于儿童乐园短暂的感官刺激。学校生活被在一起行动的学生所创生,同时他们也创生了自己的角色与行动类型。

1.课堂搞怪寻求乐趣

活泼好动的小平,常常耐不住课堂上的沉闷气氛,自己找乐子。不过与小史、小桑、小明等人不同的是,小平一般没有刻意的大动作,也不像他们数人串通一气,在班上直接突破空间限制,互相丢掷塑料瓶、隔空喊话。小平则多属个人行动,顶多和同学上课讲讲话,很少和同学形成集体性捣乱。

课堂上,小平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老师,对老师的讲课内容毫无兴致。于是,开始变得不安分起来,一会丢纸团、一会聊天、一会将笔在手中翻转、一会和同桌推推搡搡,玩累了便趴倒在课桌上。不过老师似乎习惯了他的“表演”,并没有制止他,让他可以安全无虞地继续着自己的玩乐方式。(20061108)

当然,小平并不总是低调地在课堂上玩乐,制造属于他一个人的乐趣,有时也会引起其他同学的侧目。小平的鬼点子特别多,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搞怪玩乐:拿着橡皮筋弹天花板,拿乒乓球在桌上拍来拍去,笔尺橡皮等文具也可以被他拿来自得其乐,甚至上课时间偷偷剥橘子,让教室里散发出橘子的气味。这些方式不是会发出声音,就是会散出味道,甚至会不小心攻击到别的同学。所以有时候也会有同学抗议小平的玩乐搞怪,影响了上课秩序与他人学习,老师自然不会再纵容他胡来,他也只好结束原本乐在其中的另类玩乐。

小平正在聚精会神地玩耍着乒乓球,突然球掉到地上,发出“砰砰”的连续声音。原本老师没有在意,小平便专心地玩着乒乓球,但是坐在旁边的佳佳却抗议小平一直在玩球,报告给了老师,于是小平被老师遏止,乒乓球也没收了。平时鲜少生气的数学老师认真地板起脸来严正告诫他,再玩(乒乓球)就站在教室外面去。见到老师如此疾言厉色,小平只好乖乖地坐在座位上假装听课状,身体是在场,心灵却是“缺场”。他是不是以心灵的背离实践着身体想做却无力去做的抗拒行为呢?(20061108)

小平的课堂玩乐并无意去挑战教师的权威,他只是觉得“上课太无聊了,不想听课,一直发呆也很无聊,所以才会找些乐趣”。小平抗拒的是沉闷的教室气氛与课堂灌输,他既然认为学校是个玩乐的地方,上课怎么可以如此无聊无趣,没有生机呢?在儿童乐园里他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游乐设施;同样,在教室里他也要为自己找到一些快乐方式。但毕竟教室不是游乐场,而他也不是可以来去自由的游客,何况连游乐场都有安全规范必须遵守,身处在限制更多的教室环境中,他也必须遵守由老师主导的另一种游戏规则。(www.daowen.com)

2.策略试探适可而止

既然有游戏规则,想在教室里全身而退,就必须摸清楚教师所允许的玩乐方式以及安全底线,即师生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学生根据界定结果做出相应的互动行为选择,并形成自己所实际认可的一套互动系统。小平很清楚这一点,尤其是转学之后,他觉得班主任的管教严峻无情,而且经常是无所不管。为了明哲保身,他认为还是小心为妙。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对教师察言观色,小平也善用策略试探教师是否允许他在言词上的搞笑。比如趁着老师讲到有趣的地方,自己也跟着搭上几句,看看老师的反应如何,如果老师有所回应表示老师允许轻松一点的气氛,可容许他开些玩笑,如果老师不理他甚至责骂他乱讲话,他便知道在何种情况下他不该乱讲话。

研究者:上课为什么那么顽皮,不好好听课?

小平:课堂上老师呆呆板板,很烦啊!开开玩笑,调节一下气氛嘛。如老师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我就会说:“僧砸月下门。”你说“砸”不比“敲”好,砸门才有力度,别人在里面才能听见嘛。有些老师,你跟他讲笑话,他以为真的,就发火,我就吃过亏。一次老师说“道可道,非常道”,我就站起来说:“‘盗可盗,经常盗’是不是强盗可以抢强盗,而且是经常抢强盗。”结果我被罚站在教室后面听课。

研究者:其实,你很聪明的。不同的老师,你怎么会判断他就可以开玩笑呢?

