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抗拒行为:规训与教育社会学视角

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抗拒行为:规训与教育社会学视角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在第三章关于主体能动性的探讨中,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开启了人具有“主动性”的概念。本章从抗拒的视点出发来观察主体能动性在主体规训下的展现,据以分析学生主体对于规训的抗拒情形。关于学校生活中学生的抗拒行为,本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关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二是关于学生抗拒形态的分类。

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抗拒行为:规训与教育社会学视角

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马克思(www.daowen.com)

在第三章关于主体能动性的探讨中,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开启了人具有“主动性”的概念。据此概念,葛兰西认为,统治阶级为稳固其统治地位,会利用其所有政治上的优势资源,将符合其统治利益的“知识与道德”转化成普遍的意识形态而寻求被统治者的积极同意。但人并不必然被动地接受既有的社会灌输,人能够在既有的资源结构下,主动运用其资源从事意义建构,在“意识形态”的场域上与统治阶级相互竞争,以争取文化上的主导权;而霍尔对传播过程中信息“编码解码”的解释,信息阅读人对既有论述所采取的三种解读方式(“主导—霸权”立场、协调符码立场、对抗符码立场)以及符码是多义且复向指涉的,任何文本中的优势意涵并不容易确立等的论述,亦赋予人在结构下相对的主动性;最后,福柯对于权力的精辟分析,权力并不是全面压制性的,而是具有生产性及反作用力等性质,生产性表现在被作用的主体对权力产生反作用力来加以抗拒,且权力并非总是由王权机构或法律形式“自上而下”地行使,它是一种“众多力的竞争关系”,透过无数的“接点”来作用,能在不断的斗争、对抗中改变主体不同的位置。这就“意味着每个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工作环境中,家庭中,都面临着如何对权力做出反应的问题,反抗就由人民自己在日常社会实践中进行,而不再仅仅依赖某种完全集中化的、系统化的方式”[1]。本章从抗拒的视点出发来观察主体能动性在主体规训下的展现,据以分析学生主体对于规训的抗拒情形。关于学校生活中学生的抗拒行为,本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关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二是关于学生抗拒形态的分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