小平:我会先试试啦!先抓住机会说几句,不理我,再讲几句,又不理我;不理的话,下一课就不要讲了,可能很危险的。目前为止,我试过数学和英语老师,如果“皮”一下,他们一般不会说什么的。但是如果换作那个很古板的语文老师,就不行了。(20061109)

在小平眼里,上课可以允许他说俏皮话或笑话的教师属于有幽默感的教师,那种总是框定规矩、逾越半步就发火的教师就属于僵硬古板的教师。现在这种满堂灌的讲课方式已经够呆板无趣的了,小平有时就用一种“荒诞”的语言形式来对抗正规的语言规范限制,这是一种明显用符号实施对抗的行为。小平通过这种抗拒方式,使教师处于一种“被看”的境地,从而满足了一种学生反抗规范束缚的解放快乐。虽然小平经常在课堂上制造“干扰气氛”,但是他还是知道有所节制。尽管他的“聪明机智”引起哄堂大笑使他获得某些成就感,但有些教师会相当生气,认为他扰乱了正常秩序。因此,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他被罚的情境,但他仍然乐此不疲。

对玩乐型学生的教育社会学解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作为润滑剂的班级丑角

学者麦克拉伦指出,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两种抗拒形态:其一为积极性的抗拒,学生企图干扰教师的教学或破坏学校建立的规范,公开挑战权威;其二为消极性的抗拒,这是以一种潜在或隐蔽的方式对抗学校主流秩序的规范,通常较无明显的意图性,为了避免惩罚,通常抗拒会以非正式的秘密形式进行。例如以班级丑角的面貌出现,以诙谐逗趣的表现,干扰教室惯常的规范,或以嘲讽式的言行,作为对无趣学校生活的抗议[49]。玩乐型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正如麦克拉伦研究中的第二种消极性的抗拒,尤其是以班级丑角的形态出现,这也是他们向往自由,摆脱累赘约束的有效武器。他们在课堂上通常会制造一些乐趣,打破上课不能玩乐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可能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成为班上的笑料来源,但也可能因玩闹干扰了其他同学的上课情绪,遭到抗议。不过,多数时候,他们会采取和老师搭腔开玩笑的方式进行“言语试探”,从建立好的课堂运行规则中逃离出来,以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试图在课堂上与教师所营造的现场秩序协商。如果他们的玩笑得到教师的回应,便可能引发其他同学的跟进与讨论。此时,课堂气氛便会呈现出轻松的状态,而这样的结果也是玩乐型学生愿意乐见的。玩乐型学生犹如小丑的角色,他们游戏嬉闹的“意外事件”像一篇课文的漂亮插图一样,使课堂的气氛变得活泼生动。他们这样的抗拒方式好比教室中的润滑剂一般,虽然也常被教师视为教室中的作乱分子,但也使教室欢笑成丛。教师如果适当地妥协与尊重他们,会使自己与学生分享许多共识,彼此之间的情感距离也会有效缩短。

(2)抗拒无聊而非抗拒规范

Lotz与Lee的研究指出,学生在学校中常感到负面经验,学校生活是由成人认定的规范、目标、互动形态所建构,学生在其中感到挫折、颓废、焦躁、无聊与地位剥夺,对于学习缺乏动机,许多学生为在学校中寻求乐趣,排解空虚,于是产生许多偏差或负面行为,为百无聊赖的学校生活增添生活乐趣[50]。玩乐型学生的课堂搞怪与嬉闹,其实就是为了解除无聊的上课活动,他们表现出违反教室常规的行为,并不是刻意挑战教师权威,他们只是想采取一种经济便捷的方式体验着反常规所带来的快感,争夺着抵御常规控制的权力。

玩乐型学生的教室行为常被教师解释为“调皮捣蛋”,甚至视他们的行为是一种偏差行为。那么问题是偏差是如何产生的呢?贝克(H.Becker)在他的《局外人》中论述了偏差的核心事实:社会团体借由制造规则,并规定违反这些规则即构成偏差,来创造偏差,且应用这些规则到特定的人身上,而将他们标识为局外人。从此观点来看,偏差不是此人所做行为的特质,而是将别人应用规则和制裁到“违反者”身上的结果。偏差者是标签已经成功应用在他身上的人;而偏差行为则是人们依此方式所标识的行为。这就是说,如果没有规范,那么将不会有所谓破坏规范,因而也没有在破坏规范意义上的偏差。然而,社会上还是有人继续不正当地彼此侵犯伤害,以学校的情况来说,亦即还是有学生继续上课捣蛋或破坏,尽管“问题学生”的标签已经不存在[51]。因此,深究被视为偏差学生(玩乐型学生)的心态,他们真正抗拒的并非规范或权威,他们抗拒的是在权威或规范影响下所产生的“无聊”,他们不见得全然心无旁骛于学业,真正让他们无法忍受的是死气沉沉而又僵硬呆板的课堂气氛。类似的情况也会发生在捣蛋型学生的课堂表现上,当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一些违反行为时,并不一定是在反抗权威,也可能和玩乐型学生一样是在抗拒“无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